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区别

加木

<p class="ql-block">中医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区别</p><p class="ql-block">中医理论中,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先天之精,顾名思义,是指与生俱来的精气,是父母遗传给我们的精华。它决定了我们的身体素质、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先天之精是我们生命的原始动力,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和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而后天之精则是指我们在出生后通过饮食摄取的营养物质和能量。这些物质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转化为气血、津液等能量,以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后天之精的作用在于不断地滋养和补充我们的身体,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帮助我们抵御外邪的侵袭。</p><p class="ql-block">在中医理论中,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先天之精决定了我们的体质和生理特点,而后天之精则补充我们的能量和营养,帮助我们适应环境、抵御疾病。只有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达到平衡时,我们的身体才能保持健康。</p><p class="ql-block">因此,中医认为,保护好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注意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作息习惯等,以保持身体健康。同时,中医也强调调养脾胃、固肾养精等养生方法,以保护和补充我们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p><p class="ql-block">总之,中医所说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我们身体健康的两个重要方面。只有保持它们的平衡和充足,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和长寿。</p><p class="ql-block">如果一个人长期肾虚并且经常熬夜,那么他所亏耗的并不仅仅是先天之精。先天之精确实是我们身体的重要基础,但在长期熬夜和肾虚的情况下,还会影响到其他方面。</p><p class="ql-block">首先,熬夜会对身体的各个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这会导致身体机能的下降,使得身体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此外,长期肾虚也会导致身体的各种不适症状,如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等。</p><p class="ql-block">除了先天之精和身体的各种机能,心理状态也会受到长期熬夜和肾虚的影响。长期熬夜和肾虚可能会导致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情况,影响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p><p class="ql-block">因此,如果一个人长期肾虚并且经常熬夜,他所亏耗的不仅仅是先天之精,还包括身体的各种机能和心理健康。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我们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长期熬夜和过度劳累,同时注意心理状态的调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如果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应该及时就医并进行治疗。</p><p class="ql-block">先天之精,是人体生命之源,是父母遗传给我们的精华。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先天之精往往会逐渐消耗殆尽。这时,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补充和保养身体,以保持健康和活力。</p><p class="ql-block">那么,先天之精可以补充吗?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先天之精的补充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休息和中药调理等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地滋养身体,补充能量,增强体质。</p><p class="ql-block">其中,中药调理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先天之精的方法。中药中蕴含着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能够有效地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改善亚健康状态,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同时,中药还可以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调理,达到量身定制的效果。</p><p class="ql-block">但是,中药调理并不是简单地服用中药。在选择中药时,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药材和药方。同时,还需要注意中药的用法和用量,遵循中医的指导原则,合理用药,避免出现不良反应。</p><p class="ql-block">总之,先天之精可以补充,中药调理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方式。但是,在选择中药调理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和中医指导原则,合理用药,以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作息等,以全方位地滋养身体,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p> <p class="ql-block">临证第一步即是诊察</p><p class="ql-block">诊察是指医者应用“四诊”全面而系统地收集病人提供的症状及与病证有关情 况的临证程序。 “望、闻、问、切,察病之四法也”。临证诊察中如何使用此四种方法,孰先 孰后,总得有个次序。有的医家临证时首先诊脉,根据脉象的浮沉迟数,对 病证的阴阳属性,有个粗略的判断,然后再使用望、闻、问三法深入详细诊 察,此种诊察步骤即是切、望、闻、问。有的医家临证时首先使用问诊,依 据病人诉说的最痛苦感觉,使用望、闻、切三法,对病情展开诊察,此种诊 察步骤就是问、望、闻、切。有的医家诊察步骤则采取望、闻、问、切。这 种步骤在目前中医书籍中均有记述。总之,“四诊”仅仅是四种诊察方法,在 临证应用由于医者的经验不同,所诊病证各异,因此产生了不同的诊察技巧 与方式,但是在辨证分析时,仍需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p><p class="ql-block">其次应具备对症状的认识和鉴别能力。对症状的认识,首先要弄清症状的概 念及范围。由于古今语言的不同以及医学的自身发展,症状的名称与内涵已 有了变化。其变化大致有:症名未变而内涵变化。如“厥”,《内经•厥论》中 既指手足逆冷,又指昏迷。《伤寒论》中仅指手足逆冷。目前已不再单用一 个厥字,而分别称为四肢厥冷与晕厥。症名变化而内涵一致,如《内经》中 的“喑”,现在称为失音。《内经》中的“手足清”,现在称为“手足冷”。清古通 凊,寒也。症名虽有异,古今的涵义相同。如《内经》中肠澼,是指大便次 数多而不爽,粪便中有脓血,后世曾把肠澼作为病名,即痢疾的别称,目前 肠澼一词已不用了。后世新增的症名,如《伤寒论》中描述发热的症名仅有 发热、微热、无大热、潮热、往来寒热几种,而目前又增加了身热不扬、身 热起伏、夜热早凉、发热夜甚、骨蒸劳热、手心热、手背热等症名。</p><p class="ql-block">总之, 在临证时应注意症状概念的古今变化。症的范围有大有小,如发热即属大范 围的症名,可见于多种疾病中,故对发热的诊察,除诊明发热本身特点外, 尚需诊清其定性、定位的症状,这样才能使发热这一症状更具临证意义。小 范围的症状往往可以提供较精细的辨证佐证,对于定性、定位、求因均有实 用价值。</p><p class="ql-block">对于症状的鉴别能力,主要包括类似症状的鉴别以及症状真伪的识别两个方 面。如“善惊”、“心悸”、“怔忡”三者均可出现心中悸动不宁的感觉。但“善惊” 系指遇事容易惊吓,或经常无故自觉惊慌,心中惕惕然不安的症状;而“心 悸”则指病人自觉心中跳动不宁,且多为阵发性;“怔忡”则为持续性发作心中 跳动不宁。又如“嗳气”与“呃逆”二症状,初看虽均为声音自口中而出,然二 者各不相同,嗳气声音沉长,气从胃中上逆而出,故其气味多呈酸腐而臭; 而呃逆声音急而短促,气发自喉间,其气味多无臭味。症状的真伪识别,历 来为前贤所重视。如“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即是从病人的喜恶 上来识别寒热的真伪。又如“证似外感,不恶寒反恶热,而无表证者,此热 盛于内也”。此证的表里识别遵循了“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辨证原则。</p><p class="ql-block">总之,掺杂在症状中的假象,是病机变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疾病在特定 的条件和范围内所出现的歪曲病机性质的反面现象。这种现象具有不稳定、 容易消失的特征,尽管这种现象不能构成症状的主流,但它却能干扰对证候 的正确判断,故不可不识别。识别假象的有效方法,在于全面将各种症状同 时纳入医生的视野和观察思考之中,仔细考察这些症状在病程中的前后表 现,切实掌握其动态性的变化。只有在病证变化过程中反复辨认,不断加深 认识,方能做到有效地识别假象。</p><p class="ql-block">症状是病证显露于外的征象。任何一种病证都必然出现一系列的症状,而这 些症状在揭示病证本质上,却存在着角度的不同和层次上的差异。也就是 说,每个症状在病证中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的揭示中,占有特定的地 位和作用。因此,在诊察中要着意对求因、辨性、定位、度势有特定标志功 能的症状进行搜寻,此点对于得出正确的辨证是十分重要的。 寒热虚实是对病证性质的概括,凡能标识寒热虚实的症状,即为具有辨性功 能的症状。一般认为,口渴而能饮水,喜冷饮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 数等症状,多能提示为热。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喜饮热汤,手足厥冷, 溺清长,便溏,脉迟等症状,多能提示为寒。病中无汗,腹胀不减,痛而拒 按,病新得,人禀厚,脉实有力等症状,多能提示为实。病中多汗,腹胀时 减复如故,痛而喜按,按之则痛止,病久,禀弱,脉虚无力等症状,多能提 示为虚。其他揭示病因、病位等症状,亦是同此。 病证的性质,往往由几个相关的症状共同揭示。临证中任何一个症状,均需 其他症状而限定。因此,一个症状只有放在症状之间去考察,方具备其揭示 病证本质的功能,方赋予临床意义。如“便结”一症,只有放在口渴欲冷饮, 烦躁,溺短赤,脉数诸症状中方提示该便结属热。若单独讲便结,则无法确 定其属性。因此,便结一症便失去了临床意义了。</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诊察的目的,在于详尽收集病人的病情资料,为辨证创造条件。 所以,只有全面系统地占有病情资料,方能做出合乎病情的客观判断。在诊 察中务必不可掺杂一丝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诊治失误。当然,并不排斥 医者的经验。但是,既使有丰富经验的医者,也是以病人的客观反映为主, 并在诊察中逐步剔除病人或医者中存在的主观性因素,力求保持症状的客观 可靠性。 前人云:有是症则有是病。对病人所反映出来的症状要不厌其多,资料越多 越有利于辨证。因此,可以说诊察是辨证论治的起点。</p><p class="ql-block">中医诊察病人和诊断疾病,是同时进行和交错渗透的过程,中医往往把“四 诊八纲”并提,作为中医诊断疾病或辨证论治方法的代表。由于“四诊”是诊察 疾病的手段,“八纲”是诊断或辨证方法的代表,所以,“四诊八纲”并提,也 反映了诊察与辨证是密切相连的过程。因为中医主要靠医生的感官直接地检 査病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医生一边检査也就一边进行辨证分析,所以,诊 察与辨证这二个阶段,很难截然划分,只是各阶段的内容有所侧重而已。特 别是中医辨证思维中还有一种非逻辑的形象思维,直觉的顿悟、心悟、心法 等形式,这些思维形式的运用,往往在诊察阶段时就开始了。如果把诊察排 除在辨证阶段之外,或者把辨证思维排除在诊察阶段之外,也就淹没了这些 颇具特色的临床思维形式和方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