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间:2024/02/02 小年 </p><p class="ql-block">地点:兰州</p><p class="ql-block">天气:大雪</p> <p class="ql-block"> 小年(Xiao Nian),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小年下”、“小年节”等。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各地风俗有较大差异,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江浙沪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小年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个别地区小年是除夕。“过小年”是汉族、满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传统习俗。</p> <p class="ql-block"> 小年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属于祭祀节日。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祭祀灶神;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宋代祭灶较为隆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老式土灶逐渐消失,祭灶仪式逐渐没落,人们对灶君的信仰减弱。但是过“小年”的传统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习俗。民间供奉的灶神,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就是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一般贴在锅灶墙上。</p> <p class="ql-block">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在这一天人们要剪窗花、扫尘土、理发、洗浴、吃灶糖、煮汤圆等。小年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过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 关于小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民间祭灶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如《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论语》中说:“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辞海》对“灶君”一词,有这样一段记录:《庄子·达生》灶有髻。司马彪注释:“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告白人罪状。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p> <p class="ql-block"> 民间供奉的灶神,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就是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一般贴在锅灶墙上,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类的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p> <p class="ql-block"> 小年别称古时候,小年也叫“交年节”,意为立春前后,年节之交。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小年又称小年下、小年节。这天主要是送灶神上天言事,称送灶、辞灶、醉司命。灶神称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主管人间饮食,是一家之主。</p> <p class="ql-block"> 节日日期</p><p class="ql-block">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各地风俗有较大差异,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在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过小年。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大多在腊月二十五。</p> <p class="ql-block"> 北方小年的风俗有祭灶(“衣食有余”)、理发(有钱无钱,剃头过年)、吃灶糖(“上天言好事”)、扫尘土(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剪窗花(最盛行的民俗活动)、贴春联(每门必贴,每物必贴)、吃饺子(“送行饺子迎风面”)、洗浴(不留一点污秽)、婚嫁(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吃火烧(节令食品)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