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悟精要,明心体

<p class="ql-block">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为学,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为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多年以来,我只知《四书五经》是经典,是古之先贤为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藏,是孩童启蒙必读书目。但是,我却总是敬而远之,束之高阁。今日机缘巧合,和新网师的同学们一起共读这一直被自己供起来的书。才发现其实先贤们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迂腐的喋喋不休。他们是一位位慈祥的老者,在你耳畔轻声低语,和你娓娓道来,即使你有不懂不会的地方,他就在那里静静地等着你,等你有一天心明眼亮,真正悟出这其中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  “读书四要”——“志”、“信”、“行”、“心”。“夫学莫先于立志”,此志为“求为圣人之志”,而非世俗功利之志。反观当下,包括我自己,让孩子和学生所立之志大多是世俗功利之志。所用的方法更是停留于表面,因此导致现在的孩子们像一根根墙头草,没有根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人父母,做人师长的自己更应该在“求诸己”上下足功夫后,推己及人帮助孩子们走好人生的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  所谓“信”是带着敬意和诚心去读,“不敢辄生疑惑”,要“务求了解”。身边有些人读书,总是带着质疑和评判,不知是想到了“尽信书不如无书”还是总想让自己凌驾其上以显其能。而读书最应“专心致志,惟先觉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弃置,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辩之,务求了解。”正如孔子爱徒颜回上课时从不发言更不质疑,却可以举一反三,践行真理,“不迁怒,不贰过”。当然,颜回的读书“志”、“信”、“行”、“心”是都做到了,所以孔子认为只有他是最好学的。</p><p class="ql-block"> 所谓“行”,自然是指践行。但践行是需要“省察克制”之功夫的,需要我们带着观照,带着反省去读书,所谓“读者先考德,次背书。”而我们现在很多老师却颠倒了主次,用错了功夫,当然这也和考试有很大关系。包括我们自己读书,我们羡慕那些过目不忘,熟读成诵的人。但只是一味地为了背书而背书,那读书就成了人前的炫耀而非修身养性了。</p><p class="ql-block"> 所谓“心”,就是要“心解”。心明白,书自然融会。这就要求我们于心体上用功,做到心领神会,用心体悟,不是简单地停留于字面意思。和读过的书联系,和生活实际结合,最终找到心之所安。这就是为什么要慢读,慢读讲求“字字而求,句句而究,心气和平。”同时心要跟上,一点一点的思索,一点一点的领悟。</p><p class="ql-block"> 下面记录自己的一段诵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