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之行(5)——苏州文庙碑刻博物馆

石宁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17号,上午游完沧浪亭和可园,我便来到离这不远的苏州文庙。</p> <p class="ql-block">“道冠古今”牌楼,“德参天地”牌楼</p> <p class="ql-block">先在文庙外面的广场转了一圈,拍了几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文庙的大门前</p> <p class="ql-block">苏州碑刻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府学文庙内,是一座收藏、研究、陈列和复制古代碑刻的专题类博物馆。博物馆馆舍苏州文庙府学始建于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1986年10月,苏州碑刻博物馆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苏州碑刻博物馆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757平方米。苏州碑刻博物馆基本陈列包括“四大宋碑陈列”、“大成殿孔子文化陈列”、“清代苏州工商经济碑刻陈列”、“古代书法碑刻陈列”、“明伦堂范仲淹与府学陈列”、“儒学碑刻陈列”、“古代农业经济碑刻陈列”、“现代书法碑刻陈列”、“德善书院陈列”、“清风堂廉石文化陈列”等。截至2017年12月,该博物馆馆藏文物总计7437件,珍贵文物1192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件、国际二级文物261件、国家三级文物927件。2018年10月,苏州碑刻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苏州碑刻博物馆前身是苏州府学文庙。1956年,苏州文庙列入省级文保单位;1981年,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修建苏州碑刻博物馆。1997年,苏州文庙被命名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6年12月,苏州碑刻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04年,苏州碑刻博物馆正式对外免票开放。2001年,“苏州文庙及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苏州碑刻博物馆正式对外免票开放。2018年10月,苏州碑刻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p><p class="ql-block">“棂星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后汉书》记载,汉高祖祭天祈年,命祀天田星。天田星是二十八宿之一“龙宿”的左角,因为角是天门,门形为窗棂,故而称门为棂星门。皇帝祭天时,要先祭棂星。袁枚在《随园随笔》中说:“后人以汉灵星祈年与孔庙无涉,又见门形为窗灵,遂改为棂。”在宋代,棂星门又称“乌头门”,文庙修棂星门,象征祭孔如同尊天。文庙中的棂星门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五年以后出现的,象征祭孔如同尊天。后来人们又将棂星解释为天镇星、文曲星、魁星。古人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以棂星命名孔庙大门,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p> <p class="ql-block">文庙国宝馆</p> <p class="ql-block">四大宋碑特指至今保存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内的“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和“平江图”碑,简称为“天,地,人,城”四大宋碑。均为南宋刻石,1961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大宋碑中的“天文图”,“帝王绍运图”,“地理图”,其作者是南宋黄裳。“平江图”,是在南宋苏州知府李寿明主持下完成的。前三石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由黄裳描绘,淳熙七年(1247年)苏州著名刻工王致远刊石。此三图是黄裳为嘉王(后来的宁宗)邸翊善(侍从讲授)所进,后来王致远从四川得来,带回苏州刊刻。</p> <p class="ql-block">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p> <p class="ql-block">天文图</p><p class="ql-block">该藏品为国家一级文物,雕刻于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纵2.16米,横1.09米。碑分为图和图说两部分。根据元史记载,南宋政府景祐、宝祐、元丰、崇宁年间曾组织过四次天文观测活动。《天文图》是根据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的测量结果所绘制的。该碑以北极为中心,星图画了三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全天的星投影在平面上。小圆代表北极,中圆代表赤道,大圆代表南天能看到的界限。另一个圆代表黄道,其直径和赤道相交,两圆交成24°角。黄赤交点之右上方是春分点,左下方是秋分点。天文图中央还有二条不规则的线代表银河。从小圆到大圆之间还画有二十八条经线 ,并以此把星图分成二十八个不等部分,每部含有一宿,共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各七宿),二十八宿内刻有1440颗星。地理图该藏品为国家一级文物,雕刻于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纵1.9米,横1.05米。碑额题“墬理图”三字,“墬”为“地”异体字。碑分为地理图和图说两部分。</p> <p class="ql-block">地理图</p><p class="ql-block">绘制了中国海岸的轮廓、主要山川、河流、湖泊的布局以及长城和各级行政机构——路、府、州的位置。其中路级建制22个,府级建制34个,军级建制44个,监级建制1个。图中所绘江河、海岸的轮廓大致正确。</p><p class="ql-block">《地理图》标注的山脉共有120多座,江河60多条,行政名410个。图说部分共36行,每行22字,书体为正书小楷,作者黄裳。图说以南宋现有版图为例,分析了我国历代政治地理的变迁情况,表达了对金兵侵吞国土的愤慨。另外,在图说后有王致远所书镌刻题记,共47字,简要说明了《天文图》、《地理图》和《帝王绍运图》的刻石经过和缘由。</p> <p class="ql-block">帝王绍运图</p><p class="ql-block">该藏品为国家一级文物,雕刻于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纵1.88米,横1米。碑额题有隶书“帝王绍运图”五字,“绍”为“继承”之意。碑图从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开始直至南宋理宗,记录一百九十五君,历经三千五百年,是一幅以帝王更替为脉络的历史年表。图说共36行,每行16字,字体为正楷。图说以“自古至今,治不能十一,而乱常八九,为君者亦可以知所戒矣”为论点,规劝大宋皇帝应吸取“治和乱”、“离与合”的经验教训,进而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p> <p class="ql-block">平江图</p><p class="ql-block">该藏品为国家一级文物,雕刻于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纵2.84米,横1.45米,记录了南宋时期苏州城的景象。《平江图》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刻城市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苏州碑刻博物馆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757平方米。博物馆设有“四大宋碑陈列”、“大成殿孔子文化陈列”、“清代苏州工商经济碑刻陈列”、“古代书法碑刻陈列”、“明伦堂范仲淹与府学陈列”、“儒学碑刻陈列”、“古代农业经济碑刻陈列”、“现代书法碑刻陈列”、“德善书院陈列”、“清风堂廉石文化陈列”等展厅。</p> <p class="ql-block">孔子像</p><p class="ql-block">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形象在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p class="ql-block">孔子文化陈列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正殿。苏州文庙大成殿,重檐庑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面积共计六百平方米,殿内五十根擎天大柱系楠木。该殿重建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于2000年大修,2002年5月“孔子文化陈设”落成。孔子文化陈设有孔子圣像、“四配”圣像,还有祭孔用的编钟、编磬等“八音”(金、石、丝、竹、土、木、革、匏)乐器、祭器近百件。该陈设还有明清时期《祭孔乐舞图谱》、清代乾隆《苏州府学图》。孔子圣像正中上方悬清代康熙皇帝御书的“万世师表”匾,右上方悬光绪皇帝御书的“斯文在兹”匾,左上方悬嘉庆皇帝御书的“圣集大成”匾。圣像前楠木大柱上分挂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御书的楹联各一对。殿内三面墙壁嵌有清代所刻《石经》、《七十二弟子像》和《孔子圣迹图》、《孟子圣迹图》等著名石刻。</p> <p class="ql-block">古代书法碑刻陈列古代书法碑廊共藏碑刻150余方,均为清代石刻,大部分为“过云楼藏帖”,是清代过云楼主人收藏的24位书法家作品碑刻。</p> <p class="ql-block">新建太阳宫记</p> <p class="ql-block">现代书法碑刻陈列1986年苏州建城2500周年庆典时苏州博物馆征集了当代书画家作品,共计200余幅。1990年苏州碑刻博物馆挑选了23幅书法作品,刻制成碑,形成“现代书法碑廊”。1994年起,该陈列展因周围开设古玩店面曾一度封闭。2012年3月起该陈列展区重新清理开放。</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p><p class="ql-block">明伦堂,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建筑形式,通常建于文庙、书院、太学、学宫的正殿,主要用于读书、讲学、弘道、研究和传播文化与学术研究。它的名字来源于《孟子·滕文公上》中的“明人伦”之意。"明伦"一词意味着阐明并教导人们理解和遵守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明伦堂不仅是一个教育机构,也是一个政治和文化交流的平台,许多社会精英在这里进行讲学论道,传递知识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福寿</p> <p class="ql-block">竹</p> <p class="ql-block">鹤</p> <p class="ql-block">古城着意增春色,</p><p class="ql-block">一泓碧水映西施</p> <p class="ql-block">九曲姑苏地,一楼烟雨天,枫桥迎海内,遐迩望寒山</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像</p><p class="ql-block">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汉族江右民系,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后在福州参与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又自赴南剑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卫王赵昺继位后,拜少保,封信国公。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文天祥多有忠愤慷慨之文,其诗风至德祐年间后一变,气势豪放,允称诗史。他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文天祥的著作经后人整理,被辑为《文山先生全集》。</p> <p class="ql-block">七星池,有几只大鹅在池中悠哉悠哉的游动</p> <p class="ql-block">清风堂</p><p class="ql-block">清风堂是位于苏州碑刻博物馆的一个陈列室,成立于2017年1月22日,旨在通过碑刻、实物、图文、影像等方式展示陆绩与廉石的历史和文化。这个展厅也是中国廉政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展示馆,被誉为苏州廉洁文化的“新坐标”。</p> <p class="ql-block">廉石文化专题陈列</p><p class="ql-block">陆绩怀橘奉母的故事,是中国孝道文化的经典,后世人们在赞叹之余,将陆绩奉为楷模。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庐江太守陆康和六岁的儿子,参加完袁术举办的宴会后,向袁术告别。此时,孩子的袖中滚出了三枚橘子。面对尴尬的父亲和紧张的儿子,袁术笑着问:“你来做客,怎么还藏了主人的橘子呢?”孩子的回答很诚恳:“橘子很甜,我想带回去给母亲吃。”这个六岁的孩子,让雄踞一方的袁术称赞不已。怀橘奉母作为一个著名的孝顺父母的故事,后来被收入了《二十四孝》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陆绩陆绩长大后,学识渊博,通天文,精历算,胸怀大志,才华横溢。史载,孙策在吴,张昭等大臣为其上宾,议论“四海未泰”,主张“用武治而平之”。陆绩年少,坐在末座,大声疾呼,说:“昔管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车。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吾虽童蒙,窃听未安也”。张昭等人听了,无不惊异于其论。陆绩后为孙权所重用,初任奏曹掾。在官场上,他敢于直谏,正气凛然,朝野皆因为他敢于直言,见了他就害怕。后来,陆绩官至郁林太守,加偏将军,担负起一地的行政和军事等职责。</p> <p class="ql-block">孝廉贤守</p><p class="ql-block">陆绩最为人称颂的是它的“廉石”故事。陆绩在任郁林太守期间,正直无私,为政清廉。几年后,他任期已满,将举家乘船从海上归乡。当时,他的全部家当还装不满一船。船上的艄公说:“船若装的太轻,吃水太浅,遇到狂风大浪,就容易翻船,得想办法增加一些重量,压压船舱。”于是,陆绩买了一担笋干,两大甏咸菜压船舱,但船还是太轻,吃水很浅。陆绩环顾左右,恰巧见岸上有一块巨石,便请人把它搬上了船,以增加船的载重量,减轻途中因风浪造成的颠簸。这块巨石在吴地留存至今,它不仅是陆绩为官清廉的写照,更成为历代官员弘扬清正廉明之风的一个活教材。</p> <p class="ql-block">廉石</p> <p class="ql-block">廉石铭</p> <p class="ql-block">思无邪公主明</p><p class="ql-block">“思无邪 公生明”碑文由北宋名臣司马光(谥文正)手书,其隶书为唐隶八分书,端劲凝重。南宋淳祐元年(1241)摹刻。“思无邪”,出自《论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公生明”,语出《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此碑原置于苏州三元坊书院巷江苏巡抚衙门内,以激励、警示官员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后迁入苏州文庙。</p> <p class="ql-block">苏风泛美,吴史多签</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p> <p class="ql-block">中午12点结束了对苏州文庙的游览,收获满满的正能量。不论是孔子的儒家思想,文天祥的浩然正气,还是陆绩的清正廉洁,都是值得后人继承和传颂的。</p><p class="ql-block"> 照片摄于2024年1月17号</p><p class="ql-block"> 文字完成于2024年1月26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