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烈士纪念塔陈列厅一张照片引出的故事

陇南人余松敏

<p class="ql-block">1950年底,时任湖南省第一任省委书记的黄克诚,主持湖南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二次会议,讨论并决定修建湖南烈士公园和湖南烈士纪念塔。</p><p class="ql-block">1953年5月1日,湖南烈士公园正式开放。</p><p class="ql-block">1957年11月,动工开建湖南烈士纪念塔,1959年9月建成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1966年11月,大串联时我第一次到长沙,除了韶山、岳麓山湖南大学、爱晚亭、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中共湘区委员会的旧址清水塘,记忆最深的就是烈士公园。虽说工作后曾到长沙出差,但因工作繁忙,无暇游览。</p><p class="ql-block">2023年深秋的湖南自由行,再次来到烈士公园。</p> 烈士公园的大门,古色古香的牌坊,维持着原有的风貌。 湖南烈士纪念塔,花岗石结构,塔堂合一,汉白玉石碑上的金色大字“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由毛泽东题写。 纪念塔下是烈士纪念堂,大厅宽敞明亮,庄严肃穆。 墙上悬挂着毛泽东为烈士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国牺牲,永垂不朽”。 烈士纪念堂陈列厅的前言,言简意赅:一位烈士,就是一座丰碑。 纪念堂内陈列的湘籍烈士名册,按行政县陈列,右上的“平江县革命烈士英名录”是最厚的,表明平江县牺牲的烈士最多。平江是红色老区县,苏区县。革命战争年代,先后由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彭德怀领导了“平江起义”等革命历史事件。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全国四大将军大县之一,全省最大烈士县,在册革命烈士有21392人,不在册的无名烈士就更多了。 第二厚的革命烈士英名录是浏阳县,浏阳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为民族独立与解放,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多达16759人。 在70多年前的抗战历程中,湖南作为抗日重地先后发生了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湘西会战四大战役,一大批湖南人英勇奋战,誓死抗敌,为抗战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功绩不可磨灭,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的英名都没有收录在1981年编制的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抗战岁月永远不能被忘记,抗战中的英烈更不能被忘记,但愿湖南省在以后的革命烈士英名录中补上他们的英名。 在东西两侧的陈列厅里,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三个阶段,陈列着著名英烈的肖像和生平事迹。<div>图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籍著名英烈的肖像和生平事迹。</div><div>大家比较熟悉的有谭嗣同,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是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享年33岁。</div><div>蔡锷,秀才出身,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参加辛亥革命,任云南都督。后被大总统袁世凯调至北京,任虚职,受监视。设计潜出北京,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起兵讨袁。期间发生的蔡锷与歌妓小凤仙的故事,家喻户晓。蔡锷于民国五年(1916年)因病逝世,年仅34岁。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蔡锷为革命烈士。</div><div>黄兴,辛亥革命先驱,同盟会创始人之一,组织发起广州起义,受伤未牺牲,不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多了一人。1916年10月,病逝于上海,时年42岁。<br></div><div>宋教仁,辛亥革命先驱,同盟会第三号人物,1913年3月,在上海火车站遇刺,不久身亡,年仅31岁。1950年12月,周恩来亲笔签发烈属证明,确认宋教仁的革命烈士身份。上海闸北公园有宋教仁墓和塑象。<br></div> 陈列厅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著名英烈的肖像和生平事迹。 四面墙上,满满都是著名英烈的肖像和生平事迹。 <p class="ql-block">由于我们时间有限,只对耳闻的烈士肖像和生平事迹多看两眼。</p> 这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著名英烈的肖像和生平事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烈士向警予,是父辈一代某亲属的同学,可惜英年早逝。 李白,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烈士原型。上海黄渡路103弄有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 毛泽民烈士,毛泽东之弟,历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兼国家银行行长、中华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1938年后,任新疆财政厅厅长、民政厅厅长。1942年9月被反动军阀盛世才逮捕,1943年9月英勇就义。<div>在写美篇整理照片时,左侧没拍到姓名的烈士,引起了我的注意,她是谁,衣饰妆容与众不同,肯定是位有故事的烈士。</div> 经过网上查找,才知道是位鲜为人知的女英雄。是九十年代后才被大众逐渐了解的抗日英烈。<div>图为英烈黄君珏和她的丈夫王默磬。照片背后是王默磬亲笔写下的话语:“母亲大人:这是您儿子儿媳的照片,您的儿媳已于一九四二年六月二日牺牲在太行山上。她的忌日也是她的生辰”。(网络图片)<div>黄君珏,原名黄惟祐,1912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她的父亲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机要秘书。母亲家世显赫,外祖父早年追随孙中山,曾任孔祥熙的机要秘书,后做过几任财政局长。一个舅舅是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一个舅舅留学美国,著名翻译家,复旦大学首位文学院院长。</div><div>黄君珏从小性格开朗、聪慧过人,早年受进步思想影响,14岁便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在长沙做妇女工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军阀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大批革命人士遭到逮捕。十五岁的黄君珏被迫逃离长沙,夜渡洞庭湖,只身到上海求学。</div></div><div></div> 1929年,黄君珏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31年,顾顺章叛变,上海党组织遭遇重创,黄君珏失去了与组织的联系。<div>图为1930年,黄君珏作为复旦大学女生代表,照片刊登于《图画时报》上。(网络图片,文字为本人添加)</div> 1933年,黄君珏大学毕业,被父亲安排到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会计司工作。不久,时任国民政府内政部次长的秘书刘思慕找到了黄君珏,让她秘密参加远东情报局,担任远东情报局上海站负责人约瑟夫.华尔顿与刘思慕的联络员。刘思慕与黄君珏的哥哥黄维立(中共党员)是留德同学,现在是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上海站的工作人员。黄君珏以继续深造之名,辞去工作,到上海同济大学读研究生,同时在复旦附中教书,以方便从事远东情报局的情报工作。黄君珏还经常从其父亲、舅舅处搜集有关国民党的军事开支、国防预算、特务经费等情报,提供给情报局。1935年,因叛徒出卖,远东情报局受到破坏,约瑟夫.华尔顿被捕,危及刘思慕。得知消息,黄君珏急忙赶往南京,通知刘思慕撤退,发出“老父病危”的假电报,使刘思慕夫妇得以逃离国民党特务的虎口。黄君珏自己则来不及逃脱,不幸被捕。国民党为显示自己的“公正民主”,在武汉举行公审(即轰动一时的“怪西人案”),黄君珏在法庭上怒斥叛徒的卑鄙无耻,又掩饰了蒋学杰(原名蒋俊瑜,黄君珏的中学和大学同学)的组织关系,后来蒋家交了一笔巨款使蒋学杰得以释放,黄君珏则被判7年徒刑。(网络图片)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中共驻武汉办事处派人与国民党交涉,将黄君珏保释出狱。按党组织要求,黄君珏回到长沙开办妇女难民工厂,收容流亡妇女,使她们在生活上有基本保障,也能对抗战有所贡献。<div>王默磬,1932年在上海与黄君珏相识,同样因远东情报局案获罪,被保释出狱来到长沙,二人结为夫妻。<br>1938年,夫妻二人被中共长江局派到山东工作。临行前,黄君珏望着忧心忡忡的母亲,跪倒在地,流着泪说:“妈妈,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女儿要离开您,去打日本鬼子,请您原谅女儿的不孝。”此一去竟成永诀。<div>1939年,夫妻二人奉命奔赴太行抗日根据地,黄君珏先在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任编辑,此年并入新华日报华北分社工作,她担任经理部会计师和秘书主任,丈夫王默磐则任电务科长。<br>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是日军进攻的重点区域。炮火连天中,黄君珏与报社人员经历了6次反扫荡,7次搬家,继续出版八开铅印报纸。《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何云曾说:“一个铅字就是一颗子弹,一张报纸、一条消息,对于革命战士都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敌人就是打击,所以愈是战斗艰苦紧张,愈不能停版。”(网络图片)</div></div> 1942年5月,日本侵华总司令冈村宁次调集3万精锐部队,包围了位于太行山的八路军总部,再次进行“大扫荡”,实施“铁壁合围”战术。报社跟着八路军总部撤退,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在十字岭突围战斗中不幸牺牲。《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何云也没能冲出重围,中弹牺牲。为缩小目标、减少牺牲,报社工作人员化整为零,分散隐蔽,分散活动。<br>6月2日,黄君珏和两位女同志躲到庄子岭道士帽山一处石洞内。不久,日军逼近洞口,黄君珏开枪击中了两名敌人,其他敌人摸不清虚实,不敢冒进,爬上山顶,点燃大量柴草,垂到洞口,企图熏死洞内的三人。当尘烟呛得她们喘不过气来时,黄君珏对大家说:“我们决不能当俘虏!”说完,冲出洞口,纵身一跃跳下悬崖,壮烈牺牲。随后两名女同志被烟熏晕,遭敌人残忍挑杀。<div>当黄君珏纵身跳崖,以身殉国时,就在对面直线距离五十米外的山洞中,腿部负重伤的丈夫王默磬,目睹了妻子的壮举。<br>王默磬在给岳父的家书中写道:<br>“夜九时,敌暂退,婿勉力带伤行,潜入敌围,寻到遗体,无血无伤,服装整齐,眉头微锁,侧卧若熟睡,然已胸口不温矣。其时婿不知悲伤,不觉创痛,跌坐呆凝,与君珏双手相握,不知所往,但觉君珏亦正握我手,渐握渐紧,终不可脱!山后枪声再起,始被惊觉,时正午夜,皓月明天,以手掘土,暂行掩埋。<br>吾岳有不朽之女儿,婿获贞烈之妻,慨属民族之无上光荣! ”</div><div>黄君珏牺牲后,王默馨将他们年幼的儿子改名为黄继祐(黄君珏原名黄惟祐),要儿子长大后,继母亲维祐之志,为民族解放事业争光。<br></div><div>图为黄君珏牺牲地道士帽山,黄君珏儿子黄继祐1986年拍摄(网络图片)</div> <div>黄君珏牺牲后,1942年11月4日,重庆《新华日报》做了报道“新中国的女战士黄君珏喋血太行”。《新华日报》短评:“黄君珏女士殉国……中华民族有这样坚贞不屈、英勇赴难的女儿,日本强盗永远征服不了中国。”(网络图片)<br></div> <div><br></div><div>1976年,民政部颁发给黄君珏儿子黄继祐的烈士证,上书:“黄君珏(维佑)同志系中国共产党党员,1942年6月2日在山西省左权县反扫荡战斗中跳崖壮烈牺牲。”</div> <p class="ql-block">长沙烈士纪念堂陈列厅的一张照片,引出了一位家世显赫、名校毕业的红色特工,一位抗战前线的新闻女杰,黄君珏。她不愧为中华优秀儿女,奏响了一曲喋血太行的英雄战歌。以前我们只知道抗战时期的狼牙山五壮士,现在又了解了黄君珏女英雄。真是一位烈士,一座丰碑。</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中,涉县烈士陵园里黄君珏和二十三位战友的坟墓遭到破坏,全部找不到了。黄君珏儿子黄继祐在十年动乱中也没能幸免,遭受磨难。</p><p class="ql-block">1986年5月,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在山西左权县西山举行揭幕仪式,黄君珏等40多位新闻英烈的名字镌刻在纪念碑上。黄继祐参加了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揭幕典礼,来到黄君珏牺牲地道士帽山祭奠。</p><p class="ql-block">1999年,湘潭举办的一场座谈会上,“黄君珏”的名字首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她的事迹被逐步发现。</p><p class="ql-block">2015年8月,黄君珏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p><p class="ql-block">2020年,以黄君珏为原型的新编晋剧《战地黄花》上演。</p><p class="ql-block">2023年,黄君珏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开馆。</p><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18日,黄继祐于2022年,母亲离开八十周年之时写下的《母亲牺牲八十年祭》,交新华日报报史馆公开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