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家没有堂号的城南老教堂

穿越时空

<p class="ql-block">  史料的核实是一项颇费功夫的事情,特别是要搞清楚典籍中的史料真伪、来龙去脉更是艰难。</p> <p class="ql-block">  关于基督教双塘路教堂最早出现在南京大屠杀档案中。1938年,南京安全委员会成员斯迈思先生,在致日本大使馆福田得康的抗议信中说,“双塘收容所地处城市西南,是美国长老会传教团的财产,由一所学校、一所教堂和一些附属建筑物组成。”信中,他还附了一封题为《双塘难民收容所的一天》报告书,揭露了在1938年1月6日13时50分至1月7日10时50分期间,日本士兵多次闯入该难民收容所施暴的罪行。拉贝先生在日记中也有相似的记载,并说国际委员会为双塘难民收容所“每天供应量为一袋米”,所长陈罗门。</p><p class="ql-block"> 但是,双塘教堂何年设立,堂号是什么?是什么学校,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却一直不清楚。通过网上搜索,得知双塘路确有一家基督教堂,我们决定前往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  龙年小年前的一天,天气清冷,我们做足了功课,冒着小雨,准备先到大行宫南京图书馆查看《南京民族宗教志》,再到双塘路,希望一举搞定双塘路教堂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春节临近,但图书馆内读者依然熙熙攘攘,二楼的中文图书资料也坐满了男男女的青年读者。在数百架各类文献图书架中,好容易找到中外史志料图书架,在数十架图书中翻阅许久,人疲马倦,然没有收获。只好又回到需要加入朋友圈的电脑检索台,到是也很方便,几秒种就显示“书籍借出”。真是白费功夫,只好在存包处与朋友联络,看看能否借到需要的图书。</p><p class="ql-block"> 电话中,杨献文先生说帮忙先在《秦淮区志》中看一下,有无这方面的资料,并介绍说曾参加《南京民族宗教志》编写的主编与他很熟悉;杨永泉先生一口报出他那里藏有《南京民族宗教志》,并可以借用。</p> <p class="ql-block">  正值午餐时间,我决定先到双塘路拜访一下双塘路基督教堂,再去杨教授家取书。裹紧棉衣,换乘313路,顺利抵达双塘路。</p><p class="ql-block"> 双塘路地处老城南,位于夫子庙风景区的西面,向西一公里便是一号线地铁三山街站。这是是一条名不经传的东西向街道,东至上浮桥,西至菱角市国创园(清代南京造币厂旧址),周围是成熟的居民区,隐匿着许许多多的小吃老字号。资料记载,旧时这里居住的多是织云锦的机工,街道两旁大多是低矮的棚户区,也南京开发较迟的地区之一。如今,随着城市建设与改造,这里已是高楼林立,凤巢文化园,国家级文创园及皇册花园,双乐园等高档小区都在附近。</p> <p class="ql-block">  在双塘路,果真找到了藏在双塘路41号大楼间的基督教堂。</p><p class="ql-block"> 在一位教友的引导下,我气喘吁吁爬上了二楼。二楼是一个框架式简易装潢的礼拜堂,主席台前(俗语)上陈放着十字架和耶稣神像。由于不是聚会时日,空荡荡的只有几个人。在办公室,罗晓霞主事接待了我。听我说明来意,她抱谦地告诉我说:“我们这处基督教堂,原是七里街教堂,七里街拆迁后才搬过来,没有堂号只是一个基督教聚会点,与双塘路教堂也没有任何承继关系。”</p><p class="ql-block"> 聊了一会,我大失作望地离开了这家教堂!心想,也许冥冥之中真有神的指引,不然怎么会这么巧,还是在这条路上,又搬来一家没有堂号的基督教堂。</p> <p class="ql-block">  双塘路41号大楼左侧是新建的双塘路小学,对面是文枢中学,依据地方志专家杨献文的指点,我在双塘路小学,文枢中学门前留下图片后,急急忙忙地赶到五台山与杨永泉先生会合,终于拿到了《南京民族宗教志》。</p><p class="ql-block"> 在公共汽车上,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100万字的书稿,从头到尾也没有找到双塘路教堂和双塘路难民收容所的字样!在长老会传教团条目下记载的7家教堂,独独没有双塘路教堂聚会点的字样,会不会志书遗漏了!?</p><p class="ql-block"> 双塘路教堂及双塘路难民收容所已经耗费了我多些时日。</p><p class="ql-block"> 当晚,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我搜来了政协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的史料选辑。踏破铁鞋无觅处,这次终于发现了真相。原来双塘路教堂是成立于民国初年,属于美国新教教会的一个聚会点!与当年设立卫斯理堂、城中会堂聚会点一样,虽然开设医院、学校外,但是一个没有特定风格的建筑,一家没有堂号的传教场所。</p><p class="ql-block"> 史料证明,当年的木材商人陈罗门是一位十分可敬的先生。他原先在上海从事木材买卖,因故来到南京,寄居在双塘教堂帮助照看教堂财产。沦陷前后,他义不容辞地负责起躲避在这里的难民管理,先后收容了2000人多名难民在此居住,在地处非安全区的困难条件下,又争取到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帮助和监护,使2000多生灵得到安慰和重生。</p><p class="ql-block"> 多么了不起的陈罗门!</p><p class="ql-block"> ( 2024年2月2日)</p> <p class="ql-block">肖振才,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理事,南京人文秦淮学会副会长,南京妈祖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市委党史办公室原调研员。长期从事史志研究和文学创作,曾参与或主撰《中共中央南京局》《南京金融志》《南京抗美援朝运动》《新四军与南京》等40多部史籍编写。出版专(编)著10余部,史学代表作有《南京典当史》、《江南贡院》,纪实文学有《大智大勇—周恩来在1946》、《逐潮竞川-孙津川烈士传》等,著述多次获省市优秀作品或“五个一”工程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