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穿越……我们从杭州东南方向,沿着时光隧道,穿越到西北方向,发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是杭州成陡较早的偏北山丘地段,即古荡的老和山。1936年初,在山麓发现大批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其出土文物具有早期良渚文化特征。拱墅区康桥一带的水田畈,1958年后两次发掘面积约2000平方米,揭露面积270平方米。出土有印纹陶遗存、良渚文化早期的鱼鳍形鼎组和圈足盘、木器、竹编物和水稻在内的多种植物种子。</p> <p class="ql-block"> 杭州的先民们,在这里包括留下、瓶窑、良渚等地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 他们用三角形的石犁犁田、用柳叶形的石簇狩猎、用平刃石斧、用段石从事建造。他们制作大量黑色陶器,品种众多,造型美观的弦纹,竹节纹和方孔、圆孔等纹饰。他们不但有自己的求生之道,还爱好艺术,用玉器来美化自己,小件有玉坠、玉管、玉珠等,大件有玉琮、玉壁、玉璜等。在有的玉琮上,他们用细如发丝的线条,刻着头插羽毛的威武人形,这是现存最早的〈杭州人〉肖像。</p> <p class="ql-block"> 这些先民们的遗物、遗址,在1936年被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首次发现,考古界公认为良渚文化。2019年7月6日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之际,吴越争霸之时,吴国打败越国,属吴。越王勾践被俘,去吴国都城苏州,为吴王夫差养马驾车,供执役。最后赢得吴王的宽恕和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会稽山(今绍兴)。</p><p class="ql-block"> 越国战败后,吴山曾为吴国的南界而名。当时杭州城区还是一片汪洋时,吴山则是海湾中的岬角。渔人常在这里捕鱼晾晒渔网,故又称网山。“古贤至德尊三让,吴苑雄涛溯伍胥”,后来为纪念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在山上建有伍公庙,曾又称胥山或胥母山。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涛声夜入伍员庙”,可见吴山临江海之间。伍公庙是吴山最早的庙宇,北宋庆历三年(1043)重建新庙,王安石作碑记。北宋嘉祐年间,海潮大溢,乡人传说:伍子胥英灵不灭,素车白马立于潮头之上,使杭城百姓平安度过了灾害,遂被祀作“海神”,香火日盛。21世纪初,伍公庙景区被列入吴山综合保护工程,并按清代时格局修复,今已成为市民登山休闲游览之处。</p> <p class="ql-block">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这就有了“卧薪尝胆,洗雪国耻”的故事。同时,勾践为表示对吴王的忠诚,不断送礼,并故意选派美女西施、郑旦送给吴王,让他沉迷女色,无心国政。勾践还采取有效措施,派文种管理政事,派范蠡管理军事。大力发展生产,奖励生育,减轻刑罚,薄收赋税,训练军队。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越王勾践亲自带兵伐吴雪耻,杭州重新属越。战国周显王三十五年,楚国伐越胜,杭州属楚。</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绍兴),祭大禹,过丹阳,至钱唐,因钱塘江风急浪高,大船就停在了宝石山下,船缆绳系在大石头上。唐-陆羽《武林山记》所云:“宝石山之缆船石,为秦始皇舣舟之处。”明代张舆《秦皇缆船石》诗描述道:“葛仙岭西大石头,祖龙东来曾系舟。不闻登仙入蓬岛,徒见作佛如嘉州。地涌半身云水绕,山开一面金碧浮。”秦始皇的宠臣李斯,看到钱塘江正在涨潮,那气呑山河的声音,那排山倒海的气势,真的让这些从八百里秦川来的人吓了一大跳。</p><p class="ql-block"> 李斯问地方官:“这潮水到什么地方为此?”那时还没有六和塔。当得知到钱浦(即现在的袁浦)那里有个渡口。那日,秋高气爽是个好天气,秦始皇一行,弃舟沿着山脊,临近钱塘江的凤凰山脉,从高处瞭望,自西北蜿蜒而来的山恋至此突分双翼,形若飞凤翱翔于天地之间。过了一个时辰,来到九溪境内的大华山旧名大王山,据考证古代的秦望山极有可能就是指此山。(传说中的秦望山有多处:将台山、老和山西的秦亭山等)秦始皇一行下了山,顺利到达了江面较狭窄的钱浦渡口,去会稽(绍兴)祭大禹。</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21年秦大将王翦灭楚国,秦始皇统一天下。秦朝把吴越故地设置会稽郡,杭州这块平陡设置为钱唐县,这是钱唐县行政建制的最早记录。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灵隐山下有钱唐故县。”可见当时的县治在灵隐山下。这就说明了,当时先民都居住在地势较高,又有淡水资源的西湖群山周围。怪不得老杭州一直流传着,留下十八家(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的传说。最正宗的杭州方言也出自西湖群山一带。</p> <p class="ql-block"> 到了北宋宣和七年(1125)左右,著名僧人思净,将宝石山上秦始皇缆船石,雕成佛像,高8.7米,具有饱满的面相和身躯。佛像边原来是兜率宫,后被人们称之为“大佛寺。”可惜的是,大佛寺毁于元代末年(1359),石像表面剥损严重。大石佛半身弥勒佛像,对研究中国弥勒佛信仰史与半身雕造史,均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1928年,在宝石山大佛寺内,华东师范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郭大力和好友王亚南两个年轻人,立下翻译《资本论》的壮志宏愿。他们夜以继日,终于在1938年8月间,首个中文全译本1一3卷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p> <p class="ql-block"> 《汉书-地理志》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武林山(也称灵隐山)是指今西湖群山之统称,武林水即今注入西湖诸水。当时,现今的杭州老城区还处于随波出没的海湾滩涂,西湖只是一片地势较低的洼地,与烟波浩渺的钱塘江连成一片。每当涨潮时,江水把它淹没得迷迷茫茫,退潮时,便是一处浅海湾。后来因为武林山水挟带的泥沙,和海潮冲击下沉淀下来的泥沙,和引力的作用,逐渐变成了一个和海洋藕断丝连的“泻湖。”</p><p class="ql-block"> 西湖在其海湾和泻湖时代,人们称它为明圣湖。秦代置钱唐县,此湖在境内,故称钱唐湖。南北朝时,因传说湖中时有金牛涌现,故此又被人们叫做金牛湖,今西湖东南的涌金门,据说就是当年出现金牛这一“明圣之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西汉承秦制,仍称钱唐县,先隶属杨州,后又归会稽郡管辖。汉武帝时钱塘江道南移,西湖东部变成平陆,朝廷把会稽郡西部都尉治(郡一线的治安、军事管理机关),从山阴迁到钱塘县。到了东汉初称钱唐县,又入余杭县。</p><p class="ql-block"> 东汉年间(84一87)会稽郡议曹华信,来钱唐县任职。他首次筑海防大堤,把钱唐湖与江海隔断,成为内湖。有了这条海塘,六朝时期钱唐县衙移到了宝石山东面。有了这条海塘,保护平陆、保障民生,使城市扩大与发展。这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条海塘(杭州最早的市政工程)。根据示意图分柝:这条海塘的位置在如今的清波门至宝石山脚。</p> <p class="ql-block"> 从历史的深度穿越,我们感受到,远古杭州所在地还是一片汪洋,几经沧海桑田,才形成了秦汉六朝时的山中小县。庆幸的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山水格局赋予了古人生生不息,永往直前,绵延千载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