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先到【邹容纪念馆】参观。</p><p class="ql-block">邹容纪念馆 - 地址信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海市徐汇区华泾路868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手机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进口</p> <p class="ql-block">邹容(1885年—1905年4月3日),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四川巴县人出生在一个商业资本家家庭。从父命入重庆经书书院,因蔑视旧学而被开除。后逐渐向往维新变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赴成都投考留日官费生,因思想倾向维新,临行时被取消资格,遂决计自费赴日留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秋,到达东京,入同文书院。始撰《革命军》初稿。</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返回上海,住入爱国学社,结识章太炎,结为莫逆之交。这时,恰逢拒俄运动发生。他两次在张园拒俄集会上演讲,签名加入拒俄义勇队。5月,发起组织中国学生同盟会。在此期间,《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局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请章太炎作序。《苏报》案发生后,于7月1日至巡捕房投案,被囚于租界监狱。邹容被租界当局判监禁两年,折磨致病。1905年4月3日死于狱中。1912年3月29日,经孙中山批准,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为大将军。遗著辑有《邹容文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p> <p class="ql-block">我们去了【宁国禅寺】</p><p class="ql-block">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泾路858号</p> <p class="ql-block">宁国禅寺是上海地区古老的寺院之一,已有800多年历史。原址华泾镇北杨村张行浪东侧。相传建于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由乌泥泾首富张百五发起建寺,由僧昌目主持。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请得寺额,与龙华寺南北相望。</p> <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为国民党军队所损毁。<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8年全部毁灭,到1969年废墟平整,成为良田。</span></p><p class="ql-block">2007年,宁国禅寺获批重建。</p><p class="ql-block">2010年4月17日,在市、区有关部门及宗教团体的大力支持下,宁国禅寺重建奠基仪式隆重举行。新建后的宁国禅寺,坐落在徐汇生态绿地华泾公园内,寺院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7016平方米。其中佛菩萨殿2285平方米,经堂、法堂、功德堂等1519平方米,其他办公等设施3212平方米。寺院风格为明清式,主殿位于中轴线。天王殿、观音殿伟歇山式屋顶,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藏经阁及左右两侧建筑为硬山式,总布局北高南低。以宁国禅寺为中心,将更好地把华泾的历史文化景观连成一片,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参观【黄道婆纪念馆】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徐梅路700号,占地面积3750平方米,属社会科学类名人专题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2年,黄道婆纪念馆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馆内景致</p> <p class="ql-block">黄道婆雕像</p> <p class="ql-block">黄道婆是中国纺织业的先驱。13世纪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又名黄婆、黄四娘、巧姑,元代松江乌泥泾(今华泾镇东湾村)人。黄道婆少年时沦落海南崖州,该地产木棉,她曾向黎族妇女学得纺织技术,元元贞年间(1295~1296)返乡,致力于纺织业。改革棉纺织工具,传授棉纺织工艺。到明初,松江府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称,黄道婆也被后人尊称为“先棉”。黄道婆去世,乡里人民不忘她的功绩,为之公葬,年年繁扫。至20世纪30年代,墓地已成为文冢地。</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8月,经上海市通志馆勘察,辨认出黄道婆墓墓基。</p><p class="ql-block">1956年,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备处再度勘察,认定墓址。</p><p class="ql-block">1957年,黄道婆墓墓基由上海县修复。</p><p class="ql-block">2002年3月,由徐汇区政府和华泾镇政府共同出资,在黄道婆墓地边建设一座纪念馆。</p><p class="ql-block">2003年3月,黄道婆纪念馆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黄道婆纪念馆是一座一正两用的仿古庙宇式建筑,纪念馆门上有一块匾额,上书“先棉"两字,由上海著名书画家林曦明题写。院中央矗立着两米来高的黄道婆塑像。纪念馆设三个展厅。正房主展厅门柱子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纬地经天棉植见慈恩一方衣被”,下联是“梯山航海机声垂教泽千载馨香”,它是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画鉴定家启功题写的。主展厅门上方“衣被天下”这块匾额是由历史学家周谷城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黄道婆墓</p> <p class="ql-block">黄道婆墓</p><p class="ql-block">纪念馆的西面是一亩地见方的黄道婆墓园。墓为圆形土墓,坐北朝南,三面叠瓦围墙,四周遍植松柏、黄杨、罗汉松等树。幕台以大理石铺地,菜上方架着原木色六角木亭,前面有石质供桌。立有当时任华东局书记魏文伯所题“元黄道婆墓”汉白玉碑。墓背面是八字形的黑壁。</p> <p class="ql-block">2003年3月,黄道婆纪念馆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主要陈列有脚踏式三锭木工纺车、织布机等纺织工具。截至2019年末,黄道婆纪念馆藏品数量301件/套</p> <p class="ql-block">黄道婆纪念馆正房展示黄道婆一生的经历,以及黄道婆在革新工具方面的成就,概括起来就是擀、弹、纺、织。</p><p class="ql-block">第一项工具——“擀”当初松江一带的人是用,手工剥除棉籽的,费时。费力,于是黄道婆就从海南引进仿制了手摇脚踏式轧棉籽机。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架轧棉机比美国纬同尼发明的轧棉机早了500年。</p><p class="ql-block">第二项工具——“弹”。就是大弹花弓,是弹棉花的工具,黄道婆把当时人们普遍用的一尺长的小弓改成了四尺的大弓,它的弦是用绳子代替了线。这样不仅省力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棉花质量,这种弓后来远传至日本,日本叫唐弓。</p><p class="ql-block">第三种工具——“纺”:黃道婆发明了脚踏式三锭木工纺车,又称黄道婆车,这项技术比欧美早了四、五百年。</p><p class="ql-block">第四项工具——“织”:黄道婆改革的织布机,提花机使瞥通的棉布皇现美丽的花纹图案,制造出精美的具有江南特色的“乌泥泾被”。纪念馆的左用房是纺织工具展厅。</p> <p class="ql-block">重要藏品</p><p class="ql-block">黄道婆纪念馆重要藏品有小青龙,蓝印花布。</p> <p class="ql-block">“土布”样品</p> <p class="ql-block">附近的【龙华寺】</p><p class="ql-block">龙华寺位于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路2853号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p><p class="ql-block">龙华寺的名称来源于佛经中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佛的典故。据传龙华寺是三国时期孙权为其母所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然而有文献记载可考的历史是龙华寺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龙华寺更名为“空相寺”,如今尚有赐“空相寺”额、今寺碑残石留存。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恢复了原名“龙华寺”。明万历二年(1574)赐名“大兴国万寿慈华禅寺”,寺名仍沿用龙华寺。</p> <p class="ql-block">龙华塔</p><p class="ql-block">龙华寺中龙华塔为佛塔,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为七层八角形之木塔,高约四十一公尺。塔之内部为砖心,砖心内部又有方形小室,外部为木造走廊,其结构与形式为宋代建筑样式。由于塔为八边形,而塔心之方室则为四边形,其方向每层调换四十五度,因而各层塔面之位置亦随之变换,使壁体与重量分布较为平均;而外观又参差错落,面面俱到。同时塔之砖栱额枋及鸳鸯交叉手栱等之设计,亦为宋代建筑之特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