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年味”赋于春节仪式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章:芳草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配图:网 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4龙年春节即将来临。改革开放以来,一年一度“回家过年”的“春运”,陆续在全国各地机场、车站、码头纷纷登场。这些人口流动的集散地,处处人头攒动,风起云涌。近些年来,自驾小车回家过年,更成了高速公路上,一道道堵车的亮丽“风景线”。三年新冠病毒的瘟疫洗礼,更让人们感叹!中华民族传统的春节,可谓之为雷打不动,疫不可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节,我们农村人习惯称过年。从农历的腊月二十四小年开始,(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到次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也叫出节,期间统称为“过年”。其中包含四个重要节点,她是中华民族节期最长的传统节日。节前和节日期间,丰富的民间习俗活动,具有浓郁的农耕文化色彩和韵味;也就是春节让我们从少到大,从大到老,感受到的醇厚“年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年”是春节期间的第一个节点,也是传统的中国节日。它被称为“灶神节”,也被称为“祭灶节”。小年的具体日期,北方地区通常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则是腊月二十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年的由来与灶王爷有关。他是家庭中重要的神灵之一。相传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会上天汇报,并在大年三十返回灶底。因此,为了避免灶王爷上天说人们的坏话,民间便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举行祭灶活动。所以,小年又被称为“祭灶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老家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祭灶活动在晚上进行。当天晚上,自然村落里祖先堂屋和村落内的人行巷道都点上油灯,为灶王爷上天指路照明。晚上,备配菜肴,时馐供品,祭祀灶王。然后一家人围坐煤火炉,团圆吃个小年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除夕,是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故被称为“除夕夜”。“除”字,意味着除去旧的,“夕”则是夜晚的意思。因此,除夕象征着旧岁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如果没有三十,那么腊月二十九日即为大年三十,当天也被称为除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除夕是春节的重要节点。这一天很忙,要把准备过年的事情全部办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首先是除旧。也就是大扫除。房前屋后,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其次是布新。贴春联、贴窗花、贴门神、挂灯笼;置换来年使用的新餐具;整理、配置家庭成员正月初一要着装的新衣服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是祭祀活动。这是除夕的重头戏。祭祀活动以家族为群体,依照家族祖先流传下来的习惯,由家族长老主持祭祀天地神灵,供奉祖先的仪式。当天中午,家家戸户备好“三牲”、斋菜、米饭等时馐供品,放置在木制的托盘里。集中统一摆放在家族供奉“天地君亲师”神龛的堂屋中的大方桌上。由家族中的长老,上香、烧纸、敲钟、放鞭炮。首先叩拜天地,接着祭祀神灵,最后供奉祖先。整个仪式过程,耒阳话称为“供光饭”。集体的祭祀活动结束后,回到各家又开始“供饭”,祭奠各家的先祖前辈。所有的祭祀活动结束后,开始吃除夕的团圆饭。我们耒阳人叫“呷光饭”。也就是所谓的“年夜饭”,我们耒阳家乡则是“年午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是守岁。除夕的晚上,民间流传守岁的习俗。即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火炉,烤火聊天。有的人家通宵守夜。象征着灯火通明,徐旧迎新。</span></p> <p class="ql-block"> 五是“闭财门”。民间流传除夕夜里“闭财门”的习俗。相传除夕之夜,祖先和神灵会来到人间,享受来自人间的祭祀。除了祖先和神灵以外,财气和福气也会降临人间的每家每户。除夕之夜,如果不及时把大门关好,就会让已经来到的财气流离户外。因此,传统习俗认为,在徐夕的晚上要适时把大门关闭,把财气留下。这就是所谓的“闭财门”。所以闭财门的时间,要选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家里人不再外出的时候。财门关闭后,要再去户外,必须等到大年初一开了财门以后。</p><p class="ql-block"> 六是派发压岁钱。徐夕之夜,父母会将压岁钱用红纸包着,分别放在孩子们正月初一要穿的新衣服的口袋里。当年压岁钱的面额,以角和分币配发。作为一种祝福,希望孩子们在新的一年中健康成长。年后,大人们会如数收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年初一,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和除夕一样,是春节的重要节点。民间流传的习俗不胜枚举,但最重要的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开财门,大年初一“开财门”迎财神,这是春节民间的重要习俗。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古人认为,大年初一来临的时候,财神也会降临。不过,财神是否留下,要看是否及时“迎接”。民间传统的说法,一般认为,迎接财神最好的时间,从子时(凌晨以后)到卯时(早上七点之前)这个时间段适时选择。一般来说大多数人家“开财门”迎财神,都是在卯时左右。选择吉时开财门。还可以查阅当年的历书,或请教当地的风水先生。而后开始新年第一天的各种拜年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月初一的早上,家长或长辈起床洗刷后,选择吉时庄重地打开入户门,单家独院的打开院落的大门,然后在门边的财神位上香并燃放爆竹,以示迎接财神入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喝糖水吃汤圆。寓意新年日子过得甜甜蜜蜜,平平安安,团团圆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拜年,是春节民间传统习俗的重点。春节期间,人们相互之间通过向对方表达美好祝愿的方式辞旧迎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年初一,首先是家庭成员内部相互表示新年的祝福。早上起床后晚辈首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们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则视晚辈的年龄和职业,选用适当的祝福语,表示对儿孙新年美好的祝愿和期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早餐后,去祖先堂屋,给先辈上香拜年。然后在家族内部,按辈分的上下和年龄的大小依次串门拜年。接着扩展到其它自然村落,挨家挨户,登门拜年。初一的当天,沉浸在不绝于耳的“拜年啦!”、”恭喜发财!”等一系列的祝福语音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我们耒阳老家,春节期间去谁家拜年是有先后顺序的。依据“娘亲舅大”的传统观念,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习俗,“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女拜娘。”意思就是,正月初一,儿子给父母拜年,属于自家和族群内部的拜年活动。到了第二天就开始走亲访友了。年初二女婿给岳父母拜年;外孙给外公外婆拜年;外甥给舅舅拜年。到了初三初四,女儿就可以回娘家拜年了。七姑八姨等亲戚便可以依年长顺序登门拜年了。那年头,交通不发达,亲戚多而且相距甚远的,元宵节过后还在忙着拜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吃鸡腿,耒阳话“呷鸡把厘”。过年“呷鸡巴厘”是我们老家对小孩的福利。我们小时候,尤其是小男孩,把过年吃了多少鸡腿,视为一种利是收获。等同于现在收了多少红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鸡腿又分“正把”和“侧把”。“正把”是指鸡的两个大腿。“侧把”是指鸡翅膀连着鸡胸肉的那一部分。几个小孩同时到一个亲戚家拜年,吃饭的时候,谁吃“正把”,谁吃“侧把”,让主人纠结。为避免误解,一般会把“正把”优先给年龄小的。鸡肉碗里都是“正把”或都是“侧把”,那就没得选择了,主人会依次分发给每个小孩的碗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舞狮拜年。从大年初一开始,民间的舞狮队敲罗打鼓游行在各个自然村落。在村落长老的邀请下举行舞狮杂耍活动。寓意为村落驱邪避凶,祈祷平安吉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孕育出灿烂的农耕文化。“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优秀传统和乡土文化伦理深深浸入民族的血液中。春节及其一糸列的民间习俗正是绵延不绝的农耕文化的体现。所以春节的“年味”在农村乡间更为浓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口迁涉的自由度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等诸多因素,春节的传统“年味”逐渐淡化,有的几乎失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量的农民“离田上岸”,“进城上楼”。居住环境的限制,春节祭祀活动不便进行。燃放烟花爆竹受到禁止;拜年不登门,居家手机搞定。现在手机拜年还懒得说话写字,选个拜年图片发出了事。这样你来我往,互不介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农民工回家陪农村留守父母和儿女过年,几天春节假期,鏖战固守”四方城”,麻将桌上定输赢;辛辛苦苦一年整,春节过后钱归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笔者一介农夫,年近古稀,早年离乡背井,随妻进城。但农民的本色未改,生活的乡土习气没变。家庭春节的礼仪虽然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但基本尊循过去在农村的传统习俗。我的小家庭“年味”尚存,但社区的大环境,除了挂满灯笼的人行栈道,绝大多数楼栋楼层几乎是人去房空,悄然无声。社区居民大部分回老家与父母团圆,还有一部分借春节长假,外出旅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崇尚春节仪式感,仅有我们老年人。在年轻人的心目中,除了春节有长假,其余几乎无感觉。中华民族上千年的传统春节,到了名存实亡的边沿。传承民间“年味”,丰富春节仪式感,应该摆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予以重视。如何重视,怎样弘扬,笔者认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是挖掘整理各地民间春节的传统习俗,编辑成地方国学教材,在青少年中普及民间春节习俗知识,防止春节习俗在青少年一代失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是弘扬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紧随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运用现代科技,在民间传统习俗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推陈出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为过年添加“年味”,为春节活跃氛围有所作为。城管部门不能因为易燃易爆,空气污染的原因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千百年来的历史传统,寓意深远。“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现代社会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社区,燃放烟花爆竹,有污染环境,引发火灾的弊端。政府相关部门不能因噎废食,一味禁止。要因地制宜,分别在城市的社区,乡村的村落,指定合适的开阔地带,作为烟花爆竹的燃放点,供社区市民和乡村村民春节期间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政府机关及其文旅主管部门,要根据民间春节习俗,在城市社区,乡村大的自然村落,主办各类传统的春节文化活动。诸如:徐夕送春联;初一团拜会及其游园活动;春节假期组织民间舞狮舞龙及其杂耍活动;城市文艺演出团体,春节期间送戏进社区、下乡村。街道和居委会,乡镇和村委会领导,登门慰问军烈属和挂有“光荣之家”门牌的复原退伍军人。这样,既能活跃春节气氛,又能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更能丰富人民群众欢度春节的仪式感。用一年一度的春节“年味”,融洽党群、干群、政府和民众、人民群众之间的和谐关系。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齐心协力,奋发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癸卯年腊月二十二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草于南国羊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