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无锡,简称“锡”,古称梁溪、金匮,被誉为“太湖明珠”。无锡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无锡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东接苏州,西连常州,构成苏锡常都市圈。</p><p class="ql-block">无锡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素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无锡文化属吴越文化,无锡人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p><p class="ql-block">无锡有鼋头渚、灵山大佛、无锡中视影视基地(三国城、水浒城、唐城)、梅园、蠡园、惠山古镇、荡口古镇、东林书院、崇安寺、南禅寺等景点,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是诗人郭沫若用来形容无锡太湖的风景的。</p><p class="ql-block">无锡是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宣统三年(1911年),推翻清朝统治,锡金军政分府成立于原金匮县属,辖原无锡、金匮两县,同年5月,撤销锡金军政分府。</p><p class="ql-block">1912年锡、金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p><p class="ql-block">1934~1937年,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抗日战争期间,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权。</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分无锡为无锡市、无锡县,市、县同城,无锡市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p><p class="ql-block">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无锡县属先后多次变化,曾经属常州专区、1981年,无锡市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惠山,位于江苏省无锡市的西郊,属于浙江天目山由东向西绵延的支脉,最高峰为三茅峰,海拔328米的惠山,南朝称历山,相传舜帝曾躬耕于此山。山有九陇,俗谓九龙山,《吴地纪》中称“华山”。据《蠡溪笔记》载,晋代开山禅师西域僧人慧照来到此山,常与名士交往,名气很大。后来人们便用慧照的名字命山,称慧山,“慧”“惠”相通,惠山之名即由此而来。“江南第一山”匾额为乾隆所题,李可染书写乾隆下江南,将无锡的惠山指定为“江南第一山”。其实,论江南的名山,黄山、庐山、九华山、齐云山……随便哪座山都美过无锡惠山,为何乾隆南巡时却独赞惠山为“江南第一山”呢?其一是乾隆虽多次下江南,却并未游遍江南的名山大川,其二乾隆的确对这惠山情有独钟,正如在谈到江南山水时,他认为“唯惠山幽雅闲静”、“江南第一山,非惠山莫属”,惠山这个“江南第一山”的尊号就一直延用至今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绣嶂阁,“天然福地”的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地灵人秀诞豪杰; 鸟度云行阅古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戏台,如今是大型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惠山寺,又称“慧山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惠山古镇景区文物古迹区内,初为“历山草堂”,始建于南北朝;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被改建为佛教场所;于唐大中至咸通年间(847—874年)改称“惠山寺”;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5年)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毁,后由李鸿章在原址上建为祠堂建筑;2002年7月进行修复;2004年4月24日修复完成,恢复宗教活动。</p> <p class="ql-block">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句描绘了江南烟雨朦胧及南朝时寺院林立的景象,那些寺院大多集中在当时的都城建康,即如今的南京。除此之外,在无锡也有几座,“惠山寺”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惠山寺,坐落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惠山古镇中,周边毗邻天下第二泉、寄畅园等景点,其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距今已1500多年历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惠山寺有多个名字,法云禅院、普利院、昌师院等,唐宋时期尤为兴盛,当时的僧舍多达数千间,香火旺盛、名僧众多。</p><p class="ql-block">由于惠山寺坐落在名胜之地,声誉早已随着天下第二泉的美名而满天下。它早在唐宋之时,就香火不绝,盛极一时。寺院范围包括整个愚公谷和寄畅园,僧舍就有一千零四十八间之多。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以至帝王将相,在经过京杭大运河时,都要在惠山寺逗留。</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正中有一块石碑,这块石碑是乾隆皇帝的御碑,高3.4米、宽1.1米,碑身和石座上均雕刻着造型精致的云龙花纹,在御碑顶部即御碑亭的苍穹上喷绘有彩色图画,一条金黄色的神龙盘旋其中,彰显着王权至高无上,也是当年与皇帝相关的东西上常见的图案。御碑亭,又称为“皇亭”,碑亭主体四周墙壁上有12个圆形窗洞,前后各2个、左右各4个,从前面看好似两个眼睛一样,也有着其独特的寓意,即四通八达。</p><p class="ql-block">惠山寺的文化底蕴格外的深厚,素有“无锡十大丛林之首”的美誉,这也与寺院内的历史古迹是分不开的。清朝时期,康熙与乾隆均曾多次到惠山寺礼佛,由此还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精美诗篇,其中乾隆的一首诗云:“九陇重寻惠山寺,梁溪遐忆大同年;可知色相非常住,惟有林泉镇自然”,在御碑亭的御碑上也可以看到这首诗篇。</p> <p class="ql-block">1954年,惠山寺古华山门门头建成,原埋于地下的唐、宋石经幢被挖出并修复完成,重新竖立在惠山寺山门两侧。</p><p class="ql-block">惠山寺背靠惠山,呈东西走向布局,共分为中路、北路两路建筑。其中,中路由东向西依次为惠山寺经幢、山门、金刚殿、金莲桥、御碑亭、大同门、大雄宝殿;御碑亭西有小广场,广场南北两侧分别设置钟楼、听松亭,听松亭内有听松石床;大同门东有洪武古银杏;大雄宝殿与大同门间有一小广场,广场内设香炉,广场北侧为不二法门。</p><p class="ql-block">惠山寺大雄宝殿北侧不二法门通向惠山寺北路建筑群。北路建筑由东向西依次为罗汉堂、大悲阁、藏经楼;罗汉堂西侧为桃园,桃园北侧为地藏殿、五观堂,南侧为惠山寺图书馆。</p><p class="ql-block">2019年,惠山寺所在的惠山古镇景区获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惠山寺内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为惠山寺经幢(2013年获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处,为惠山寺庙园林(2002年获评);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2处,为听松石床(1983年获评)、惠山古泉群(2016年获评)。</p> <p class="ql-block">惠山寺经幢共有两尊,并列竖立于惠山寺山门前。其中,南侧的为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高6.26米,建于唐乾符三年(876年),幢身为八棱形石柱,遍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北侧的经幢高6.22米,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称为“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幢”(注:北宋时惠山寺名普利禅院),由无锡县万寿乡静安里刘元规等筹建,上刻《大白伞盖神咒》,并附有后记。该经幢刻咒而不刻经,这是宋代以后的流行做法。两幢相距10米,都系青石质、叠压结构,均为19层,唐、宋并立,幢身高大、形体华丽、雕刻精美、保存完好,是无锡地区保存完好且年代较为久远的佛教石刻艺术遗珍,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和无锡地方历史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与惠山相连的东北坡麓。</p><p class="ql-block">无锡有锡山先民施墩遗址,史前文化距今已逾4000 年。惠山古镇以其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布、时跨唐宋元明清千余年历史的众多文物古迹而著称于世,被誉为“露天历史博物馆”,是无锡老街坊唯一风貌保存完好的街区。</p><p class="ql-block">绣嶂阁位于惠山古镇绣嶂街与秦园街的交汇处,两边对联为“地灵人秀诞豪杰,鸟度云行阅古今”,横批为“天然神韵”;这里是惠山古镇大型活动的最佳场地。</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乾隆两帝仰慕惠山之胜,分别六次南巡七次驻跸于此。乾隆对惠山更是推崇备至,评价江南诸地“惟惠山幽雅闲静”。</p> <p class="ql-block">无锡惠山老街因寺成祠,因祠街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区,也是无锡城市记忆保持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惠山老街融合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于一体,至今保留着江南古街的历史风貌,街区文物古迹荟萃,历史遗存众多,传统民居密集,生活习俗也如往日。这里不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最好见证,也是历史文化价值、精神家园的一大体现,更是真实体验老街现实生活的最佳之所。</p><p class="ql-block">老街以惠山直街和惠山横街为主,以祠堂文化和园林文化为重点,拥有118处唐宋至明清的祠堂建筑和祠堂花园,著名的寄畅园、惠山园、留耕草堂等也分布在这里。每年还有庙会、除夕撞钟等活动。</p><p class="ql-block">惠山老街,原为无锡西门至惠山的一条大道,名为五里香塍。1976年,京杭运河无锡段改道,五里香塍已被湮废,近惠山一段建成林荫大道,称惠山直街。街口牌坊正面砖刻“五里香塍”四字,晚清窦承焯书;反面篆书“九峰翠嶂”,系邵宝八世族孙涵初所书。街上保持着江南民居老屋,经销惠山泥人的店铺林立,龙头下有惠山泥人博物馆,宝善桥有惠山泥人厂,街上有张巡庙。 </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位于无锡南隅、古运河畔,距今一千四百五十年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始建于梁武帝太清年间,规模宏大,南朝名寺无与伦比,号称"江南最胜丛林"。妙光塔位于寺东侧,高43.3米,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距今已逾千年。古塔为七级八面阁楼式,檐角悬挂铜质铎铃,有"十里传闻金铎响,半天飞下玉龙来"之美誉,无锡八景之一。 改革开放后以寺兴市建成了十二万余平方米的综合文化市场--南禅寺文化商城。商城北部为仿明清风格建筑群,南部为仿宋风格古建筑。商城中妙光街已被无锡市政府命名为无锡市旅游街,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 。</p><p class="ql-block">南禅寺的建筑结构,具有我国唐代建筑的显著特点。主殿内,梁驾由立柱支撑,柱上安有雄健的斗拱承托屋檐。一眼望去,许多曲折形斗拱层层迭驾,层层伸出,出檐深远高大,气势磅礴。大殿内,没有立柱,梁架结构简练,举折平缓,是明显的唐代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山门内正中广场,古银杏树高耸入云,宝鼎中香烟不绝。藏海寺大雄宝殿今已题名为“普光明殿”,庄严雄伟。赵朴初为大殿题“三千觉路”匾,楹联为钱仲联撰书,语曰:“自天水建庵,石劫几回经,法日重光千祀后;当赤明开纪,化城弹指现,蜀峰飞到一灯前。”</p> <p class="ql-block">普光明殿中如来佛像,法相庄严,一尊玉佛,由信女王凤和捐资6万,余则由兴福寺出资恭请。殿中0诸天和大悲殿中的千手观音像均由浙江宁波佛像研究所塑制。</p><p class="ql-block">大殿之东“大悲殿”匾由赵朴初题额,殿内有“众善奉行”匾,启功题。茗山法师为此殿题写楹联:“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有悲心有慈心有欢喜心有大舍心。”南禅寺身居闹市,让人少了些“深山寻古寺”的期待与惊喜,却不能因此小觑了它。杜牧江南春之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早已家喻户晓。南禅寺正是距今一千四百五十年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建于北宋时期的南禅寺,紧邻古运河码头,寺里有一座43.3米高的佛塔。现在,这里已经被改建成了一座商城,游乐、购物于一体,被誉为无锡的“城隍庙”。南禅寺的历史,虽回溯至梁武帝,但其风光之时却在宋朝。帝皇虽然也有爱佛之心,但也极少会数次恩泽于同一家寺院。须知那时无锡不过一座鱼米丰足的小城,不是大城池,帝皇青睐,则意味着其在周围地界被允诺施展,添信徒,增佛气,觅各处知音。进殿时,佛家学院正有法事,看起来比往常多三分烟意。和尚师傅,每个都有主张,黄色佛褂,在风中时起时落。从南禅寺到南长街也没有多少路,南禅寺是佛家信徒涌入之地,南长街则是无锡常客涌入之地。作为无锡的老街之一,所有无锡旧客的印象中,它的形象是拥挤的,是狭窄的。你无法想象这条路给足空间给于高大的梧桐树,但却使车多人挤,密压压的都是人,穿梭在面店、米店、理发店、照相馆之中。</p> <p class="ql-block">洞虚宫玉皇殿位于无锡市公园路十号,其古井在人民路和图书馆路交会处。洞虚宫原名青元宫,是无锡早期道教宫观,梁大同二年(536年)始建于邑东乡胶山,后荒废;约在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迁建城中崇安寺左侧,易名洞虚宫。宋时、元明间及万历中,三度焚毁,三度重建,规模有所增益。清咸丰十年(1860年)复遭兵毁,全宫毁废。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建三清、灵宫、火神、雷尊(即阿炳故居)、长生和祖师六殿。光绪二年(1876年)道士秦瑞芳募建玉皇殿,位置在今公园路16号。大殿坐北朝南,雄峙高耸;四角各建对称观舍,前后两舍间留出天井;合计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建国后该殿曾辟作“少年之家”。1984年纳入城中公园范围,全面翻修;1995年再修殿南之古井,青石井栏的南沿,镌“洞虚宫公井”字佯,仍在使用。</p><p class="ql-block">1986年7月,无锡市人民政府将玉皇殿及古井一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名声大振。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东林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解放东路867号,亦名龟山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1956年10月由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无锡官员李夔陪同著名学者杨时到无锡南门保安寺游览。杨时见这里临伯渎港,前临清流,周围古木森天与郁郁葱葱的庐山东林寺颇为相似,是一个研究和传授学问的理想场所,便有意长期在此讲学。李夔知道杨时的意思后,全力赞同,于是定此学社为"东林",前后长达18年之久(1111年-1129年)。杨时去世后,杨时的学生在无锡县城的东林书院所在地为他建了祠堂即道南祠,取杨时学成南归时老师程颐对他说过一句赞美的话:"吾道南矣!"。后来书院因年久失修而荒废。杨时离开后,东林书院逐渐荒废。</p> <p class="ql-block">东林书院——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有僧人秋潭在原址上建东林庵,学舍被辟为东林庵。百年后的明代,无锡人邵宝(1460-1527,号"二泉先生")因幼年时曾在此读书,出仕后曾力图在原址修复东林书院,但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仍为学舍。</p><p class="ql-block">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新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更是家喻户晓,曾激励过多少知识分子,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促进极大。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2002年全面修复,有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东林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1956年10月由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东林这方古老的学苑沃土,在读书、求实、关心国事的精神鼓舞下,走出了大批著名学子和拔尖人才。如无产阶级革命家秦邦宪,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陈翰笙,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著名作家、学者钱钟书,著名中国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家杨荫浏,中国工程院院士季国标、侯芙生,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钱天闻、经济学家王寅生、数学家孙克定、计量学家王世瑄,运动健将惠均、丁玲玲等等。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在各自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为国家、为无锡、为东林增光添彩。</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位于书院中轴线的导入部位,又称马头牌坊。为三间四柱五楼石坊,坊额上题“东林旧迹”和“后学津梁”。坊上刻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精美图案,是东林书院的标志性建筑和特征。</p> <p class="ql-block">东林书院门口的对联:</p><p class="ql-block">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p><p class="ql-block">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p><p class="ql-block">东林书院,正因为上述这幅对联而名垂千古,为后世留下了流传不尽的佳话。</p><p class="ql-block">“东林书院”,又称“龟山书院”。杨时离锡后,书院因年久失修而荒废。直到明万历年间,无锡人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等捐资,在旧址上重建东林书院。此后,东林书院名声极大,一度成为左右全国舆论的中心。当时无锡的顾宪成、高攀龙、顾允成、安希范、刘元珍、叶茂才和武进的钱一本、薛敷教,人称“东林八君子”。抗日战争胜利后,无锡著名人士因东林书院岁入失修,集议恢复旧观,发起重修。院内现存石碑坊、仪门、丽泽堂、碑亭、道南祠等建筑。书院里有一幅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达了顾宪成为学治世的积极态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古名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p> <p class="ql-block">位于无锡惠山第一峰白石坞下的惠山泉,相传为唐大历年间无锡令敬澄开凿,因僧人惠照在此居住,故名“惠山泉”。 惠山有九龙十三泉,二泉最负盛名。该泉经万千松根蓄存和砂岩涤滤,水质清纯甘冽,被唐代“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 二泉分上、中、下三池。上池八角形,为泉源所在,水质最好,四周石栏磨得十分光滑。石栏深陷成几个缺口,是近千年以来,人们取泉煮茶的证明。</p><p class="ql-block">位于惠山东麓的天下第二泉原名惠山泉,唐代茶圣陆羽曾到无锡访友居惠山寺,他对惠山泉源渊沦篁木浓翠的景色很是赞赏,饮过惠山泉后对清冽甘美的泉水更是倾心,后来陆羽品评天下水为二十等,惠山泉位列第二,天下第二泉的美称于是便产生。比陆羽稍后的唐代无锡籍大诗人李绅对家乡的泉水同样青睐有加,认为二泉乃人间灵液,清鉴肌骨,漱开神虑,茶得此水皆尽芳味也。</p><p class="ql-block">故惠山泉又称陆子泉。在泉亭上有“陆子祠”,是无锡人纪念陆羽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文化史上首屈一指的风雅名士,嗜好饮茶的苏轼,对此名泉自然不肯放过。他于1074年(宋熙宁七年)携小龙团(茶名,产于福建,形状类似圆饼)来无锡试饮二泉。品尝之后,大加赞叹,认为它是“乳水”,“色味两奇绝”。后来到了杭州,还写信给当时任无锡县令的焦千之索取泉水。谪居惠州后,对无锡二泉仍是念念不忘,有一僧人惟德,用当地泉水待他,他饮后觉得味近二泉,便高兴地将该泉题名为“通惠泉”。</p><p class="ql-block">二泉是历代诗人墨客、达官贵人品茗游玩题咏不绝的地方,特别是明初听松庵的高僧性海,请湖州竹工做了个天圆地方形成乾坤壶的竹炉,以二泉水煮茗待客。</p><p class="ql-block">近代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华彦均,曾在惠山一带颠沛流离,并谱下了二泉映月。一曲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此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在国内外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二泉广场位于无锡市中心的崇安寺。走进广场的入口,是石雕的二泉映月曲谱,再往前走会看到阿炳的雕像,雕像中的阿炳是正在拉奏二胡的情景,犹如当年的风采再现。</p><p class="ql-block">崇安寺里面一个小广场,有阿炳铜像,大石碑那边还放了一本大的乐谱,不过广场常年被摊位占据,特别是周末热闹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阿炳算得上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无锡人之一,在无锡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崇安寺商业区,竖立的一尊阿炳的雕像,反映出他在这座城市的地位和声望。</p><p class="ql-block">阿炳雕像头戴礼帽、佝偻着身子,左手握弦、右手持弓,低着头,全部注意力都倾注在搁于腰间的二胡上。整座塑像呈现一种夸张的动态,人们似乎能听到二胡里飘出的悲愤之声。至于阿炳的容貌,反倒显得模糊不清。这应该是多数人心目中的阿炳形象:吃力地生活在社会底层、用二胡控诉黑暗的旧社会,但见过阿炳的多位老街坊均说,雕像不像其本人。</p><p class="ql-block">《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写照,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阿炳利用自己的创作天赋,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音符,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共鸣。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爱并引为经典,是阿炳创作的成功,是他创作天赋的体现。</p><p class="ql-block">他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走向世界的民族、民间音乐家。</p> <p class="ql-block">《二泉映月》是著名的民间盲艺人华彦钧(阿炳)创作并于1950年、并亲自录音传谱的二胡曲。华彦钧是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在音而且还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器乐曲,以它那优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乐内涵而闻名国内外。</p><p class="ql-block">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联想到阿炳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从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到作者在借景抒情、感叹身世时,还流露着对旧社会进行控诉的愤懑之情。</p><p class="ql-block"> 《二泉映月》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旋律动听而又质朴苍劲,音乐感人但更促人激愤。它是中国一位穷苦盲艺人的传世杰作,深受国内外听众喜爱。</p><p class="ql-block">在《阿炳曲集》中曾这样介绍:"他在双目失明之后……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但当时感到的却是周围漆黑的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宛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感伤凄凉的情调来"。</p> <p class="ql-block">阿炳原为无锡城区雷尊殿道士,自幼受到四句头吴地小山歌、长篇叙事歌、滩簧、说因果和丝竹乐等乡土音乐的熏陶,对音乐非常喜爱。在父亲的教习下,他十六七岁便学会了结构繁复、技法多变的梵音,吹、拉、弹、打、唱、念样样精通,并能正式参加道教法事音乐的演奏活动。年过而立之后,阿炳的境遇急转直下。先是因染上吸食鸦片等恶习导致生活潦倒,随后患上眼疾,双目相继失明,再到后来便流落街头卖艺,生活十分贫困。底层的生活让他历尽了人世的艰辛,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屈辱。但才艺出众的阿炳,经常通过拉二胡、弹琵琶、说新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通过音乐揭露当时的黑暗。他把自己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音乐反映出来,由此产生了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p><p class="ql-block">阿炳故居,即为原雷尊殿道观。</p><p class="ql-block">晚年的阿炳,穷困潦倒、贫病交加,就住在道观最东面的一间小平房内。平房为硬山顶,约20平方米,现仍保持着原状。</p><p class="ql-block">阿炳的一位朋友曾这样描述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惨淡的灯光下,两人就是阿炳夫妇。</p><p class="ql-block">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纷飞的大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呼号之音。”</p> <p class="ql-block">阿炳祖居,位于阿炳老家东亭。祖居与故居“双珠辉映”,成为文化旅游重要胜地。</p><p class="ql-block">经过修葺与改造的阿炳故居,是游客瞻仰朝拜的圣地,读一读阿炳的身世,听一听阿炳留下的六首名曲,看一看二泉艺术团演奏的江南丝竹和道教音乐,亲临者会在音乐之外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三五月明之夜,约几个朋友,坐在二泉广场旁的茶馆里,静候阿炳的乐魂伴着琴声慢慢地流进你的心扉。阿炳祖居在锡山区东亭街道春合村小泗房,阿炳8岁前一直生活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无锡,是一座以水为脉、以河为街的小城。这里有烟波浩淼的太湖,水上枢纽的运河以及充满人文意蕴的“天下第二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让无锡这座城市充满温情。到南禅寺古运河码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广场上人潮涌动,空气飘荡着音乐的旋律。随着节拍,有许多人在跳集体舞,从中便可以看出,无锡人的生活是多么的闲情逸致。</p> <p class="ql-block">无锡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其中的一段,距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北接长江,南达太湖,全长40多公里。据说康熙、乾隆皇帝曾多次从北京乘船下江南到此巡游,他们来到无锡后换乘小船到惠山游玩,沿着古运河看江南水景。我们的游船,便是沿着清朝乾隆当年的皇家船队航线一路前行。美景在夜色下徐徐展开,清明桥、古税卡遗址、祝大春故居、无锡窑群遗址、南水仙庙……两岸边一个又一个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一起诉说着无锡久远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无锡古运河的精华,当属南长桥至清名桥一段,被称之为无锡“水弄堂”。这里的两岸粉墙黛瓦,鳞次栉比,码头石埠,错落有致,周边河浜纵横,幽曲深邃,延绵数里,构画出江南“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貌。这些房屋,都是一个多世纪以前,甚至更长的年代陆续建造的。它们出自不同年代众多能工巧匠的构筑,因此它的形式具有多样统一的风格特色。现在这些傍河而居的房子,有些前面是店,后面住人,有些人家屋后有通往运河的码头,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到江南水乡人民浓郁的生活情趣,也可以就此了解到江南水乡民风民俗,是活生生的江南“艺术走廊”。</p> <p class="ql-block">江南无锡水弄堂,无锡古城的夜景有一种温柔和恬静之美。站在广场上眺望,映入眼帘的牌楼三重翘角在灯光闪烁下显得格外壮观,静默在夜色中的房屋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情趣。在霓虹灯和光带的装饰下,沿着墙角和屋顶蜿蜒曲折,绵延起伏,江南小城的夜晚居然是如此的令人心动。水是万物之源,可见,任何地域,任何地方,只要有了水,这个世界都是灵动的。当水在历史的变迁中,经过孕育和滋养,成为一种文化的时候,最终都会助力和演变为经济振兴的工商业文明。人类的文明与发展,不正是从河流走向陆地的吗?</p> <p class="ql-block">清名桥在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飞架运河两岸。整座桥造型匀称,稳固雄伟,是无锡古运河上最著名的景点,也是最吸引中外游客的地方。古老斑驳的清名桥,白墙、黛瓦、红灯笼流淌着氤氲的江南风情。尤其是到了夜晚,巍巍古桥、流水浮灯的美景更是让人沉醉……船从一座座古桥中穿越,路过一个个老码头,夜幕下的古运河是一道绝美的风景线,黄色的灯光勾勒出旧式屋檐的线条,红灯笼在两岸延伸,使得古运河格外宁静悠长,恍若一幅缠绵着诗意的江南风情画。</p> <p class="ql-block">位于清名桥西堍的大运河文化艺术馆与其他运河城市所建的运河博物馆不同的是,作为展示古运河全线人文风情的展馆,该馆以中国八大美院知名教授们创作的写实主义油画为主线,展览风格古典、大气,稳重中还带有江南的精致雅韵。</p> <p class="ql-block">清名桥是无锡古运河最佳观景点,站在桥上,看两岸建筑倒映于清澈的河面上,看船儿在运河上来来去去,俨然就像在欣赏一幅写意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异常美丽的水弄堂夜景</p> <p class="ql-block">无锡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全长40多公里,纵贯无锡城区。运河历史悠久,如果追溯,最远可至商末,三千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为灌溉和排洪而人工兴建的伯渎河;若论古籍记载,也可溯至2500年前,吴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邗沟。如今,古运河所发挥的重要性也许不比往日,但是悠悠河水,见证了无锡近三千年来的历史风云,交织了江南古朴醇和的民风民俗。</p><p class="ql-block">无锡是一座非常典型的江南城市,依水建城,京杭大运河从无锡穿城而过。游无锡古运河,从小岛黄埠墩开始,才能体会游河的妙处。清明桥两岸的民居错落有致,能看到当地人在河边洗衣洗菜,一副典型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枕河人家的生活都是幸福满足的。河上的渔船上不时冒起缕缕炊烟。</p><p class="ql-block">夜暮降临,民居的灯开始亮起来,游船的灯也亮了起来,恍若人间天堂般。路过古朴的清明桥,是座单孔石桥,有别于江南常见的石桥,这座桥用花岗岩砌成,没有雕刻,古朴素雅。再到南长街走走,青石板的老街,两旁商铺林立,各种卖着古玩和纪念品的店铺灯火辉煌,饿了就找家沿河的小饭馆,来一只刚刚打捞上来的太湖鱼,味道鲜美,回味无穷。此情、此景、如此的况味,有令人不醉不归之感觉。</p><p class="ql-block">几百年风风雨雨,现在依旧人来车往不断。明朝的桥身、清朝的石阶,到民国又铺了两条水泥坡,方便推自行车。当然,人们现在来此的目的也真的为繁华而来,只因清名桥一代已被改建成“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北起南禅寺,南至南水仙庙,沿着古运河两岸的南长街和南下塘,经过跨塘桥、金塘桥、大公桥和清名桥四座桥。弄堂、酒吧、小吃,再来点古迹,此情此景,成了如今无锡的时髦地。</p><p class="ql-block">无锡,一条河与一座城,诉说着过去,演绎着现代,荡漾着未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唐代“茶圣”陆羽之《游惠山寺记》作为本篇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游惠山寺记》</p><p class="ql-block"> 唐•陆羽</p><p class="ql-block">慧山,古华山也。顾欢《吴地记》云:“华山在吴城西北一百里。”释宝唱《名僧传》云:“沙门僧显,宋元徽中过江,住京师弥陀寺。后入吴,憩华山精舍。华山上有方池,池中生千叶莲华,服之羽化。《老子枕中记》所谓吴西神山是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史料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摄影 : 得大自在</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 : an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