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晒家风”——河南义马:电影院里的全家福

视觉春光

<p class="ql-block">  都说家人是世界上最美的礼物,每一次温暖的时光都值得记录,在2024年龙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义马市鸿庆影城放映厅里迎来了一张幸福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全家福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  画面中,全家福的主人公赵长安坐在正中间,大小42位家人围坐在他身边,每个人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这份发自内心的幸福底气,源自赵老先生家庭的齐心和睦,更源于赵家几代人的孝善文化。</p> <p class="ql-block">  今年94岁的赵长安出生于1930年,家住义马市银杏社区金银叶小区,他和妻子陈素兰共有两个儿子五个女儿,为了拍好这张全家福,他的孙女赵冰说:“我们刚进入腊月就开始着手操作,先是在群里发通知,后来再一个个叮嘱着时间和地点,从服装化妆到选址全家一直进行线上讨论,结合老人的身体状况和腊月天气情况,大家一直认同选择室内电影院,这样既可以共同欣赏教育电影,又可以得到一张幸福完整的全家福”。拍照当天,亲人们从各地奔赴而来,齐聚鸿庆影城,场面十分热闹。</p> <p class="ql-block">  1954年赵长安从老家焦作温县携妻带子来到义马,如今已整整七十年,1959年入党,党龄已超六十年,妻子陈素兰比他小七岁,1951年二人在老家结婚,此后跟随赵长安到义马定居生活。</p> <p class="ql-block">  初心不改,信念如一,岁月在94岁的赵长安脸上留下了无数个沧桑记忆,每一道皱纹的背后可能都有说不尽的人生故事。在许多老义马人眼里,铁路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演绎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繁荣,铁路装卸是车站运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械还不发达的1954年,24岁的赵长安从焦作老家来到义马火车站,加入火车站搬运社,成为了一名搬运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60年代搬运工旧照(网络图)</span></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铁路搬运是一群普通的体力劳动者,他们超出常人的工作劳累程度,是难以想象的,长工出身的赵长安常穿行在尘霾弥漫的车厢里,穿梭在车厢货堆间,穿越在货场各股道间,挥锨卸煤,肩扛麻包,盛夏他光着膀子在蒸笼般的车厢里经受湿热难耐挥汗如雨之苦,严冬他们在冰窖般的车厢里饱受饥寒交迫冷潮侵袭之罪,一年四季都要感受身心疲惫困乏之累,当搬运工期间还受伤过一次,但是为了生活他都默默坚持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义马车站搬运社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  由于工作原因,赵长安在车站对面的北露天矿坑边上盖了一座小院,一住就是五十年,七个子女相继在此长大,当年义马车站非常繁华,是周边重要的物资交易地,据赵长安的二女儿赵玉梅回忆,我家这个小院在车站边上,父亲是个热心人比较爱帮助人,我家经常作为旅客歇脚、商贩避雨避雪的场所。曾有天池镇农户夫妇到车站卖粉条,冬天遭遇暴风雪,牛车上不了南山回不了家,借宿赵长安家,天寒地冻积雪不融,这一住就是半个多月,走时还借了赵长安200块钱。那个年代200块钱是一笔不小的数额,赵长安的慷慨也离不开妻子陈素兰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  妻子陈素兰比赵长安小7岁,幼时家境富有,家中独子的赵长安12岁时母亲去世,他成了孤儿,后来到陈素兰家中做长工,1951年陈父见其勤劳可靠、相貌英俊,便将爱女陈素兰予以许配,婚后陈素兰跟着赵长安到运城盐池干过两年活,后来赵长安到义马做搬运工,陈素兰则负责相夫教子。</p> <p class="ql-block">  小女儿赵玉霞说:“父母经常教育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要与人为善,大事讲原则,小事不计较,得理还要让人三分,这是我们家的家训”。陈素兰非常开明勤劳,爱干净,做起针线活儿是把好手,经常帮着邻里缝补衣服,就是有一点不会做饭,为此,赵长安无论有多忙,必须按时回家做饭,时间长了,也就慢慢习惯了。两人结婚73年来不离不弃、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给儿孙们树立了模范夫妻的好榜样,后辈们个个懂事孝顺,家庭和睦。</p> <p class="ql-block">  今年91岁的王清祥是赵长安的老乡,在服装厂做过技术员,是个机械能手,在义马俩人是非常要好的老朋友,王清祥提起赵长安直言不讳的说:他是个好人,个子大、能出力,爱帮助人,老赵这两口把整个家带的非常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义马车站对面商业楼(旧照)</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1954年来到义马,赵长安从未停下忙碌的脚步,在车站搬运社工作20年,1974年由于种种原因离开搬运社到武装部大食堂做一名厨子,岗位的变换让老赵不停的努力学习,当年能够成为一个成手的厨师是需要磨炼多年的,不得不佩服赵长安的悟性和吃苦精神。后来,1979年转岗到局医院大食堂,再后来1984年到北露天食堂直至1986年退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后的赵长安也没有休息,利用大食堂学来的技术,他在车站附近开过早餐店,干过商店,以有限人生 开创无限未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东工地跃进门早餐店</span></p> <p class="ql-block">  在东工地跃进门开早餐店的姚松涛说,1991年我到义马车站赵长安的早餐店打工,那时候赵长安看我能吃苦,主动教给我做炸油条、糖糕的手艺,如今让我受用不尽,数十年来食客不断,不少食客都说我这油条才是记忆里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赵长安教授的炸糖糕技艺得到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赵长安慷慨的做法值得我们每个人的尊敬,他为人正直,勤劳热心,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他对后人的教导如微风细雨般慢慢渗透到每个家人的心中。同时,义马的生活经历和记忆,也承载着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p> <p class="ql-block">  赵长安老人是一名老党员,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却心中有一团火,眼中有一束光,爱党爱国的初心一直未改,在赵长安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子女们个个好学上进、敬业爱岗,各自都在不同的行业勤奋工作。他的小儿子赵玉才说:“父亲时常告诫儿孙们要保持质朴本色,处处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不要贪图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定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人民群众服好务,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nbsp;在儿孙们的眼里,两位老人给他们树立了模范夫妻的好榜样。此外,两位老人身上的自立自强、勤俭持家、乐于助人等美德,更值得他们一生学习。(张春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