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青春一我也谈读书

许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想我的青少年时代还是挺有趣儿的,说充满快乐无忧无虑一点儿都不为过。但从读书的角度来说却让我十分的惭愧。因为在那个年代能够读到的书太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除了上课的时间外,其它的业余时间基本上是玩儿,但我这可不是稀里糊涂的像男孩子那种玩弹球,玩铁环,摔画片儿。我玩儿的现在想想还有点儿高雅呢。 小学五年级,我被学校的音乐老师敬老师选中参加了开封市小银燕艺术团。每个周日的上午都到工人文化宫去参加合唱训练。回来后晚上基本上都在那儿记词儿哼唱。我清楚的记得那个时候唱的一首歌是《放牛的孩子王二小》而且是分男女两个声部。“牛儿还在山坡上吃草,放牛的孩子不知哪儿去了,不知是贪玩耍丢了牛,放牛的孩子王二小……。”那优美的旋律那稚嫩的童声至今还印在我的脑海里。时不时会冒出来哼两句儿。说实在的,那时候偶尔的就是看几本小人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中二年纪学校宣传队招人。宣传队长小宁老师把叫到办公室让我唱一段儿样板儿戏,我唱了《红灯记》里小铁梅唱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当时宁老师问我还会唱啥?我说还会唱李奶奶唱的《闹工潮》。唱完以后宁老师问我,你家里有人搞文艺吗?唱的这个调儿这么准,这京剧的板眼也唱的有模有样的,跟谁学的?我说在我家的小广播里学的。宁老师笑了,说:好!批准你参加咱们学校的宣传队儿。到时候除了跳舞还要独唱样板戏。从那时起,每天下午放学就到宣传队儿去参加活动。记得宁老师拉京胡拉的可好,天天下午的第三节没课就给我伴奏着让我练唱,我们还学习舞剧《白毛女》的北风吹。还有一个舞蹈《丰收歌》那时候学校宣传队的同学有李素琴、张丽丽、万群英、于永玲、王丽英 赵艳春、赵丽萍、荀新香……。记得宣传队儿还有高年级和几个同年级男同学他们天天早上都在我们年级的2楼西北角练习二胡小提琴。有一个叫郑胜利的吹笛子吹的特别好。课余时间在这里唱歌跳舞特别开心,快乐的日子过得很快,那时候我们宣传队儿到二十军慰问演出,到西郊水稻乡慰问农民,一个乡几百人在台下看我们的节目。演出结束后台下都是雷呜般的掌声。在学校的后院儿大礼堂里搞新年晚会。全校六个连挤在那个礼堂里。往下一看乌压压的都是人头。那时候在舞台上我独唱《红灯记》里李奶奶的《闹工潮》。回想一下,那时候怎么没有一点儿的胆怯害羞啊?好像还挺享受那个过程的。想到这儿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下次再去k歌一定要把这段样板戏给同学们再唱唱,看看还能不能找到那时唱歌的感觉啦。在这个阶段也很少看书。感觉除了上课学那一点儿东西以外。课余时间都在唱啊,跳啊,玩儿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尽管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微信。可也并没有感到生活的孤独和枯燥,同学们家家户户都离得近,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要不就是一个院儿的,要不就是一条街的。要不就是一个班的,要不就是一个位儿的,快乐简单的生活和青春的脚步就像一匹奔跑的小马驹谁也拦不住。一眨眼就来到了高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中我又被体育老师白老师选中参加了学校的排球队。每天早上6:00就起床。从家里跑到学校不到一分钟就在一进校门的排球场练排球,练接球,练扣球,练发球。天天都是乐不思疲,7:40带着一身的汗就坐在了教室座位上。有时候头发还躺着水珠洒在了桌子上。到了课间操的时间,由于没有来得及吃早饭,就饿的前心贴后心。因为我家就在学校对面,常带着几个要好的同学到家里吃馒头。我家的馍篮常常让我们吃的没有剩几个😂😂😂。青春的热情和激情就在这美妙的音乐旋律中,在曼妙的舞蹈中,在剧烈的运动中,释放的淋漓尽致。我在排球队算是主力后来高一下期市排球队让我去参加集训,我的父亲不让我去。他说我再打球就成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小动物了,让我安心学习考大学。可是时代没有给我机会呀。不过我也没有像现在的孩子那么有逆反心理,而是乖乖的听父亲的话安心学习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想,这么贪玩儿会不会影响学习呀?可以肯定的说一点儿也不。音乐、舞蹈和运动都属于美育的范畴,它是能够陶冶情操激发创造力的。想想这么多年,我一直都保持着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与小时候的美育是有关系的。因为年龄的原因,我是高一才入的团。入团后我就是我们班的团支部组织委员。从初三到高中都是课代表。上课总是带头发言,到了高一时特别喜欢化学。原因是因为我们的丁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他为人善良,对学生尊重,因为我们喜欢老师,所以记得当过一段儿化学课代表。高二分班后就一直是语文课代表。特别喜欢张中杰老师教我们语文。我的作文经常是老师讲评作文时的范文。我政治成绩也是班上的第一名。我认为是因为一是张九思老师教的好,二是他经常表扬我。那时候背个东西可快了。张老师出了30道问答题,我都答满分儿。说实在的,那时候心心念念的还是想考大学,有一段时间好像有这种可能。到了高三一反修教回潮,这个希望也被政治的需要和大的形势给破灭了。和爱读书的同学相比,我的初中和高中确实读的书不多。记得家里有几本儿书《毛选四卷》巜中国民间故事》《家春秋三部区》《警世恒言》《青春之歌》《欧阳海之歌》《牛氓》……等好像还有几本儿也记不清了。毛主席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我是背的滚瓜烂熟。某种程度上讲,这老三篇也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种子。有一本儿父亲的《资质通鉴》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当时一看作者是司马光。我就问父亲这个作者司马光是小时候砸缸那个司马光吗?《警世恒言》那本书我记得是竖版的。好像都是一些小故事。记得好多都是善恶因果的。可能是因为那个时候年龄小,这个书也根本没有看进去。只是翻一翻。就放在那儿了。退休后我专门买了一套《资质通鉴》,偶尔也会翻翻看一看后来有了听书这一套书也放在书柜里睡大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高考的梦破灭,下乡的大潮扑面而来。本来我的哥哥姐姐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到外地上学后来就在外地工作了,我下面有一个比我小六岁的弟弟。我是可以不下乡的。但是我非要求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到广阔天地里锻炼。认为留在城里没有意思没有出息没有前途。再后来天天紧张的劳动。靠着初高中的一点儿文学积淀,也时不时写个打油诗在青年农场搞晚会的时候展示一下。由于我干活不惜力,还被选为妇女队长。跟着公社的老干部下到落后队蹲点儿。一年多后又到部队,紧张的军营生活好像让我离读书(指的是文学类)越来越远了。好在到部队是学医,这几年的时间也没有荒废看了大量的医学书籍,岗位练兵也是了第一名。所里还给我报了个三等功,并派我到军区医院进修。因为部队是工程兵,当时我刚从军区医院进修回部队,就赶上大裁军,部队全部撤编。还好回地方后抓住了一个上大学的最后机会,四年苦读一年河医实习不知不觉青春就从指缝里溜走了。这几年天天都学习专业书籍,读书提高了我的专业能力。让我有能力在社会上立足并且独挡一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80年代初在中国也有点儿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感觉,大量的新文学,伤痕文学面市。年轻人从十年的动乱中清醒了过来,也都开始了学会思考,开始爱上了读书。特别是一些外国名著给我们打开了认识外面世界的一扇窗户。这个阶段我也看了一些国外小说,比较喜欢的有《约翰克里斯多夫》《简爱》《红与黑》《呼啸山庄》《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苔丝》《静静的顿河》《飘》《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和国内的四大名著和当时最流行的伤痕文学及国内的作家大量文学作品……等。我觉得对我年青时影响最大的是《飘》《简爱》和《复活》和当代作家的很多名著也深深的影响着我。(后来飘和简爱的电影我都是看了好几遍)因为我觉得它启蒙了作为一个女孩儿的自尊,自爱,独立。记得父亲当时订了一本《新华文摘》我最喜欢那里面每期推荐的一部精品中篇小说。《收获》,《十月》《小说月报》《青年文摘》《萌芽》《读者》这些都是我业余生活的最爱。作为一名医生要继续学习阅读大量的医学知识在工作中让实践和理论结合的更好。因为我搞病理诊断需要和各个科打交道。所以在不断的学习内科,外科,骨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医学知识和病因病理。特别是在手术前要确定良恶性,你的病理诊断就决定着他要截腿,切胃,生死,责任太重大了。天天工作都是把精神这根弦儿绷的紧紧的,一点儿都不敢大意。遇到一些疑难病例,还跑到河大病理教研室找上学时的老师请教。晚上也要看医学书,查一些最新的病理诊断资料和新技术。由于我的工作比较负责任。十多年从没出过差错,担任了科里的主任。常常帮病人联系住院或到河医北医继续检查。特别是对一些农村来的病人,中午不休息加班出诊断报告,就是为了给病人省下住一晚上的钱,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头衔儿也常常抛给我。当然这段时间也让我特别感到专业知识的力量。以及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的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感觉自己是从四十岁以后后才慢慢看懂一些书的(主要是文学类)这个年龄我们对人生有了一些体验,一些感悟,身上去掉了稚气少了浮躁。当然这些人生的阅历和复杂的现实显然还是格格不入的,我的内心还不够充实,还不够大度。还不够坚强。困惑愤满还时常会影响自己的心情。在书本里面我们学会了心灵的慈悲博爱。了解了人性的奸诈险恶。洞察了灵魂的高尚与污浊。启蒙了独立的意识,自爱自信和追求自由的精神。通过读书了解了书中主人公的一生。顺境、逆境、灾难、抗争,悲惨、失意,绝望、毁灭、重生。各种感情的体验真的让自己在精神上得到了滋养,得到了教诲。得到了警示。觉醒,觉悟、豁达,感觉读书开阔我的眼界。让我们提前了解一些你还没有经历过的事情给你体验、给你教训、给你经验、给你指导。就像医学上的提前打免疫针身体内的免疫力增强身体变棒了一样。而看书是让人精神上强壮。读了那些哲人和大家们的小说,他们的思想之丰富,体验之深刻,对人性深切的认识和富有哲理的解析,让自己的心田有种久逢甘霖被雨露滋润春雨灌溉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喜欢读书,因为读书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和读的书多少也不是完全的成正比。学而不思则罔,看书要多思考,多读经典。汲取精华启迪心灵。让自己的精神得以滋养和成长。庆幸我们现在还不算太老。我们还有时间去阅读,去听书。我们终其一生寻找的,应该是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想成为的人。所以,读书可以让我们少走点弯路,读书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充实。读书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平静。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能力教会我们更多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读书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读书可以打开慈爱和善意的心窗。某种程度上说读书就是我们人生海海里的航标灯。就是我们精神上的引领者。就是我们人生可以永远相伴的良知益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喜欢读书,但读的书太少。可人生的经历却精彩跌宕。在一次次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经历了一次次的转折,从少小离家下乡,入伍,上学提干,到快40岁的时候从家乡到了深圳工作。又从医院到了学校转行。为了适应新环境我参加了西南师大心理咨询的研究生班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感觉一生都在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不断的学习与自己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通过读书学习强大了自己的内心。增强了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了自己的认知和格局。在工作当中感觉到了知识的力量,在全身心的付出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很多的快乐。我觉得军人、医生和教师这三个职业都是最崇高最善良的职业。军人的奉献牺牲。医生的医者仁心。教师的教书育人。这都要求我们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仁慈仁爱仁义的心。常常庆幸上帝选择了我,给了我这样的机会。让我回首往事觉得人生充实无怨无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退休后才有时间静下来。涉猎人文、心理、人物传记等更多方向的书籍,兴起时写写小心得,小作文,写几句小诗歌。有了充裕的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儿。和互相欣赏的朋友在一起聊天儿K歌也是不亦乐乎的。实际上从书本上和生活中都让我学到很多的东西。我感觉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一边经历,一边学习,一边领悟,一边感受,一边懂得,一边成长。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一个写故事的人。写经历写梦想写友情写亲情写失败写成功写现在写未来。写人生中所遇到的人和事。写生活中的阳光和美好。不管将来自己能不能写好,但是怀揣着一个梦想或许多写几篇小作文儿就能串成一个个故事呢?或许哪一天我突然文思泉涌了呢。哈哈值得期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