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浚县,隶属河南省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卫河蜿蜒纵贯全境,淇河沿西部边界南流,地处安阳、濮阳、新乡、鹤壁等市辐射带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p> <p class="ql-block">文治阁屹立在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县城中心,高峻壮丽,庄重典雅,是浚县的标志。2000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翰林府,又称世袭翰林府或世袭翰林院,是位于浚县的一处历史建筑。根据史料记载,世袭翰林府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由子贡的第七十八代孙端木涣若营造。端木涣若因身份是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所以其宅邸被称为翰林府。这座官宦府邸最初位于浚县县城南大街黎公祠(即子贡祠)附近,但在清光绪年间迁移至县城西大街西段现址。</p> <p class="ql-block">浚县老电影院位于浚县西大街西段路南,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它的内部装饰包括苏式木制长连椅,可容纳900名观众。这座电影院在1983年进行了改装,变成了钢架翻板影院,拥有800个座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老电影院逐渐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一份珍贵记忆。</p> <p class="ql-block">关圣庙又叫关帝庙、关王庙、关羽庙,老百姓俗称“关爷庙”。浚县古城关圣庙最早建于明代,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近年重建,庙宇坐北朝南,门楼两侧柱子上镌刻一副气势磅礴的长联,上联是:大运河清涛未逝忠义传唱千古;下联是:白马坡赤兔犹鸣英明声徽万年。</p> <p class="ql-block">浚县古县衙始建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改朝换代后的首任浚县知县项如英主持修建。浚县县衙座北向南,整个建筑群气魄宏伟、肃穆威严。县衙东依县城文化中心文庙,西临城墙观澜门(后来也称允淑门),门外便是漕运要道隋唐大运河。县衙大门正对县前街,与县城商业发达的西大街相通。方圆几百米之内,成为浚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汇聚地。</p> <p class="ql-block">浚县文庙,又称“孔庙“、”文府“,1373年(明洪武六年)建于县衙东。明、清各有扩建,规模逐渐宏大完整。文庙座北向南,院落宏敞,布局紧凑。</p> <p class="ql-block">大伾山,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城东,故又称东山。大伾山上现存道观佛寺建筑群7处,名亭8座,石窟6处,各式古建筑138间,摩崖碑刻460余处。因其有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浚县大佛而著称于世。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文物,属国家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伾山大佛,是一尊善跏趺座式的弥勒造像,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是全国最早的大型摩崖造像,比乐山大佛早450多年。它依山而凿,高与崖齐,通高是22.29米,比洛阳龙门的卢舍那佛高5.15米还多,所以被专家称为“全国最早,北方最大”。</p> <p class="ql-block">浚县大伾山的太极宫。太极宫是大伾山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八角攒尖楼阁式建筑,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也称之为八卦楼。</p> <p class="ql-block">黎阳仓:粮仓名。建立于隋朝文帝时期并一直沿用至北宋,位于卫州黎阳县(今河南浚县)西南大伾山麓(今河南浚县东二里大伾山北),为国家性的官仓。黎阳仓历来地位重要,有“黎阳收,固九州”的说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浚县社火不仅在河南省内享有盛名,而且在整个中国北方都有一定的影响力。2008年6月17日,浚县民间社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进一步证明了它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北街社区的社火演出以“背阁”“台阁”闻名,从明朝万历年间兴起,期间经历了战乱、灾荒等曾有中断,现在意义上的“背阁”“台阁”于1972年重新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社火表演众彩纷呈,但以装扮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社火表演尤其令人瞩目。在社火表演中角色按戏曲行当来划分,生、旦、净、末、丑无所不有。</p> <p class="ql-block">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p> <p class="ql-block">舞狮是传统项目之一,主要形式有狮子滚绣球、滚翻、扑食、抖鬃、梳毛、窜火圈、追逐、爬行、双狮争球等。浚县舞狮同别的地方不同的是,表演时狮子在前,后跟武术队。</p> <p class="ql-block">泥塑(浚县泥咕咕),河南省浚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0日,泥塑(浚县泥咕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浚县石子馍:石子馍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因在鹅卵石上烘焙制成而得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