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极—观《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散记

陈汉波

<p class="ql-block">赵无极(1921-2013),祖籍江苏镇江,出生于北京。1935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就读,1948年赴法国留学(后定居法国)。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是一位具有国际声望的法籍华裔杰出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一个展览,筹备了五年,展期五个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2023.9.20-2024.2.20)。准备够充分,展期够长。四个多月了,依然有那么多的人去打卡、参观。此展或将成为跨年中国的重要美术事件—赵无极现象。</p><p class="ql-block">看赵无极之画,专业的、非专业的,问题的共同指向:你看懂了吗?或反问,什么叫懂?什么叫不懂?懂与不懂的界限、标准在哪里?</p><p class="ql-block">赵无极一生的艺术轨迹—从具象到抽象再到无象(抑或无象的心象,也有论者称为抒情的抽象)。只有色彩和笔触还是画吗!这实际上颠覆了我们既有的审美认知:观画须有形象(具象、抽象、意象)。</p><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前的1998年,我特地到上海博物馆观赏赵无极画展,为其色彩的昂扬、变幻、澄澈而心胸激荡。再一次品读,更感受到他晚年用色之节奏、空白、通透、大方。赵先生一再强调,一幅好的画是有呼吸的,画的呼吸与作者的呼吸融合。说得真好!</p><p class="ql-block">这无象的心象,色彩和笔触是现代的、西方的,而潜在的情调却是古典的、中国的。川岳飞流、大漠孤烟、江南水乡、老庄哲学、宋元山水、历代书法等皆其心象之源,而后笔随趣化,大有若无,相生相发,风格卓然独立。</p><p class="ql-block">认知赵无极的两个反差:其一、赵无极1983年第一次于中国美术馆举办回国展,展期一周,观众稀疏,专业反应冷清。而四十年后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这次展览,却观者如潮,反响热烈。与其说观众的欣赏水平提高,不如说包容、接受度增加了。再,此展规模、展陈效果、高规格的研讨活动及媒体的着力推介,亦应加分;其二、赵无极的作品,一直受国际拍卖市场、私人藏家追捧,动辄过亿人民币,而我国体制内的博物馆、美术馆,却鲜有收藏其画的。是公藏财力问题?抑或对赵作的欣赏局限?</p><p class="ql-block">解读赵无极,主要的当然是看作品,但相关文字的参阅也不可少,我手头的这册《赵无极中国讲学笔录》就很值得留意。书的主体部分是赵无极1985年回母校办绘画讲习班的讲课笔录:不说主义流派,言语实在中肯,发现问题直言不讳。其中谈到的更改观念、加强观察、问题意识、抓大放小、色彩节奏、绘画呼吸等,耳目一新,使学员视野大开。此书经多次出版,颇获美术界好评,其意义已超出了讲习班本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90x116cm 1951</p> <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130x162cm 2002-2003</p> <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80x100cm 1968</p> <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130x162cm 1965</p> <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130x162cm 1965</p> <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65x82cm 1974</p> <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130x162vm 1981</p> <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209x162cm 1986</p> <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161x99.5cm 1991</p> <p class="ql-block">纸本水墨 96x95cm 1980</p> <p class="ql-block">赵无极中国讲学笔录 中华书局 2016</p> <p class="ql-block">静静的看</p> <p class="ql-block">多拍几张</p> <p class="ql-block">讲得用心,看得专心</p> <p class="ql-block">感悟</p> <p class="ql-block">各有会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