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有关于北大,有个流传很广的逸闻。</p><p><br></p><p>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年,一位刚入学的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就对他说:“大爷,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办手续。”</p><p><br></p><p>老头也不拒绝,欣然答应。新生忙着注册报到、分宿舍、领钥匙、买饭票……</p><p><br></p><p>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却发现老头竟然还在原地,天气很热,阳光很晒,老头竟坐在原地从容看书。</p><p><br></p><p>次日,开学典礼,新生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大吃一惊。一打听才知道,他竟然就是北大鼎鼎有名的副校长,东方学术大师季羡林。</p><p><br></p><p>堂堂北大副校长、一届学术大师,面对学生“有眼不识泰山”帮忙看包的请求,依然能够欣然同意、热情帮忙。</p><p><br></p><p>这是风度,也是气度。一个人真正的高贵,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我的修炼与外在的呈现。</p><p><br></p><p>每个人的人生与灵魂都像是一本书,值得人们去细细品读。</p><p><br></p><p>今天是季羡林先生逝世的十周年,直到今日,在季老的身上,依然有着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和记诵的地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span></p><p><br></p><p>谈起季羡林,很多人立刻想到的就是什么国学大师、北大副校长、学界泰斗等等的称号,这些看上去令人望而生畏的称呼,很容易就让我们对季老产生距离感。</p><p><br></p><p>但实际上,季羡林绝对不是这样一个一板一眼、我们想象中的“老古板”,而颇有潇洒的真性情。</p><p><br></p><p>2003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季羡林在大三大四时写的《清华园日记》,内容属实,绝无虚构,里头的内容惊掉了一大片人:</p><p><br></p><p>三十日:“现在上起班来,生活实在觉着太单调。早晨一早上班,屁股都坐痛了。”</p><p><br></p><p>六日:“到了弭家去拜年,过午秋妹来,又是打牌,大输。晚上接着打,仍输。”</p><p><br></p><p>九日:“生活单调如故。”</p><p><br></p><p>这相似的风格,令人不禁想起了另一段流传相当之广的胡适日记:</p><p><br></p><p>7月4日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p><p><br></p><p>7月13日 打牌。</p><p><br></p><p>7月14日 打牌。</p><p><br></p><p>7月15日 打牌。</p><p><br></p><p>7月16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p><p><br></p><p>7月17日 打牌。</p><p><br></p><p>这接地气的日记,在出版时也引发了编辑的顾虑,曾有编辑提出是否需要“做适当删减”,季羡林是这么说的:</p><p><br></p><p>“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爱上这些粗糙但却自然无雕饰的东西。”</p><p><br></p><p>提起大师,我们总是将其无限美化,将之置于一个不可触碰的地位,却忘了他们也是凡心肉胎,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p><p><br></p><p>真正的大师是不会也不屑于自视甚高的,因为他们明白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自己也不过是一介普通人,还有许多要追求和弥补的地方。</p><p><br></p><p>就像季老在《病榻杂记》写道:“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三顶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p><p><br></p><p>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显出真性情,耿直坦荡。</p><p><br></p><p>有些人太过于在乎虚无缥缈的“面子”,而不注重真正重要的“里子”,结果,总归会有露馅的一天。</p><p><br></p><p>倒不如坦坦荡荡,利利落落,以最真实和本真的模样,面对自己、面对这人世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真正的高贵,是没有距离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谈起文化人,我们常常会特别提到“风骨”这个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文人的风骨决计不是什么孤芳自赏和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高在上,而说的是一种品性、一种孕育于平淡之中的高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1年的时候,季羡林的一名研究生作硕士论文,需要对一些古代的刻本做校勘,刻本是稀世文物,藏在北京图书馆,有身份的人才能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生过去问,北京图书馆的人一看,就一个学生,凭啥?理都不理,直接拒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生无奈之下,只好找老师帮忙,季羡林一听,笑了,说:“找个时间,我们一起去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季羡林说话算数,专门找了一天,陪着学生去了北京图书馆。校长来了,还是北大的,情况大不一样,调书、取书、借阅,一切顺利,连态度和效率都出奇地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生开始校勘,季羡林则拿出准备好的书稿,开始自己的工作,整整半天过去,季羡林没催过学生一句,直到学生校勘完所有的内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正体现一个人的人格的伟大的地方,往往是最细微之处。</p><p class="ql-block">身处赞誉和赞誉的漩涡的中心,想要保持本心,很难。但正是这份平易近人和没有距离感,体现出了季老骨子里的高贵。</p><p class="ql-block">骨子里的高贵,不是装出来的,更不是吹出来的,是一步接着一步,一脚跟着一脚踩出来的。</p><p class="ql-block">看重身份的人,顶着“教授”“成功”的幌子,招摇撞骗,原地不前;而真正的大师,学富五车,却依然不自傲、不摆架子,以谦虚的姿态,对人对事对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6年,季羡林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精简有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山苍苍,江水泱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生之风,山高水长!</p> <p>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季羡林与他的德国女友</p><p><br></p><p>……附记</p><p><br></p><p><br></p> <p>季羡林的德国女友,等了他60年,一生痴情,终身未婚</p><p><br></p><p>甜甜的爱情,美好的婚姻,都是我们每个人向往的,可是事实总是不尽如人意,等你们真的无法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今天的故事就跟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p><p><br></p><p>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们都认识的季羡林和爱慕他的女孩儿伊姆加德。伊姆加德是德国人,家里是有权有势的,在一次机缘巧合下,他们认识了,两个人便开始熟悉了起来。</p> <p>刚开始认识时,伊姆加德不曾想到,他会爱上这个男孩儿一辈子。他每天都会找季羡林,只知道见面会害羞,就想跟他一起呆着,其实这就是爱情吧。</p><p><br></p><p>当伊姆加德发现自己的情感之后,她开始主动了。他想要追求自己的新上人,季羡林那时候刚好要毕业,需要打毕业论文,而伊姆加德家里刚好有这个条件。于是,她就准备帮季羡林打印毕业论文。但是她提出的要求是,要让季羡林陪她去看一下他一直生活的城市。季羡林自然答应了。就这样,在毕业论文这段过程中,他们每天都在一起,一起看书,一起看风景,每天都很开心。</p><p><br></p><p>后来,慢慢的,季羡林感受到了这一份爱,但是他拒绝了。为什么会拒绝呢,我们继续往下看。</p> <p class="ql-block">因为此时的季羡林已经有了妻子和孩子,虽然她并不爱他的妻子,因为这是一个包办婚姻,他没有选择的权利,但是对他来说,这也是一份责任。最为重要的是他的职责是报效祖国,不能忘记使命,所以他必须回中国。在完成毕业论文之后。季羡林伊姆加德来了一场对话,这场对话中,他们将自己的内心全盘托出,把彼此当作朋友。季羡林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而善解人意的他也理解他,她愿意放他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走时,季羡林跟她说:祝福你能找到一个陪伴你走完一生的人。</p> <p>季羡林走后。伊姆加德非常的伤心,但是人一旦长大,就丧失了任性的资格。季羡林,小瞧了这个女孩儿,在他走后,他没有选择开始新的生活,而是原地等待。在这段时间里,伊姆加德只要想到了季羡林,就会一直守着那台打印机。因为那时她青春的记忆,他曾在这里为季羡林,用打字机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整夜未睡觉,那是她曾经最好的岁月,她曾幻想希望这些人有一天季羡林能回到自己的身边,可是这是不可能的,就这样,她开始了61年的等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