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常听爷爷讲,曾祖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他酷爱戏剧、爱好书画、喜欢武术、精通园艺,是周围十里八乡的能人。之后,又从父母、堂叔口中,听到一些他的逸闻趣事,令我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和仰慕。</p><p class="ql-block">曾祖父段公讳群龙,字讳枢云,斋号凝春园,兄弟中排行第二。生于1878年,卒于1940年。一生以农为业,耕读传家。</p><p class="ql-block">曾祖生于中村,长于中村。童年时期,正值中村戏曲发展的初始阶段,村里的大人小孩都爱看戏,也好唱戏。在时局动荡、饥寒交迫的年代,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普通农民,能站在台下看一场戏,能登上舞台演一个角色,那将是心中最大的快慰和无上的精神享受。他从小生活在热爱戏曲的沃土上,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戏曲的种子,培育了浓浓的梨园情结。</p><p class="ql-block">曾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他从小就爱看戏,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看戏的品味也在不断提升,逐步由看热闹上升到看门道。他不仅用眼睛看,还要用脑子想;不仅看演员的一招一式,还要看一颦一笑;不仅看演员的吐字唱功,还要看演技武功;不仅看服装道具,还要看乐队伴奏。由于他痴迷戏曲,善于思考,很快就弄懂了戏曲表演的各路门道,成了村里戏曲的全把式,并被大家公推为导演。随着剧团表演水平的不断提升,影响不断扩大,知名度越来越高,为了叫响叫亮中村剧团的品牌,他给剧团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义合会”,意为剧团全体人员,都要有关公精神,把义字放在首位,借助戏曲舞台,把义字写好、演好,教化于民,荫及子孙。从此,中村的戏曲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戏要出彩,必须得有一个好剧本。但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剧团,想要找到一个好剧本实属不易。再加上有的剧团为了减少竞争对手,将剧本作为商业机密概不外传,这给新生的“义合会”带来了新的困难。开弓没有回头箭。曾祖主动请缨,自告奋勇承担起编剧的责任。他充分发挥其文化功底厚、记忆力超强的优势,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拿来”和创作相结合,轻松解决了剧本难题。从此,只要听说哪有新戏演出,他都要亲自前往,一边看,一边用心记,力争每个篇章、每句台词印入脑海。散戏回家后马上彻夜记录整理,赶天亮形成一个八九不离十的初稿,随后再润色着墨、精雕细琢,最终形成满意的剧本。</p><p class="ql-block">曾祖在剧本创作时,特别上心,非常投入,有时连走路劳作都在思考。有次往南园挑粪,走到村边龙王坡(村里龙王庙西墙外的坡道)下,忽然想出一句久思而不得的台词,立马停下脚步,放下扁担,快速回家记录下来。</p><p class="ql-block">曾祖作为编剧兼导演,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义合会成为方圆几十里的香饽饽。有次在离村十里的大阳村演出,因为观众热情高涨,迟迟不愿退场,演员废寝忘食,一直演到天亮。老百姓回家后直接扛上锄头下地干活去了。</p><p class="ql-block">为了弘扬优秀的戏曲文化传统,活跃群众文化生活,2016年10月18日,中村村举办了戏曲文化节,本村群众登台献艺,晋城市“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前来助兴,中村籍晋城文化名人段永贤推出了新书《中村有个义合会》,将文化节活动推向了高潮。</p><p class="ql-block">书画是古代文人的雅好。曾祖作为一名知识农民,农闲时节,茶余饭后,书画是他的必做功课。小时候,爷爷在督促我写毛笔字时,常常教导我,绘画是需要天赋的,不是每个人都能画好。但写字只要功夫深,是可以写好的。曾祖父爱好绘画,善于绘画,除了有天赋异禀外,与他的勤奋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中村有一条东西数百米的古街。从我记事起,每逢元宵节,都会在街上搭起灯棚,挂上灯笼,男女老少齐聚棚下,观灯赏景,欢度元宵。这些灯纱上,均绘有精美的图画。有人物,有山水,有花鸟,有灯迷,可谓精彩纷呈。这些画作皆出自曾祖之手。他的一幅“六合成全”人物画,内涵丰富,生动有趣,堪称精品。画中有三个人物,每个人头部与相邻的两个身子自然衔接,三个头部共与六个身子衔接;有三个腚,每个腚部与相邻的的两个身子自然衔接,三个腚部共与六个身子衔接,整个画面形成一个六边形;连接点称合,故画名为“六合成全”。六合又指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故六合成全,意为祈愿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六合在阴阳家口中为吉日良辰;故六合成全,又寓意为大吉大利,万事如意。儿时,父亲每年都会带我观灯赏画,讲解六合成全,讲述曾祖的荣光。六合成全,是元宵灯展的耀眼光环,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游人驻足观赏,细细品味。</p><p class="ql-block">曾祖绘画远近闻名。有一次他挑着水果去翼城县贩卖,当地人知他善画,直接请到家中帮画肚兜,水果由其代卖。</p><p class="ql-block">曾祖喜欢书法,常年临池不辍。家里曾有过一个带手炉的精致墨盒,冬季既可防止墨汁凝结,又可帮助学子暖手,爷爷曾示我。可惜童年家境窘困,被拿去换了油盐。曾祖父虽无书法名作遗传,但从仅存的只言片纸可见一斑,书法功力深厚,龙蛇飞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曾祖有多处果园,每到水果上市时,经常起早贪黑、走村串户贩卖水果。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拦路抢劫司空见惯,为了身体不被侵害、钱财不被抢夺,他聘请了武术教练,刻苦学习武术,提升自卫防身能力。</p><p class="ql-block">每当水果成熟时节,曾祖都会在果园里搭起茅屋,看果护园。白天大多相安无事,夜晚常有盗贼出没。有一次,一伙盗贼每人怀揣一兜石子,偷偷来到果园,兵分两路,一部分人负责偷摘水果,一部分人负责围堵茅屋。曾祖听到异响,正待出门察看,突然,盗贼的石子像雨点般猛烈砸来,令人不敢向前,只能任其抢劫,扬长而去。第二天,有了前车之鉴,夜深之后,他携带兵器,爬到树上,以树杈当床,静待盗贼。他的兵器是请专人打制,手握短棒,棒前挂一铁链,链子尾端挂一钢制尖形利器。果不其然,昨夜盗贼得手之后,今晚又故伎重演。正当得意时,“嗷”的一声,曾祖父从树上跳下,冲向盗贼。贼人仗着人多势众,齐来围攻。他飞速舞动着手中的兵器,链子飞旋,呼呼挂风,利器似剑,寒气逼人,令盗贼不敢近前,最后只能狼狈逃窜。从此,他的武术威名远播,少有盗贼骚扰。</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曾祖走街串巷卖完水果,星夜赶路返家。正走着,忽然从黑暗处窜出一伙拦路抢劫的歹徒,将他团团围住。尽管他使出浑身解数,与歹徒进行激烈搏斗,但终究寡不敌众,眼看就要吃亏,忽然心生一计,弯下腰来,直接攻击歹徒的脚面。他护住头部,原地转圈,用木棍猛戳每个歹徒的脚面,直至个个脚面稀烂,疼痛难忍,最后一瘸一拐作鸟兽散。他则受点轻伤,保住钱财,平安到家。</p><p class="ql-block">中村自古以来,就有东、南两条河流。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大量种植各类果树,成了远近闻名的果园村。为了培育出优质水果,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曾祖父刻苦钻研栽培技艺,科学施肥浇水,努力使果树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曾祖听说河南焦作一带有优质桃树,他决定亲自去引进这一树种。那时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全靠两条腿,来回要走十几天。这还其次,关键是采上树芽,经过数天长途跋涉,恐怕回到家中嫩芽都变成了枯枝。怎么办?他脑筋一转弯,说声“有了!”到河南后,他买了几个白萝卜,把萝卜的上部横切下来,将萝卜掏成中空,然后把采下的桃芽装入萝卜,再把横切的那块萝卜盖上,外边再裹上湿毛巾,这样就能保证树芽湿润鲜嫩,不会干枯。当我听了这个故事,心中由衷的赞叹先辈的智慧。</p><p class="ql-block">曾祖父嫁接果树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现在通用的在树干上嫁接,另一种是根部嫁接,俗称枯接。根部嫁接,即将果树根部周围土壤刨开,从地面之下把树干锯断,用斧头将树桩十字劈开,一分为四,将四个切头接入四个树芽,然后填土覆盖,这样就完成了嫁接。在没有塑料薄膜的年代,这是一种优选接法。为了让一株桃树结出三种不同口味的果桃,他在四个切口上分别嫁接五月桃、六月桃和家生桃,这样,在一个桃树上不同的月份就可吃到不同口味的桃子。</p><p class="ql-block">曾祖种植的桃子,食艳味甜,风味独特,颜值爆表,成为沁水县端氏市场的抢手货。每次扁担落地,即被商贩抢购一空。后来,商贩为了抢到货,提前预约并到村口接货,可谓供不应求。</p><p class="ql-block">水果易腐,不易储存,唯有山楂稍可。但山楂价贱,效益不佳。为了卖个好价,曾祖在采摘时,小心翼翼,轻拿轻放。运回家中后,放入缸里,并在上面敷一层厚厚的麦秸泥,中间还留一排气孔。这样既可保鲜,又不腐烂。来年开春,他挑上一担担水灵鲜红的山楂,迈着欢快矫健的步伐,感受着悠悠扁担的上下舞动,行走在乡村的大街小巷,看着老百姓的争相抢购的场面,他心里笑了。</p><p class="ql-block">曾祖父不仅写字、绘画、编剧本,偶尔还写写诗。在我家祖宅的二楼墙上,曾经就留有他的诗作,老父亲在八十岁时还能随口吟出。诗曰:八月中秋会佳期,月下弹琴诵古诗,寺中不闻钟鼓響,音停始觉星斗移,多少神仙归古廟,朝中宰相运心机,几时到得桃园洞,同与仙人下盘棋。此诗的妙处就在于,每句诗的最后一字的一部分,是下句诗的第一个字,全诗最后一个字的一部分是本诗的第一个字。如期之“月”、诗之“寺”,響之“音”、移之“多”,廟之“朝”、机之“几”,洞之“同”、棋之“八”,足见他匠心独运,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曾祖还略通医道,家人亲友小病小恙皆请其医治,仅存的书法片纸乃是抄写的王叔和脉诀规正。他还涉略占卜,左邻右舍择选吉日良辰,皆请其帮忙,被村民敬称段先生。</p><p class="ql-block">曾祖父的一生,为人忠厚,正直善良,终身学习,勤俭持家,他永远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仰望的高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