<p class="ql-block"> 林语堂说中国人讲李白的时候,想到的是天空划过一道耀眼的流星,一提到苏东坡,总是会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美食家、老百姓认可爱戴的政府官员,在这么多领域,他都超凡卓绝。那么这位旷世天才和九江和庐山有哪些交集,且听蔡厚淳教授徐徐道来,浔阳江国宝大讲堂第七讲之九江文化系列第六讲,元月三十日下午顺利开讲。</p> <p class="ql-block"> 这张画像是当时的著名画家李公麟在江苏仪征金山寺壁上绘制的,苏轼在被贬儋州遇赦北归的途中,抱病游金山寺,看到这幅画像,写下: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次被贬,苏轼自嘲为平生功业,第一次贬谪地黄州,与九江相距不远,苏轼与九江庐山的不解之缘,正是在遭贬黄州四年被赦之时,那是元丰七年(1084),苏轼被赦之后送长子苏迈往德兴任职,又往筠州看望弟弟苏辙,来往九江,分两阶段的游览,写下许多诗文。主要有《初入庐山三首》、《石钟山记》、《过都昌》、《栖贤三峡桥》、《开先漱玉亭》以及著名的《题西林壁》等。</p> <p class="ql-block"> 《初入庐山三首》之一“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候”。这次的岀游,看似匆匆和随意,遭贬遇赦后的轻松,文豪的自负和自豪还是掩饰不住。他说“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其率性随意之中对庐山的喜欢向往之情溢于言表。或许正是这种深爱才引发了他以庐山为实相到无相的哲思吧。</p> <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石钟山记》是编入了中学课本,那时能倒闭如流。我外公曾在石钟山脚下的北门仓库工作,至少有几个暑假,我是在那里过的,从石钟山上上下下无数次,也不收门票,临近水边巨大的陡峭的山石,山石中巨大的空洞,半露于水面,半隐于浪下,水石相击,确实吓人。后来背诵《石钟山记》时,我脑海是有画面感的。老师说苏轼的这篇文章精髓在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我除了理解认可之外还从心中佩服苏轼月夜泛舟于巨石深洞之处的胆大。今天在现场看两个小学生背《石钟山记》,不由得从心中感叹,快一千年过去了,这个豁达自负的大文豪还是这样感染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 说到关于庐山的诗词,人们脑中蹦出的第一句可能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可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说李白是用天马行空的浪漫,写岀了庐山瀑布的气势,苏轼则涵盖了庐山的峰峦叠障、山水云雾,换一个角度充满哲思的表达出来,连苏轼自己都这样评价:“仆庐山诗尽于此矣。”意思是“这首诗是我庐山诗的巅峰之作,已经把我所有对庐山的感悟都融汇其中了。”他何只是把自己所有的感悟融汇其中,他说出了”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千古绝唱,此之后的近千年,这两句诗被视为格言而广泛应用。</p> <p class="ql-block"> 蔡教授曾考证过,与九江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真正持九江户口的只有陶渊明。如果古代也追星,那苏轼便是陶渊明的“铁杆粉丝”,他理解陶渊明“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的率性,尊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认为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他追和了全部陶诗。他在《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中说:“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予,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其推崇之情可见一斑。有时我斗胆猜测,庐山在苏轼心中的位置除了其雄奇秀丽,烟雨迷蒙之外,是不是也有对偶像的爱屋及乌呢。</p> <p class="ql-block"> 琅然,清圜;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kuì]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p><p class="ql-block"> 得益于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的有心坚持,苏轼和崔闲的合作为他们各自的恩师作品划上了完美的句号,也成就了古琴史上的一段佳话,苏轼的这段词,与《醉翁操》曲谱珠联璧合,流传千年。</p> <p class="ql-block">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应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在人生的最后一年,苏轼给即将赴任的三子写下《观潮—庐山烟雨》,曾经是苏轼眼中最美的风景之一的庐山烟雨,在这里已成为一种人生的具象,这首禅意的偈子,或许是苏轼走过一世的感悟,是繁花落尽后看见的生命脉络,是放下执念的人生大智慧。</p> <p class="ql-block"> 难得的机缘让苏轼来到九江,来到庐山,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篇篇流传千古的诗文为九江山水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内涵。讲不完的苏轼生平和人生智慧,读不尽的苏轼文章诗词,我们景仰苏轼的绝世才华,喜欢苏轼的豁达超然、学习苏轼的赤子情怀,愿我们能尽量的修养身心,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泰然处之,心中有诗意,生活有清欢。</p><p class="ql-block"> 下期再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