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河,相传是远古的时候,大禹吸取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用改“堵”为“疏”的方法引水入海,形成的一条河流。</p> <p class="ql-block">这条东西一万里,上下四千年的大河。不但造福了我国北方地区的人民,还孕育了人类历史上一种非常早熟的文明。</p><p class="ql-block">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在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中,使得中国人在治水、测量、历算、农业耕作、家畜饲养、制陶等方面的技术,至少比西方早成熟一千年。</p><p class="ql-block">因而我们把黄河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p><p class="ql-block">我们不知道大禹治水后所形成的黄河,最初是什么样子。我们目前所看到的黄河,是在华夏大地上呈现了一个大大的“几”字形状。</p> <p class="ql-block">它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p> <p class="ql-block">南下经甘肃,轻抚了一下四川的若尔盖草原,转身奔向青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2px;"> 四川若尔盖草原的黄河</span></p> <p class="ql-block"> 由此北上,经甘肃、宁夏到达内蒙、在内蒙的鄂尔多斯高原又折向东,到达呼和浩特市所辖的托克托县。</p><p class="ql-block"> 这条“几”字形的河,前面的“撇”和上面的“横”,由于所经之地大多为草原、沙漠和戈壁滩,再加之地势平坦,所以清澈的河水一直在九曲河套里柔顺、娴静的流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2px;"> 黄河自中卫市沙坡头进入宁夏</span></p> <p class="ql-block">并且在宁夏和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河套平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2px;"> 沙坡头下面的黄河被称为宁夏800里河套的“套首”</span></p> <p class="ql-block">在托克托的河口镇,由于受到吕梁山的阻拦后,突然掉头南下,变成了一条狂暴的巨龙。</p><p class="ql-block">它愤怒地劈开晋、陕两地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夺路而走,在狭窄深邃的晋、陕峡谷里,裹挟着大量泥沙狂奔的河水就变得暴戾无常了。</p><p class="ql-block">由于河水每年冲刷着黄土高原上的约十六亿吨的泥沙东下,使得清澈的河水呈现了“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的结果。使黄河变成 了一条泥浆流。</p> <p class="ql-block">几千年流淌下来,它把一个千沟万壑、荒凉贫瘠的高原抛在了上面,又把一个洪水肆虐,朝不保夕的灾乱扔给了下面平原。</p> <p class="ql-block">自此,黄河由母亲变为了暴君!</p><p class="ql-block">有资料显示,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河的第一次泛滥发生在公元前602年的周定王五年。</p><p class="ql-block">从那时到1938年蒋介石扒开黄河花园口,阻挡日军南下止,两千五百四十年间,黄河共计溃决一千五百九十次,平均三年就有两次决口。</p><p class="ql-block">河水小的改道不计,大改道发生了二十六次,平均不到一百年就有一次大改道。</p><p class="ql-block">由于河水大改道,黄河的入海口也由最初的渤海转入黄海,然后又由黄海转入渤海,在两海之间游荡。</p> <p class="ql-block">黄海这片太平洋的边缘海,原来并不叫黄海。是因黄河水注入后,使大片水域水色呈土黄色,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不过,黄河入海口转入渤海后,这片海域又恢复了原来的蔚蓝色!</p><p class="ql-block">具有雄才大略的毛主席,一生说过许多气吞山河的话。如在治水方面,他说要“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使“高峡出平湖”;对海河,他说:“一定要根治海河。”</p> <p class="ql-block">这些话无不透露出一种豪气!</p><p class="ql-block">目前,他的这两项治水方略早已实现,随着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的建成,长江上的平湖早已矗立在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海河在根治后,再也没对天津人民造成大的洪涝灾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2px;"> 1995年时的天津水上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而对于黄河,老人家却显得异常地谨慎,他一生对黄河的治理没有提出过具体要求。</p><p class="ql-block">只是在1952年10月他从徐州回京时,到开封、郑州、新乡等地视察黄河。离开开封时,叮嘱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和当地的负责同志们说:“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p> <p class="ql-block">考察期间,他不无忧虑的问当地的负责同志,黄河的水涨上了天怎么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2px;"> 毛主席在郑州邙山视察黄河</span></p> <p class="ql-block"> 生活在黄河两岸的河南人民,说黄河是“铜头铁尾豆腐腰”,这个“ 豆腐腰 ”主要是指河南。</p><p class="ql-block"> 千百次的决口造成了河南中部遍地的“黄泛区”,改道也形成了众多的“黄河故道”。把本属膏腴之地的豫中平原变成了盐碱地,严重的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p><p class="ql-block"> 因为开封这座千年古城,八朝古都,不是繁华的都市,就是中原的重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2px;"> 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 开封人决不会允许黄河在这里改道。因为这个城市的湮灭,不但使巨大的财富遭到损失,还将造成数十万人口的流离失所!</p><p class="ql-block"> 所以,几千年来,河床不断地抬高,河水不断地上涨,开封人就不断的加高堤坝。</p><p class="ql-block"> 早年,央视在一档访谈节目中,请时任开封市长的崔爱忠谈开封的黄河。</p><p class="ql-block"> 他说:“开封是“豆腐腰”中“豆腐腰”,软得很!之所以软,是因为河床高出堤外的地平线9米,是条悬河。一旦决口,就像端起锅往外倒水一样!”</p><p class="ql-block"> 高高的黄河大堤到底也没有挡住肆虐的洪水,开封段的黄河也多次决口。</p><p class="ql-block"> 在开封民间,早就流传着“开封城,城摞城。”的民谚。说明因黄河决口,掩埋了原来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这句民谚在1981年得到证实。这一年在开封龙亭东湖清淤时,人们意外地挖出了下面的古城遗址。</p><p class="ql-block"> 考古工作者闻讯赶来,进行考古挖掘。一个惊人的结果呈现在世人面前:在开封地下3——12米处,上下叠罗汉似的摞着6座城池。</p><p class="ql-block"> 自下而上,它们依次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首都大梁城、唐朝的汴州城、北宋的东京城、金朝汴京城、明朝的开封城和清朝的开封城。</p><p class="ql-block"> 现在开封的大相国寺、包公的开封府衙等北宋的著名建筑,都是后来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2px;"> 开封大相国寺</span></p> <p class="ql-block"> 北宋唯一存世的建筑就是那座因建在高处而幸免于难的开封铁塔!</p><p class="ql-block"> 2003年5月,我隨领导到山东高密市考察学习他们的课改经验,返程时途经开封,在此逗留了一天。我乘出租专程去一睹了这条悬河的尊容。</p><p class="ql-block"> 站在上十米高的大坝上,看着眼前滾滾东流的黄河,再看看身后坝下不远处的开封城,真有一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黄河的治理是一门大学问,需要大智慧!</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为了消除黄河对下游的水患,中央决定在黄河上修建一座集防洪、拦沙、蓄水灌溉、发电为一体的大坝。</p><p class="ql-block"> 1954年1月,我国邀请的苏联水利专家一行7人,会同我国的水利专家共同对陕西、河南进行几个月的考察,选择坝址。</p><p class="ql-block"> 最终确定在黄河三门峡段的中流砥柱上面建坝。相传,这个中流砥柱也是大禹治水时的遗迹。</p><p class="ql-block"> 当年大禹把水引到现在的三门峡,由于河道中间矗立着砥柱山,影响水的通行,他带人开挖此山,让河道变宽。</p><p class="ql-block"> 没有挖完的部分象一根柱子一样立在河中间,被人们称为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 1955年,分管农业、水利的邓子恢副总理在怀仁堂向全国人大代表宣布:“在三门峡水库完成以后,我们在坐的各位代表和全国人民,就可以在黄河下游看到几千年来人民所梦想的这一天——看到‘黄河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2px;"> 邓子恢</span></p> <p class="ql-block">怀着对毛主席的崇敬,中国人确信流传了几千年的一句谚语“圣人出,黄河清”定会实现!</p><p class="ql-block">1957年4月三门峡大坝开工,1960年9月基本完工,开始蓄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2px;"> 水利部长傅作义(左三)在三门峡大坝开工仪式时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大坝修好后,人们带着美好的期盼,在大坝上书写了八个大字:“黄河安澜,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下游的豫、鲁两地的黄河是安澜了,而上游的陕西却洪水泛滥!</p><p class="ql-block">由于蓄水不久,滚滚的泥沙就淤死了大坝的闸门,河水倒灌进陕西的泾河、渭河。洪水四溢,使富庶的八百里秦川尽成一片泽国。让近百万人流离失所</p> <p class="ql-block">并且洪水直逼西北最大的城市西安,威胁着这座数百万人口的城市!</p><p class="ql-block">陕西人本来对这座利在河南,山东,弊在陕西的大坝就心存不满!</p><p class="ql-block">因为它不但淹没了陕西的大量的农田,并且在因修大坝的20万移民中,陕西就高达十五万之多!只是在“全国一盘棋”思想的教育下,隐忍未发。</p><p class="ql-block">出现这种情况后,他们再也按捺不住了,纷纷呼吁把这座祸害陕西的大坝炸掉!</p><p class="ql-block">陕西人甚至迁怒于当初选址的苏联专家。周总理出来做工作说,苏联没有这样的河流,他们没有治理这样河流的经验。何况人家的选址也只是建议,最后作主的是我们自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2px;"> 周总理视察三门峡时和工人亲切交谈</span></p> <p class="ql-block">后来陕西的领导直接跑到北京向毛主席“告御状”。毛主席对周总理说:“三门峡不行就把它炸掉!”</p><p class="ql-block">在那个鸡蛋只卖5分钱一个的年代,这座耗费了40亿元的大坝谁能忍心炸掉呢?</p><p class="ql-block">周总理立即组织专家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决定在河道左岸增加两条泄流排沙隧洞,并将原建的5——8号4条发电用的钢制管道改为泄流排沙管道。使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2px;"> 三门峡大坝中间的晋、陕分界线</span></p> <p class="ql-block">“黄河清”这一千古的民族夙愿,又一次在这混沌的黄水里成为了泡影!</p><p class="ql-block">真正使河水变清,让黄河安澜的,是几十年后的新一代的水利人。</p><p class="ql-block">他们在充分吸取三门峡水库的教训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位于洛阳孟津县小浪底村北面的黄河上,修建了目前在我国属于科技含量最高的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p><p class="ql-block">在黄河流域工作的水利人说,治黄百难,唯沙为首。小浪底工程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它用调水调沙方式,来为黄河减淤。</p><p class="ql-block">这座面积达272平方公里,总库容为126.5亿立方米的水库,在其库尾建了一个能容纳75.5亿立方米拦沙库容,将其上游100%的泥沙尽收囊中。</p><p class="ql-block">本着"蓄清排浑"的原则,在水库高低不同的108个排水口中,最上面的用来排除库面上的漂浮物,最下面的用来排沙,中间的洞口用来发电、灌溉。</p> <p class="ql-block">每年在黄河的非汛期,由“黄委会”统一协调、指挥,进行一次整体联动的调水调沙工作。</p><p class="ql-block">如2004年6月开始的第三次排沙,先进行“人工扰沙”,让三门峡水库先放水,冲动小浪底河床尾部上的泥沙。</p><p class="ql-block">同时,在水库尾部布设的4艘装有空气压缩机和高压喷嘴的扰沙船,对泥沙进行高压冲击。</p><p class="ql-block">在泥沙被充分地搅动之后,通过下面的排沙洞口排出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2px;"> 小浪底排泥沙的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然后打开上、中部的洞口,制造“人工洪峰”,用清水把泥沙冲入大海。</p><p class="ql-block">这期间,上游的万家寨、三门峡水库同时开闸放水,让小浪底有足够的水源来制造“人工洪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2px;"> 小浪底在制造“人工洪峰”</span></p> <p class="ql-block">因为小浪底到山东东营市垦利区的入海口长达2100公里,所以“黄委会”在河南范县李桥河段、山东梁山县小路口河段又设了两个“人工扰沙”点,以达到最好的排沙效果。</p><p class="ql-block">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以后的二十多年来,其下游的黄河始终保持了“三个没有”。</p><p class="ql-block">即河床没有再抬高,河水没有再泛滥,河道没有再断流。</p><p class="ql-block">此前因黄河上、中游修建了不少的“引黄灌溉”工程,枯水季节黄河下游经常断流,对下游的生态危害极大。</p><p class="ql-block">小浪底水利工程使昔日桀骜不驯的黄河已经年年水清、岁岁安澜。它不但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而且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的杰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