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据著名地方砚学者张翔兄近期研究成果,历史上,包括现重庆市在里的大四川地方砚超过40种,其历史之悠久,种类之丰富应列入在全国各省市地方砚排名的第一梯队。而这其中,苴却砚无疑是当今四川,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地方砚种中生产规模和影响较大,收藏研究成果丰富,且最为出“彩”的砚种。<br><br> 苴却砚,产于四川攀枝花市。砚石出自境内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的悬崖峭壁之中的依沙拉,大保哨等地。此地古称“苴却”,故谓之苴却砚。作为地名的“苴”,方言读作“左”,故当地人坚持称为“苴(音左)却砚”而非“苴(音居)却砚”。</h3> <h3> 苴却砚起于何时,很难详考。<br> 一说起于三国时期。相传当诸葛亮平定南中,五月渡泸水(今金沙江)处,取石制七星砚,为苴却砚之始。但传说成分很重,从砚史和地域文化考虑,三国说不足为信史。<br><br> 二是宋代说。据史树青、黄道霞等专家学者考证,苴却砚很可能是历史上忽然下落不明的泸石砚。认为泸川即泸州,宋时的泸川,所辖地域较广,除辖3个县外,还辖有18个“羁縻州”,其中有姚州。现代苴却砚产地,正是宋时姚州的地域,且泸石砚与泸水有密切联系,诸葛亮渡泸之泸水,就是今雅砻江下游及雅砻江与金沙江汇合以后的一段江流。诸葛亮渡泸的地点,是今拉鲊渡口。此渡口在大龙潭乡附近,相距砚石产地十多华里。<br> 这一观点的依据也不十分令人信服,我和许多砚学者一样持不同意见。<br><br> 苴却地属古滇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为高氏土司世袭封地,被称为苴却十二马地区,自古荒服,无汉文化流传。直到康熙五十三年清王朝才对苴却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夷民1000多年的“高土司时代”才告结束。说宋代即产苴却砚无文化基础。苴却地区究竟是否属于泸州治18个“羁縻州”之内也无定论。况且古代的“羁縻州”大多为少数民族头人高度自治,历史文献中将“羁縻州”风物名胜冠之于隶属管辖之州名称的非常罕见。<br><br> 泸川石砚最早见宋高似水孙著《砚笺》引起《山谷铭》:泸川石砚,黯黑受墨,视万崖中正岩白眉。”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进一步记述:泸川之桂林有石黟黑,”……“视频万州之金崖与中正寨之蛮溪,兄弟行而白眉者也。”这些记载中,一是石色“黯黑”和“黟黑”都是指泸川石为黑色或深黑色,与苴却石的丰富的色彩有根本区别。另一个是“兄弟”,万州金崖石、中正寨蛮溪石和泸川石都位于川、黟、湘交界地区,称泸川石为三兄弟中白眉(最好的)属正常,攀枝花的苴却之地远在千里之遥,古人不大可能将其生拉硬拽到一起作兄弟。<br><br> 三是清代说。乾隆晚年将苴却地区“改土归流”,属云南楚雄管辖。据《楚雄方志通讯》载,苴却砚在清咸丰年间就有一定名气。宣统二年(1910年)苴却巡检宋光枢取砚三方作为贡品送至云南省府,后被朝廷选中远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展并获金奖,从此声名远播。民国二年(1913)云南省府曾有意在昆明设厂开发苴却砚,命制砚师寸秉信去昆明传授技艺,后因寸氏疾病缠身未能成行。但寸秉信是我们已知的苴却砚制砚大师,工诗文,喜书画,其制砚构图、形制、纹饰题材及俏色巧雕都奠定了苴却砚风格特色基础。其后还有其儿子寸怀龙,以及钱保周、李瑞廷、钱秉初、张文怀等匠人传承,据1934年云南永仁县商会呈报资料,当时有砚作坊铺面15家之多。后由于连年战乱,自来水笔运用的普及、制砚业大环境不好,加之地处偏僻,苴却砚逐渐萧条。解放前后只有小规模零星生产,似乎走到尽头。</h3> <h3> 我个人认为苴却砚形成规模化生产应在清中期以后,晚清民国时期兴盛并产生一定影响。因为这有明确史料记载和实物流传作佐证。苴却之地“改土归流”后才开始有大规模的汉人移民迁入,随之的儒学教育兴起,汉化程度深化才有了砚文化生长发育基础。现在能见到的苴却老砚,以晩清民国时期居多。苴却砚收藏大家毛中祥老先生收藏有300多方老砚。我收藏有十数方。攀枝花苴却砚博物馆亦藏有部分古砚。苴却老砚中带铭文的极少见,给断代带来一定困难。我收藏有一方近现代著名篆刻家、美术教育家童雪鸿(字卐庵)先生抗战时期铭文砚,在苴却砚中算是凤角鳞毛、难能可贵。从现存苴却砚老砚的风格特点判断,都应为清中期以后到民国时期出品。<br><br>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攀技花市相关部门重视下,这种消失的地方名砚又被重新唤醒并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当地的罗敬如罗氏弟致力于苴却砚的恢复生产,政府又从黄山、婺源等地引进俞飞鹏等一批歙砚工匠人才参与其中,使苴却砚的振兴取得前所未有成绩,在全国地方砚中声名鹊起。2000年初我正是读了俞飞鹏老师的《苴却砚的鉴别和欣赏》一书,才对这种地方砚就有了最初的认识。<br><br>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十几年,是苴却砚发展的最繁荣时期。2011年,苴却砚在攀枝花境内约有厂(商)家60余家,在大龙潭乡就有30余家,平地乡有17家,从业人员近万人。1993年,苴却砚在“北京第五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09年苴却砚雕刻技艺被四川、云南两省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4月,在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攀枝花送展的山水砚,宝盒砚、仿古砚系列获得金奖。2011年07月05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苴却砚”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2年11月,苴却砚制砚人曹加勇在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中,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br> 如今苴却砚,在勃兴后又归于常态。曹加勇大师等一批砚人守正创新,将苴却石色彩之绚烂发挥到极致,正全力打造“中国彩砚“之品牌,在地方砚种中独领风骚。<br><br> 2019年底,受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砚文化委员会吴笠谷主任和仁和政府邀请,我有幸赴攀枝花参加当地的砚文化节并举办“汪海藏砚展——西南地区砚拾零”,亲自感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推动。攀枝花市内现建有苴却砚博物馆,砚文化街区,有浓浓的砚文化氛围。砚文化产业规模及在地方的影响力,为各地少见。可以说当今苴却砚的开发研究、传承发展在地方砚中做的很好。苴却砚现已成为攀枝花市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h3> <h3> 苴却砚的上等砚材苴却石,又称苴却玉,产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形成于晚二叠世,是攀西裂谷岩浆活动与围岩发生热接触变质作用的产物,经过上亿年后形成具有明显条状带、条纹状构造的含钙泥质板岩,硬度为摩氏3.5度。其石质细密腻滑、莹洁滋润,“抚之如婴儿肌肤”,耐磨而益毫,有很好的储水功能,是难得的制砚良材。<br> 苴却石料由紫黑石、紫砂红石、苴却绿石三大基色构成。石品绚丽丰富,有石眼、绿膘、黄膘、青花、天青、鱼脑冻、金银线、鱼子、罗纹、蕉叶白等等。可以说集各种优质砚材石品之大成。尤以黄绿膘石的色泽丰繁,石眼千姿百态,鲜活有神而著称。民国以前的老苴却砚石材没现在这么艳丽夺眼,但其石色石品之丰富多彩也为其它砚种之少见。</h3> <h3> 苴却古砚纹饰题材丰富,纹饰有竹子、葡萄、花草、松鼠、牛羊、仙鹤、花鸟鱼虫等等,多贴近生活自然,带有川滇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有鲜明地域特色。常见有双龙戏珠、龙凤呈祥、松鼠葡萄、犀牛望月、吉庆有余等吉祥图案。砚雕构思设计突出石眼,巧用石品和石色,特别是俏色处理的好,将黄、绿膘色泽变化应用到极致。<br> 古砚制作主要为浅浮雕和镂空雕、深透雕手法。用线流畅如行云流水,下刀干净利落。当代雕刻手法更为丰富,引进了薄意雕、立体圆雕等。造型主要有仿古砚、随形、规矩形,有带盖不带盖两种。古砚多不带盖,在砚额或砚堂周边雕刻纹饰,形成其独具地域特色的艺术魅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