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教育的世界里,阅读和写作是不可或缺的两大基石,作文教学在语文老师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今年我们学习二组选择了《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这本书,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实用的操作方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和感悟。</p> 确定书目 制定计划 <p class="ql-block"> 寒假刚开始邢月月组长就建好云端学习微信群,并且确定好书目,《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激发了小组成员的阅读兴趣。</p> 领学分享 明确目标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大家对书目有初步的了解,邢月月老师通过自己的阅读分享,对本书及作者作了详细的介绍,小组成员也明确了自己的阅读目标。</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 管建刚,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2005年出版《魔法作文营》2006年出版《不做教书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9年出版《一线教师》,2010年4月出版“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学故事》。先后在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广州等地,上课、讲座近百次。</p> 本书简介 <p class="ql-block">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提出小学作文的六个“系统”,切近当下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无理论说教之枯涩板滞,有操作实践之鲜活可感。这些系统如果还不能说是范式的话,至少是对小学作文教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流程。</p> 本书前言 <p class="ql-block"> 传统的小学生作文需要革命,因为它是一种不正常的写作。</p><p class="ql-block"> 本来应当以“生命的表达和交流”为原点的作文,在“八股文”的历史因袭下,被完全异化为让学生遵照老师的指令,去说一些言不由衷,只是为了讨别人喜欢,以求获取高分的空话、套话、假话,使作文成了一种儿童生命状态完全剥离的“技术活儿”。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奠大悲哀。</p><p class="ql-block"> 管建刚老师终于在教学第一线以自己的实践与研究,吹响了作文教学革命的号角。把小学作文教学,以《班级作文周报》为基本操作规程的全新构架,确实充满了进取的意态,体现了“作文是生命的言说”、“作文是公众的言说”的新作文观,表现出敢为人先、无私无畏的创新精神。</p> 细品慢读 收获成长 <p class="ql-block"> 隆冬午后,手捧一杯香茗,最是读书的好时光。小组成员沉浸在管老师的笔墨之中,感受他的睿智,品味他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独特观念,新颖的习作教学方法感染着我们,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习作就是和孩子一起感受文字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阅读过程中,我们分享收获,在交流中发现阅读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邢月月——这是一场“革命”</b></p><p class="ql-block"> 一拿到这本书,“革命”这个词就映入我的眼帘,什么样的教学新探索才能谓之革命,当我看到“有走出教材的勇气”,我便知道“革命”在这里意味着什么。管老师说:“没有一个作家先学习各种写作技巧、技能,再动笔写作的。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被作文教材给框住了,老师们也被框住了,加上众多语文老师没有自身的写作实践与经验,作文教学只能跟着“本儿”走,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确,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生怕偏离教材,每周习作训练可谓“兢兢业业”,绞尽脑汁思考怎么把教材中的习作拆成一个个的训练点,让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所谓的提升。其实细细想来,这种能力的提升可能就是让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一篇合乎考试要求的作文,我也可以想象到,将来有一天,孩子不再需要考语文了,他或许会折断自己所有的笔,说:“终于不要再写作文了!”我们一方面在感慨孩子写的作文没有灵气,一方面又跟着教材,向学生“推销”各种技巧。</p><p class="ql-block"> 管老师说:“语文这东西,不在于教材怎样,而在于老师怎样去教、在于老师本身是不是一本书。说得偏激一点,古人拿着四书五经照样教出李白和杜甫。”是啊,如果语文老师本身就是一本书,便具备走出教材的底气,从而“有走出教材的勇气”。底气从何而来?底气来源于教师自身丰厚的底蕴,不断阅读,不断思考,勤于写作,敢于探索,成为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语文老师,寻找属于自己、契合学生的教学材料。当然,正如管建刚老师所说“不用教材,不是无视教材”,研读教材是走出教材的前提,吸取教材中的写作营养,然后创造性地寻找自己的写作教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张艮——作文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b></p><p class="ql-block"> 《我的作文改革之路》通过作者亲身经历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作文教育中的问题与改革的方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独特的观点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同时也体会到了其实用性。首先,书中对传统作文教育的弊端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对当前的教育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者从实际出发,指出了传统模式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强调了改革的重要性。这使我更加明白,教育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而作文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同样需要与时俱进。</p><p class="ql-block"> 其次,书中提出的改革思路和方法具有很强的实操性。作者不仅提出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还给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法和实施步骤。这些方法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实际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探索,具有很强的可行性。这为我在实际工作中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最后,阅读这本书使我更加坚定了教育改革的信念。通过了解作者的经历和探索,我深感教育改革的道路虽然曲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持续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这不仅是对作文教育的改革,更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一个更加完善、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体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倪慧琳——体验丰富的言语生命</b></p><p class="ql-block"> 在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词就是“言语生命”,是啊,作家们的文字之所以让人向往,就是因为有生命。好的文章是有画面的,是灵动的,是让人产生遐想和共鸣的,然而,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技巧和格式,而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感受和真实情感的表达。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更加重视的是作前指导,告诉学生你应该这么写,怎么才能把字数写足,甚至为了帮学生凑字数,告诉学生,这儿可以用比喻,这儿可以加个拟人句,这儿用上排比……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写出的作文往往缺乏真实情感和独立思考,更像是一篇篇应试作品。书中说,管老师的作文教学改革,告别传统的作文教学体系,不再写传统的教材作文,不作枯燥乏味的作文训练。“变‘作业’为‘投稿’,让学生以投稿的方式进行写作,让学生的文字和名字时常出现在班级作文报上,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文的有用,让学生在作文的发表中获得写作的乐趣和自信,让学生在作文的世界里生活、在生活的世界里作文,让作文和生活、和生命交融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在管老师心里,“语文书”不等于“语文课程”、“课堂教学”不等于“课本教学”、“作文教学”不等于“作前指导”、“讲评就是最好的指导”,他说:“甩一甩裤脚的泥巴,朝着必定泥泞的前方行进。”这种笃定和坚持不仅感染别人,也激荡了我的心灵,让习惯了传统并且已经打算在这种舒适圈继续的我也想带着学生体验丰富的言语生命,在习作中,与自己对话,与生命交谈,摒弃浮躁,觅得“丰富的安静”。</p><p class="ql-block"> 管老师说:“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我认为,它是精神内核通过语言文字的外化,也许我们培养不了作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活泼泼的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真实的情感,丰盈内心,做一个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陈晓雨——摘录也是一种享受</b></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是管建刚作文教学实验的集大成者,系统论述了自己十几年以来的作文教学经验,系统而深入,实操性非常的强,摘录几句分享:</p><p class="ql-block">1.要让孩子在日记中反映真实的生活,畅谈真实的认识,抒发真实的情感。</p><p class="ql-block">2.有些学生日记中就是记事不能从事物的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质,这与三个内容有关一是语言驾驭力,二是心灵敏感力,三是想象思辨力。</p><p class="ql-block">3.任何的写作都伴随着想象。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内视,内视中。一些情节模糊了,想象加以修复,修复的情节往往比过往的真实更完美,更打动人,这就是目前我所理解的,写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p><p class="ql-block">4.写一件事情,要把事情放电影似的显于大脑,在心里把事情演绎,演绎不过来,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加以想象性修复,内视,人的情感和思想自然会渗进去,这就是为什么好的文字字里行间弥漫着挥之不去作者的气味和情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孙明兰——重视习作后教学</b></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本教育方面的书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深刻的实际的影响,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在本书中,作者以朴实但充满智慧的语言,提出了九大革命性的作文教学主张,它们是:“兴趣”重于“技能”;“生活”重于“生成”;“发现”重于“观察”;“讲评”重于“指导”;“多改”重于“多写”;“真实”重于“虚构”;“文心”重于“文字”;“课外”重于“课内”;“写作”重于“阅读”。</p><p class="ql-block"> 在这本书里,管老师指出要淡化“作前指导”,强化“作后讲评”,这才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出路。他认为学生的作文就如盆景制作,盆景制作有两种典型方式,一是强制地将枝杆朝着人为的方向前进,从而制作出大量相同的盆景;二是顺着枝杆原有的姿态,做必要的牵引,每一个盆景都是不可复制的。当前大量存在于一线的,以“指导”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就是第一种盆景的制作方式;而以“讲评”为中心的作文教学,走的恰恰是第二种盆景的制作方式,那是真正有艺术生命的制作方式。</p><p class="ql-block"> 按照管老师的理论,如果我的课前指导越成功不就是对学生作文更大的禁锢吗?那把这一块放进课题不就是一个错误吗?还是直接做习作中和习作后的指导就可以了呢?我陷入了沉思。“学生写好了作文,老师认真地读学生的作文,研究学生的作文,“指”出哪里写得好,句子就该这么写,作文就该这么写;“指”出哪里有问题,什么问题,以后要注意。老师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研究学生的作文,由学生的作文现状,“导”出一个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的作文训练点,两者合起来,就是“指导”。“讲评”,就是最好的“指导”。它是有了“学生作文”这个文本之后,实打实的“指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顾彦红——这是在与智者交流</b></p><p class="ql-block">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些吃惊,因为这本书就像及时雨降临到了我这片干渴的土地。我捧着书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文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那样的打动我,似乎它是专门为我准备的一样。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滋润着我干渴的心田,也让我陷入了沉思……</p><p class="ql-block"> 面对作文,学生常常感到作文无话可说。虽然现在生活水平高了,电视电脑,书刊报纸,似乎有很多接触信息的机会和方式,但实际上孩子们的生活体验浮于表面,生活经历也比较单调。家和学校两点一线,即便休息日,家长带着孩子外出游览,但由于孩子们还不太会观察,不太会思考,所以并不能把所看的东西,转化为深刻、细腻的精神体验,从而为写作提供生活的源泉。而且孩子们总是习惯漠视身边的人和事情,他们的注意力被新鲜的玩意儿吸引着,很少去观察、思考、体验。面对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管老师的“内视”法,值得我们借鉴。</p><p class="ql-block"> 管老师这样阐述“内视”的意义:它依傍的不是眼睛,更是心灵;他关注的不只是外在的事物,更有丰富的内心。事情有没有意思,值不值得记录,说到底,起决定因素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心灵感受。</p><p class="ql-block"> 这就说到了教育的本质(作文的本质):教育从根本上就是对人心灵的开发,人的灵魂的培育。就作文而言,经历的同样的事,为什么有的同学滔滔不绝,有许多话要说、要写,而有的学生却觉得无话可说、可写,关键在于能不能、会不会将外在的客观事物转化为内心的主观感受,有了内视的习惯,就像给生活安装了一面明晃晃的镜子,镜子里毫末可见,镜子里的自己格外清晰,喜怒哀乐都可以回味,都可以表现。学会了内视,就会觉得写作天地无穷宽旷,就会发现生活真的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从《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我看到了一个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管老师,更看到了一个乐观、勤奋、上进、探索,会培育生命的智者。</p> <p class="ql-block"> 读一本好书,与名师同行!阅读《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让我们在领略管老师作文教学风采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他对学生、对教育行业的爱;感受到了他身上所凝聚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了他对学生身心发展无微不至的关怀。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路很漫长,但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必定能收获一路芬芳!</p> <p class="ql-block">部门:教研处</p><p class="ql-block">编辑:倪慧琳</p><p class="ql-block">图片:学习共同体二组</p><p class="ql-block">初审:邢月月</p><p class="ql-block">复审:陈伟伟 </p><p class="ql-block">终审:陈海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