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由此观之,“诚意”之重要性,一部经典之作的核心要义必是我们应该首先深入领会的。同时,作为为人之学问,“诚意”也是让自己成长的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 那么,何为“诚意”?我们通常以为“诚意”,即真诚之意。也许不错,但也不够准确,或者说不够明了。《大学》自解:“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朱子注:“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樊登老师讲:“自欺,就是把心横下来,明知不对,但仍要去做。”这是一针见血地点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痛处。又或者委婉一点说,自欺是对自我的遮蔽,是我们用一己的私欲遮蔽了自己的明德。正如阳明先生说:“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弊,以自明其明德。”这“明德”,这“仁”本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本有的,自有的;而且也是需要自修自养才可彰显的。</p> <p class="ql-block"> 生活中,我们大多情况下“好为人师”。自己不过学了点皮毛功夫就想要拿出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别人指指点点。这样的我们都是修为不够高的表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生活中糟糕的行为,君子的做法不是矛头直指对方,而是“自省”。更何况,人是不可能通过别人的批评真正成长的,唯有“内省”。而“自省”必得“自谦”,“自谦”却又要避开“自卑”。不是“我不好”“我不能”的自我谴责,而是“我本来是好的”“我可以更好”的自我激励。这样人才不至于堕入“失意忘形”的深深无奈之中,而一味消极低沉,没有力量和能量去将自己想做的事情付诸于行动。</p> <p class="ql-block">所以,更仰慕古人“虚怀若谷”的大格局和“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的大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