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打开潘多娜盒子的普罗米修斯

秋刀(陈连才)

穿着纯白衬衫、纯色领带的正经西装,眼光深邃的看向远方,干瘪的嘴叼着时刻不离的烟卷,你千万不要把他当成是西部牛仔,这人确实是哪个“小男孩”的父亲--罗伯特.奥本海默!<div><br></div><div> 大部分中国人可能听说过相对论的鼻祖-犹太人爱因斯坦,发现镭的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在苹果树下打盹的牛顿,但对奥本海默知之甚少,也难怪,他确实本来也没有那么出名,甚至连炸药奖都没有混到过。</div> 1945年8月6日9点14分17秒只听一声巨响,广岛城中心区域升起“炽热”的蘑菇云,整个广岛随即陷入一片火海。第一枚“小男孩”原子弹在广岛爆炸,14万人丧生. 1945年8月9日,“胖子”在长崎上空600米爆炸,7.4万人丧生,这幅照片是爆炸瞬间拍摄的天空云状。 “小男孩”与“胖子”的优越表现使得德裔美籍原子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走向了历史舞台的前台;<div> </div><div> 2023年最火的由有核弹情结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纪录片《奥本海默》,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了这个具有悲剧色彩的名人。</div><div> </div><div> 沿着凯·伯德和马丁·温舍的原著《美国的普罗米修斯:奥本海默》的叙事脉络,让我们一步步认识一个生动且复杂、具有人性亮点和缺点的“人”-原子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div><br><div><br></div> 钟鸣鼎食之家:<div> 1904年4月22日,罗伯特·奥本海默出生在一个来自德国移民家庭,无论从民族身份还是文化归属上,生活在纽约的奥本海默一家都算犹太人。<br></div><div><br></div><div> 父亲朱利叶斯·奥本海默是一个成功的服装商人,母亲埃拉·弗里德曼,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印象派画家。</div><div><br></div><div> 奥本海默父母的收藏包括了1901年毕加索在“蓝色时期”创作的《母与子》(1.95亿港元)、伦勃朗的一幅蚀刻版画,以及爱德华·维亚尔、安德烈·德朗、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幅梵高的画作:《日出时的田野》(1889年绘于圣雷米)、《第一步(临摹米勒)》(1889年绘于圣雷米)和《阿德琳·拉沃克斯肖像》(1890年绘于瓦兹河畔的奥维尔镇)。塞尚的一幅画作和莫里斯·德·弗拉曼克的一件作品。</div><div><br></div><div> 按照今天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价,毕加索或梵高任一作品都价值连城啊!</div><div><br></div><div> 他还有一个叫弗兰克.奥本海默的弟弟,后来也成为了一名卓有成就的物理学家,而且是左翼的。</div> 教育背景:<div> 21岁的奥本海默从哈佛大学提前毕业后开始对量子力学产生兴趣,于是前往剑桥大学,但这位学霸虽然聪明过人,但动手能力一般,不擅长做实验。</div><div><br></div> 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思·玻恩邀请他去哥廷根大学继续深造,仅一年时间以量子力学论文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诸如海森堡、狄拉克等一众量子力学牛人。<div><br> 完成学业回国后,奥本海默成了香饽饽,同时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并建立了“奥本海默理论物理学中心”,这就是后来名扬世界的“伯克利理论物理学中心”,在世界物理学界地位很高。</div><div><br> 可以看出拉比的教育全部在西方的名校完成,周围全部是顶尖的物理学人才,盆友圈十分豪华。</div> 主要学术成就:<div><br><div> 在理论物理学方面对量子力学和核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和领导,在量子场论包括量子电动力学、光谱学等领域也都有一定建树。</div><div><br></div><div> <font color="#ed2308"><b>奥本海默领导的团队成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因此被广泛认为是“原子弹之父”。这项工作的完成使他获得了巨大的声望。</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 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执教,并在1947年至1966年间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和普林斯顿大学没有干系)。</div><div><br></div><div> 其他科学贡献:在宇宙射线理论、天体物理学、人工放射性、氘核轰击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网络理论等领域也有重要贡献。</div><div><br> 尽管在科学研究领域获得了多次诺贝尔(炸药奖)物理学奖提名,但他并未赢得该奖项。<br></div></div> 担纲“曼哈顿”工程<div> 1939年8月2日,以爱因斯坦为首的科学家们给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建议美国研制核武器,因为德国人已经在海森堡的主持下率先开始了工作,如果这种超级炸弹掌握在泯灭人性的纳粹手里,那将是谁也不敢想象的一种结局。美国政府采纳了科学家们的建议,成立代号为曼哈顿工程的原子弹研究项目,先后投资20亿美元、50万人参与。</div><div><br></div><div> “曼哈顿工程”是一个要凝聚全世界最顶尖大脑的“超级工程”,但越是一流的科学家,就越是有些“恃才傲物(中国叫文人相轻)”,必须要有一个既懂科学又懂管理的人才来把这批人管理起来,有效运转,最快达成目标,奥本海默具备这些条件。</div><div><br></div><div> 他直接领导的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沙漠总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达6000人,撒纸片测风向的费米、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都在其中。</div><div><br></div><div><br><div> </div></div> 照片中的吴健雄女士,苏州太仓浏河镇姑娘,她帮助导师奥本海默解决了氙-135链式反应无法持续的问题,奥本海默评价她对原子弹贡献时说:如果没有吴(健雄)博士的参与,核弹绝无可能这么快就研发出来。<div><br><div> 吴健雄虽然没有获得炸药奖,但是与杨振宁、李政道并行齐名。</div><div> </div></div> 吴博士的夫婿袁家骝博士也是著名的高能物理科学家,他们的结合堪称华人科学家的“神仙伴侣”,更甚的是袁家骝可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复辟皇帝袁世凯的嫡孙。 奥本海默的政治倾向<div><br><div> 中学教育时期:</div><div><br></div><div> 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改革派犹太教的产物-伦理文化协会创始人、领导者费利克斯·阿德勒博士,他倡导“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责任感“,“人必须为自己人生和命运的道路负责”。</div><div><br></div><div> 1921年奥本海默从伦理文化学校高中毕业,阿德勒敦促他的学生发展自己的“伦理想象力”,看到“事物可能成为的样子,而非它们现在的样子”,这些理论来源于阿德勒博士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对马克思《资本论》及德国近代哲学思想的认同。</div><div> 1922年9月,奥本海默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哈佛大学显然笼罩在保守的政治氛围之中并且对犹太学生数进行限制。</div><div><br></div><div> 1922年初秋,他加入了一个学生讨论政治和时事的论坛-学生自由社团并且帮忙编辑一份新的学生杂志--“牛虻”。</div><div><br></div><div> 这期间初步接触了左倾思想。</div><div><br></div><div> 成人期</div><div><br></div><div> 琼·塔特洛克作为一个缴纳党费的美国共产党员,和奥本海默持续了三年的恋爱,对他的政治立场有一定的影响。</div><div><br></div><div> 伯克利分校的法文教员哈康·希瓦利埃,与奥本海默关系非常密切,希瓦利埃另一个身份是美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西班牙内战及罗斯福新政、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让1937年以后的阶段奥本海默开始同情共产党,并捐款支持共产党的工人运动,但是奥本海默没有在程序上加入美国共产党。</div><div><br></div><div> 他的弟弟弗兰克.奥本海默及弟媳杰姬是入籍的美国共产党员,亲兄弟的关系对后期奥本海默产生了一定影响。</div><div><br></div><div> 在进入曼哈顿工程前的时期,奥本海默的政治立场基本处于左倾状态。</div><div><br></div><div> 1939年二战前的慕尼黑绥靖政策,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友好条约,苏联内部开始进行政治清洗(肃反远动),这些使得奥本海默对苏联 的新世界、共产党代表的意识形态失望,从此便于左翼活动及美国共产党渐行渐远。</div></div> 原子弹爆炸前后对核武器的态度变化<div><br> 爆炸前:对生产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倾注了全部心血,对待它们就像自己的子嗣一样,原因就是要抢在德国纳粹之前研制出这威力巨大的武器,形成威慑能力,以迫使国际法西斯集团投降实现人类和平。<br> <br> 爆炸成功时:三一实验试爆成功现场,他如释重负的说“我们成功了”,成就感溢于言表。</div><div><br></div><div> <font color="#ed2308"><b>“ 如果原子弹被一个好战的世界用于扩充军备,或者被一个备战的国家用来武装自己,那么洛斯阿拉莫斯和广岛的名字将会受到世人的诅咒”---罗伯特·奥本海默,1945年10月16日</b></font></div><div><br></div><div> 原子弹没有被用来威慑纳粹德国,而是被投放到日本的广岛与长崎,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其实美国没有必要使用原子弹来迫使日本军国主义投降,而是为了阻止苏联的势力扩张,遏制共产主义在世界的渗透。<br></div><div><br></div><div> 总的来说奥本海默、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对原子弹的使用持反对态度,对氢弹之父泰勒研究制造氢弹进行了阻止,但是这些科学家的态度与美国的国家利益(霸权主义)相矛盾,因此也招来了麦卡锡主义者的清算--以是否爱国忠诚的名义。</div><div> </div> 麦卡锡主义是 1950年代美国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在追查美国政府中国共产党渗透和煽动颠覆活动时所采取的一种极端手段。<br> 麦卡锡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具有以下特点:<div><br></div><div>1. 使用未经证实的指控和猜测来攻击政治对手;</div><div><br>2. 煽动公众恐惧和仇恨情绪,将政治对手描绘成对国家安全的威胁;</div><div><br>3. 滥用政治权力,对被指控为共产党人或颠覆分子的人进行调查、监禁和惩罚,即使缺乏证据;</div><div><br>4. 压制言论自由和政治反对派,导致政治气氛紧张和恐怖。</div><div><br> 麦卡锡主义能够盛行的原因主要为美苏冷战时期的大国竞争,目的就是防止共产主义在全球推广渗透。</div><div><br> 被麦卡锡主义迫害的名人有:阿尔格伦·纳尔逊(美国作家)、查理·卓别林(美国戏剧家,演员),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钱学森,当然还有本文主人公奥本海默。</div><div><br></div><div> 讨论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被吊销的问题,绕不开麦卡锡这个人及他的麦卡锡主义。</div> 奥本海默、爱因斯坦都有被麦卡锡主义者迫害的经历,本书中对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听证进行大幅叙述,内容庞杂,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div> </div><div> 一、奥本海默后期即使担任了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主席,但是他对核武器控制的态度与当时美国所谓的国家利益相矛盾。</div><div><br></div><div> 二、奥本海默之前与美国共产党的关系、左倾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对苏联的同情、与苏联在美国的间谍(也是著名的原子物理学家)的工作关系被麦卡锡主义者抓住以为把柄。</div><div><br></div><div> 三、与氢弹之父泰勒在是否继续研制氢弹上的争执,原子能委员会的控制权争夺。</div><div><br></div><div> 四、麦卡锡主义者在当时占据了优势地位,对共产主义者的打压无不用其极有关。</div> 对奥本海默的评价每一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之所以难以评价是因为我们站在 不同的风口而已。<div><br></div><div> 辩证的看他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原子弹的发明虽然带来了人类生存的终极威胁,但是也为人类和平发展提供的新的能源供给,他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但同时也是拯救人类的普罗米修斯,正因为核武器的威胁能力,世界至今还安然无恙。</div><div><br></div><div> 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他们的整体利益是不一致的,科学家的良心敌不过党派利益、资本利益。中国的科学家没有这样的迷茫。 </div><div><br></div><div>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人们还是希望和平生活在这个蓝色星球上,不再有奥本海默式的迷茫。</div><div><br></div><div><br></div><div> 说明: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侵权即删</div> <br><div> </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