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柳树,北方最常见的树种,房前屋后,不离左右。它是朴素而平凡的。说它朴素是因为柳没有争芳斗艳的花朵,只是拥有一身绿装;说它平凡是因为城里乡下、坑边河畔到处都有它的身影。当朴树唱起李叔同的《送别》时一度哽咽,想必是半世红尘半世僧的李叔同诗中的“晚风拂柳笛声残”让他入境太深,悲从心起。世界就是这样奇妙,这极为常见的柳树,在不同人眼里会以不同的角色出现,细究起来,别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 童年之柳</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乡下,没见过早春那些花花绿绿的异木奇花。记忆中春天是柳树带来的,年后,乍暖还寒的南风吹过,柳梢在万木萧条中首先变成鹅黄色。不几日,一串串绿芽冒出,村前屋后的柳树尽换新装,引得其他植物争相效仿,把春天从冬的桎梏中彻底解放出来。</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不可能买玩具,开动脑筋就地取材制作玩具成为一大乐趣。春天伊始,小孩子们甩掉冬天的棉衣,有的在软土中寻找苏醒的甲虫,有的专心致志地制作柳笛儿。对于乡下的孩子来说,制作柳笛儿可谓小菜一碟。折一根返绿的柳枝儿,轻轻一拧,抽去里边的木棍儿,再用牙咬去空桶儿顶端的外皮,一个柳笛就做成了。手里的木棍儿游戏着虫儿,口中的柳笛儿此起彼伏。那声音悠扬或清脆,欢快或呜咽。柳笛声声,仿佛是春天的号角,在柳笛声感召下春回大地,小小柳笛承载了太多人童年的欢乐与梦想……</p> <p class="ql-block"> 春末夏初,如雪的柳絮漫天飞舞。柳絮是种子藏身之地,让人惊讶的是柳的种子很轻,每粒才0.0001克!当风吹动柳絮,比鸿毛还要轻的种子随风而起,可能是近距离选择一个家,也可能是随风远走天涯。不管落到哪里,只要是有土和水,它就可以萌动,自然界这种神力真让人叹为观止。纤细的幼芽根植大地,带着梦想、带着激情,带着动力、带着绿色破壳而出……</p><p class="ql-block"> 柳树极易成活,生长快且生命力顽强。砍一根柳枝插在土中,两三年就成胳膊粗,七八年的功夫就会绿树成荫。那些扎篱笆的柳枝,有的就地生根发芽成了树,这是真实版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多树怕水淹,一般都难逃大水浸泡这一劫,而柳树则不怕。记忆中有的柳干快倾斜到水坑表面了,如此这般也会年年吐绿。夏天,小孩子们到柳树上逮知了,爬到水坑边的柳树上练跳水。有人说,每一个人的童年里都有一棵桑葚树,而我倒觉得每一个人的童年里都会有一棵大柳树。</p> <p class="ql-block"> 实用之柳 </p><p class="ql-block"> 自然界的物竞天择加上人类偏好,柳树成为主要树种之一,我想还是它的实用价值使然。柳树发芽早,落叶晚,就凭这一点,虽不能说柳是园林绿化的首选,起码也是不可或缺。春日里暖风吹过,游园里万条柳梢随风摇曳。水域周围垂柳姿态婆娑,潇洒飘逸,那些翠柳与湖水中的倒影很快成为网红打卡地。走过大江南北,那些名园里大都有柳树点缀其中。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贵阳花溪的“桃溪柳岸”等名胜中柳是绝对的主角。</p> <p class="ql-block"> 帝王和文臣武将热爱植柳者颇多。隋炀帝沿着大运河栽植柳树;北宋真宗、仁宗和神宗在北疆广植柳树,以限敌骑,沈括曾经统计榆柳以亿计;清末民族英雄左宗棠为维护国家统一,在抬棺入疆平叛的路上沿途中,也不忘种下柳树,被称为“左公柳”……</p><p class="ql-block"> 农耕文明时期,每一种动植物的价值会被开发到极致,柳树也不例外。柳絮可填塞椅垫和枕头;柳叶可作羊、马等的饲料;柳干、柳枝可作器具和造纸原料;中医几乎把柳树的各个部分都入药。柳树的枝条--柳条,是用来编筐编篮的好材料,是盛粮食、运肥料、装干粮、赶集买菜、走亲访友必不可少的器具。唐代,沧州(今河北沧州和山东宁津以北地区)柳箱已很著名。宋代,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此后,柳编工艺不断发展。在艺人的手里,柳条就是一根根的丝线,从简单的农具和日用品到工艺品,心灵手巧的匠人让经纬之间的柳条呈现出巧夺天工的模样,一切皆有可能。柳编工艺品走进了大雅之堂,甚至形成柳编产业出口创汇。</p> <p class="ql-block"> 柳木材质轻,易切削,干燥后不变形,无特殊气味,可供建筑、坑木、箱板和火柴梗等用材。由于木质软,柳木不做家具,可我对于柳木有高于任何其他高档红木的感情。因为在我上大学期间,父亲用废包装板给我做了一个木箱子,包装板就是柳木。虽然箱子原料不够上乘,可这是父亲和木工的用心之作。板材都经慢火烘烤,以确保箱子不变形;边角的处理细致入微,看得出当年他们俩的精心雕琢。如今父亲和木工已不在世,可是箱子除了搬运中磕碰的小瑕疵,依然保持着原始模样。40多年来,搬家N次,扔掉的东西不计其数,唯独这个柳木箱子舍不得丢掉,依然静静地放置在屋子的角落里。睹物思情,那是我所有物品中历史最长,记忆最深的一个了。</p> <p class="ql-block"> 科学之柳</p><p class="ql-block">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完全依靠于土壤。1648年,荷兰科学家范·赫尔蒙特对此产生了怀疑,于是他设计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赫尔蒙特把90千克的土壤放在花盆中,然后种上2千克重的柳树,并经常浇水,5年过去了,柳树长到76千克重,而花盆中的土壤只少了60克。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水的结论。虽然这一结论不正确,但从此拉开了光合作用的研究的序幕,所以柳树应该称为植物光合作用研究的启蒙者。</p><p class="ql-block"> 瑞典科学家根据柳树生长快这一特点,研发出用柳树矮林生产干物质,在供热厂中用于联合热电。简单说就是将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再将生物能转化成热电能。除了能量转化,柳树还吸收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和富营养,促进土壤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他们已成功地将柳树用于城市废水、垃圾沥出物、工业废水、下水道污泥和锯末等处理,这个过程被称为植物整治。这种方法在生物能源生产的同时,又可以清除污染物和治理环境。</p><p class="ql-block"> 早在2000多年前,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古希腊杰出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在他的著作中记载,咀嚼柳树皮可以治疗分娩疼痛和产后发热;古罗马的医生也常用杨树皮浸出的液体治疗坐骨神经痛;美洲的印第安人用喝柳树皮泡制的茶退烧,证明很见成效。中国古人也很早就发现了柳树的药用价值。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柳之根、皮、枝、叶均可入药,有祛痰明目,清热解毒,利尿防风之效,外敷可治牙痛。这一切都提示人们:柳树皮中含有一种退热止痛的成分。十九世纪,科学家从柳树皮里分离出活性成分水杨苷,依此生产出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和青霉素、安定一起被认为是人类医药史上的三大经典发明。</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化之柳</p><p class="ql-block"> 柳诗、柳赋、柳记、柳词、柳曲,构成“柳文化”的重要内容。史上名诗人几乎都留下了柳的诗文。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采微》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此杨柳并非是杨树和柳树,而是专指柳树。浏览历代咏柳诗文,以贺知章的《咏柳》诗最著名、最传神,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其实,柳树作为一种植物,其性状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本身无所谓美与丑,更谈不上喜忧。是那一抹抹新绿、随风摆动的柳丝、片片柳叶让诗人触景生情,引得历代文人墨客借柳抒怀。</p><p class="ql-block"> 折柳相送的风俗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祈盼亲友早日归来。</p><p class="ql-block">古人以柳表达“离情别意”入木三分。摇曳的柳丝,加之“柳”与“留”谐音,产生了“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从而植根在中华文化中。自春秋时期产生“折柳”风俗以后,代代相传。唐以后诗咏折柳极为兴盛,如唐·王之涣《送别》有“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诗句。苏东坡五十八岁时再次被贬惠州,惟侍妾王朝云随行,一日朝云诵“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流泪不止。病极,犹不释口……</p><p class="ql-block"> 晋人以人喻柳,叹王恭形茂 “濯濯如春月柳” ;“张绪柳”则是以柳喻人,说柳树外形风流倜傥,好似当年的张绪。陶渊明喜爱柳树,宅旁有五棵柳,自名五柳先生;柳宗元非常喜欢种柳树,他的《种柳戏题》中有“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的诗句;清代蒲松龄也喜欢柳,并自号柳泉居士。为什么史上这么多文人雅士植柳、爱柳、咏柳?我认为丰子恺先生《杨柳》中说得很贴切:一是因为柳条那S形曲线,那是构成美的基本元素;二是因为下垂的枝条,枝条向“根”而生,寓意无限......</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柳树与人相随相伴,和谐共生。柳提炼出来的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派生出的柳文化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倾其所有奉献了有形无形的一切。它平凡而又不凡,朴素而又奢华。柳树是故乡之树,奉献之树,科学之树,艺术之树,文化之树......</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要求,请留言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