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02年6月,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古井,发现秦代木简和木牍近38000枚;2005年12月,在里耶古城北护城壕十一号坑中发现51枚。该批秦代简牍字迹清晰,数量庞大,约20多万字,以木牍居多,为历次秦代简牍出土之最,被誉为21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上的“最重大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 从时间跨度看,当是秦始皇、秦二世时期的遗物,其记载内容涵盖当时的户口、土地开垦、物产、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奴隶买卖、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相关政令和文书,成为研究秦史的关键性资料。其中有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九九乘法表,与现今人们使用的乘法口诀有着惊人的一致。该批简牍的发现,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我国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研究成果将大大填补史料的缺失,其价值“堪与殷墟甲骨卜辞和敦煌文献相媲美”。</p> <p class="ql-block"> <b><u> 里耶秦简的发现,改写了中国书法史秦以小篆为官体的传统书学观点。</u></b></p><p class="ql-block"> 2000多年来,秦始皇以小篆统一六国文字的说法已经根深蒂固,已经成为界定这一阶段历史的“基本常识”,即所谓的"书同文"。但里耶秦简的发现,无疑推倒了这一传统论断。</p><p class="ql-block"> 里耶秦简内容涉及秦代典章制度、行政设置、军事动态、民族关系、当地水文等,是标准的秦代官方文档,所书简牍文字绝大多数为古隶书文字,鲜有官方颁布的小篆文字,里耶秦简的出土,以实物证实了隶书是秦代的官方文体。</p><p class="ql-block"> 小篆繁复严谨,难以书写和推广。加之秦王朝的统治仅短短的15年,在远古交通、信息闭塞,民众教育缺失的封建社会,让小篆成为大秦帝国唯一的官体文字只能是一种美好愿望。小篆只能成为朝廷纪功刻石和体现皇权印章的御用文字而已。秦朝在小篆通行的同时,允许其他书体并用。因此,秦代各郡县官方文档广泛使用古隶书作为官体文字是历史的真实景象。</p> <p class="ql-block"> <b><u>里耶秦简的发现,改写了中国书法史凡简牍都属“民间书法”的界定。</u></b></p><p class="ql-block"> 中国书法史已经习惯将简牍、帛书、瓦当、残纸统称为“民间书法”。而里耶秦简等的书手并非民间人士,而是官方选拔的书佐。耶秦简署有书手签名,是官方考核书佐的主要依据。秦代教育水平低下,民间能操刀弄笔者甚少。后世历朝历代能写能刻的民间书手虽然不乏其人,但在秦以前,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民众教育水平十分低下,民间有文化者,能操刀弄笔书手甚少。里耶秦简作为官方文档资料,由民间书手来书写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国书法史应该将秦代简牍书法归属官方书法。</p> <p class="ql-block"><b><u> 里耶秦簡的發現已改寫中國書法史對隸書字體源流學的傳統認定。</u></b></p><p class="ql-block"> 里耶秦简的出土,让秦简牍史料极大丰富。它与《青川木牍》、《云梦秦简》、《放马滩秦简》、《汉帛书》构成了一部完整的隶书发展史料。时间上从处于战国时期的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至汉代,都是隶书发展、成熟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通过研究秦简牍不难法发现,隶书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比较成熟的字体,这点从出土于四川青川县郝家坪的《青川木牍》来看可以应证。秦和其他六国在这一时期都在经历由篆向隶书转换的一个“隶变”时期,官方在隶变时期做一些文字整理和统一均属正常的文化建设工作,对推进文字改革和统一有积极的意义,但不应该依此来断定隶书的产生和始创。真正历史面目应该是:隶书产生于战国时期,是秦和其他六国对“篆引”笔法进行简化,经过漫长的“隶变”以后,删繁就简,去曲为直,使中国的文字由 “古”化“今”,为中国文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