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10日,上午10:00左右从兰州飞往天津,14:25分抵达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坐地铁、打车到预定的公寓式酒店。下出租车后,天津的风颇为凌厉,天阴,风冷,短短几分钟好像就能把人冻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吃完午饭再打车赶往天津博物馆,已经是下午15:00左右。二、三十多年前来过天津几次,但那时没看博物馆的意识,这几年参观过近百家博物馆,到天津博物馆还是第一次。对这个资深直辖市的博物馆相当期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津市博物馆位于河西区的市民广场,周围是体育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自然博物馆、海底世界,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博物馆前的人工湖全是坚实的冰,湖边是厚厚的积雪。</p> <div>因为是星期二,也因为很多学校还没放寒假,天津博物馆参观者不多。<br></div><div><br></div><div>一般省级博物馆是介绍这个省份从古到今的历史,梁启超有个观点,历史其实就是地方史。天津作为一个直辖市,其管辖的地域范围比一般的省要小,因此它的文物相比起来并不像湖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丰富。<br><br>天津博物馆之“天津人文的由来”,以文字图片为主,给观众从一万年前开始,从最初的天津人开始,娓娓道来。<br></div> 距今的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六大文化区系:以燕山南北和后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br><br>天津的位置处于北方、东方、中原文化区系之间。天津的史前文化和历史时期的众多事件都会受周围区域的影响。<br> 距今大约8000年前,来自北方的一个部族出现在蓟县山前平原的青池一带,其物质文化以筒形罐为代表;此后,来自太行山以东的另一个部族也进入蓟县山前平原,在下埝头、弥勒院一带居住下来,物质文化以釜、支脚为代表。天津成为两种文化的交汇之地。<br><div><br></div><div>而这个8000年前来自北方的部族,很可能就是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的兴隆哇人。<br></div><div><br></div><div>夏、商时期,天津地区的人类文明主要是土著文化。从西周开始,外来的燕国文化逐渐融合土著文明和自北方传入的其他文化。与此同时,天津平原地区逐渐成陆,这一地区的人文历史从一开始就与自然环境的变迁相互影响。<br></div> <div>距今约4100年前,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期,出现了第一个朝代——夏,夏人活动的区域主要其中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公元前16世纪,商王朝建立。商朝的疆域包括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国土的基本部分应包括河南中东部、山东、河北南部。<br></div><div><br></div><div>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封召公爽(shi)于燕建立燕国,燕国版图以今北京地区为中心,定都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占有今天津、河北北部、山西东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br><br>此后,燕国曾建有多个都城。</div> <div>燕国建立后,封于燕国的周人携商代遗民进入天津地区,带来了新的文化。燕国移民在今蓟县一带居住下来。蓟县刘家坟、青池出土的陶鬲(lì)具有鲜明周人文化特点。<br><br>由于周人的青铜文化更加先进,蓟县当地的土著人便进行模仿,并制造出自己的青铜器。不仅代表两种文化的器物共同出土,而且由于两种文化的融合还产生了新的器物。蓟县刘家坟遗址中出土的这种陶鬲就是周文化与土著文明结合的产物。<br></div> <div>天津平原地区较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始于战国时期,虽然较晚,但正赶上中国铁器开始广泛使用的时代。幽燕大地是中国最早出现铁器的地区之一。随着铁器的出现和农业的发展,燕国的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成为战国七雄之一。<br><br>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势力进入今天津南部地区。燕齐两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曾多次发生战争今天津南部成为两国争夺的对象。这是津南巨葛庄出土的带有箭镞的人骨。<br></div> <div>除齐国外,静海还出土了另具特色的红陶瓮,有学者认为或为赵国所有。果真如此,<font color="#167efb"><b>天津南部则成为燕、齐、赵三国相争之地。</b></font>除了居于主流的燕国文化外,一些边缘文化的代表——戎狄部落也出现在天津地区。</div><div><br></div><div>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津地区正式进入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帝国版图。作为多民族国家历史的一部分,天津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经历了汉唐盛世和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战乱。这一时期,天津地区经历了<font color="#167efb"><b>海河水系的形成、京师门户和漕运枢纽的确立</b></font>,这些都为天津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动力。<br></div> 从石器时代到夏商周,天津博物馆的文物和文化类型都远比众多省级博物馆简略。<div><br></div><div>自秦汉至明清的历史陈列,天津博物馆也显得有些贫乏。</div> 静海东滩头东汉墓出土的陶俑、釉陶灯和餐具与湖南、湖北、甚至荆州博物馆相比,显得相当粗陋,或许这是因为没有挖掘到高规格的贵族大墓所致。<div><br></div><div>其他省级博物馆史前玉器、陶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的漆器都比较精美。</div> 到了三国时期,也仅用一个简单的“魏武挥鞭”雕塑衔接曹操北伐乌桓经过天津的历史事件。<div><br></div><div>曹操在北伐乌桓的途中路过无终(今蓟县)时,当地人田畴提出经偏僻小道攻其不备的建议,并任向导。曹操获胜后封田畴为亭侯,田畴虽坚辞不受,但将其家属、亲友300余人迁往邺城(今河北临漳)。<br></div><div><br></div><div>此塑像即田畴给曹操指路。曹操在天津的另一功绩是河渠工程,沟通了海河与各支流的联系,使海河水系第一次形成。</div> <div>此后的曹魏、两晋时期,天津博物馆的文图展板与文物几乎都跳跃了过去。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北方。534年,北魏又分裂成东、西魏。此后,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北周又灭北齐,这一过程史称北朝。<br></div><div><br></div><div>北朝时期,天津地区先后受北魏、东魏、北齐和北周的管辖。大港区窦庄子出土的鲜卑族拓跋氏北魏延兴五年(475年)的铜佛造像,也是国内已知有纪年的较大的一件北魏造像。这是武清齐庄出土的刻有北齐天宝八年(557年)字样的砖。</div> 581年,北周为隋代替。隋朝时期,海河以南属河间郡鲁城县、平舒县管辖;海河以北,属涿郡雍奴县和渔阳郡无终县管辖。其中,渔阳郡治即无终(今蓟县)。<br><br>608年,隋炀帝征调百余万人开挖南起河南武陟北达涿郡(今北京)的大运河北段永济渠。虽然永济渠不经天津市区但却使海河水系再次形成,并保持稳定。 38年辉煌又短命的大一统隋朝,天津博物馆给我们呈现的文物例证是大港窦庄子隋墓出土的青釉瓷碗,以及永济渠沿岸附近今静海县张村出土的隋代青釉瓷钵。<div><br></div><div>唐代的蓟县是蓟州治所在地,称渔阳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除城内驻扎静塞军外,蓟州北部还驻有雄武军。这是蓟县城关白马泉出土的唐代塔形罐。</div> <div>这是军粮城出土的唐代文物,应该是镇墓所用。<br></div> 从907年唐朝灭亡到960年北宋建立,史称”五代十国“时期。其中,中原地区先后经历的后梁(907—923年),后唐(923—936年),后晋(936—947年),后汉(947—950年),后周(951—960年)五代与天津历史有关。<br><br>916年辽太祖耶律亿(夷离堇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契丹国,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灭后晋,始定国号为辽。960年,北宋建立。今海河在宋、辽时期为界河,以北属辽析津府(初称紫都府)的武清县、香河县和动州治所在地渔阳县管辖,以南属北宋河北东路分设的高阳关路路治沟间府工乾宁军和沧州的清池县。 位于今静海、西青和津南的宋代边寨有钓台、独流、当城、小南河、沙窝、泥沽等。与此同时,宋朝还修建了一条“水长城”,以限制契丹骑兵的肆虐,这就是著名的<font color="#167efb"><b>塘泺工程</b></font>。<br><br>为了管理汉民契丹统治者采取了“胡、汉分治”、“以汉治汉”的策略。早期南京(今北京)的最高行政长官多由汉人担任。<br><br>936年,蓟州并入辽后,契丹人纷纷迁入,特别是辽圣宗在位期间(983—1031年)实行改革,奖励开垦荒地,生产日益发展,人口逐渐增加。这是蓟县官庄乡营房村契丹人墓出土的典型契丹文物。 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又灭北宋,天津地区全部纳入金朝版图。海河以北属中都路大兴府的宝坻、武清县和蓟州的渔阳县;以南属河北东路的靖海(今静海)、会川和清池县。<br><br>1234年,蒙古军灭亡金朝。1260年,元朝建立。与金代相比,元代天津的行政建制变化不大,海河以北仍分属武清、宝坻和渔阳;以南分属靖海、会川和清池县。<br><br>这是从网上下载的典型金代瓷器。 为了储运漕粮,1279年元政府在天津设立广通仓,它是天津历史上的第一座国家粮库;又在北运河畔的武清河西务建立十四个粮仓,使其成为大都外围最大的仓储基地。<br><br>元朝政府在天津地区大兴屯田,发展农业。1316年,元朝将直沽寨改为海津镇。<br><br>这是网上下载的清代江萱绘《潞河督运图》局部。 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其孙朱允炆(wén)继位。为了夺取朱允炆的帝位,1399年,朱元璋四子朱棣(1360~1424)在北平(今北京)起兵南下。这是朱棣在天津三岔河口时的情景。 明代天津的盐业生产由设在沧州长芦镇的都转运使司管理故称“长芦盐”。嘉靖年间(1522~1566),天津地区推广了先进的晒盐技术,加之内河畅通,使天津逐渐成为长芦盐的产销中心。当时,天津地区的芦台、三汉沽、丰财三个盐场年产量约占全国的10%左右。<br><br>晚清时期,天津的屯田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从1613至1621年间,曾四次来到天津垦田数千亩,进行南粮北种的实验,并获得成功。 清朝末年废弃了我国奉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虽然很多博物馆都会介绍科举制度,天津博物馆的展示可谓简单明了。<div><br>举人可在乡试后第二年进京参加中央举行的考试。先参加礼部的“会试”,考中者称“贡士”。会试后举行“殿试”,贡士均参加。殿试依成绩分为三甲(三等),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为“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div><div><br></div><div>这是天津县赵世曾的殿试卷。<br></div> 这应该是考生的录取通知书。 以上为天津博物馆基本陈设馆——天津人文的由来,从远古到明清,文字介绍平实简练,参观时来不及仔细咀嚼消化,我几乎将所有的文字资料都拍照,日后整理这些资料,几千年历史浓缩于一馆,此时浓缩于一篇图文,是熟悉天津历史相对直观高效的途径。<div><br></div><div>因为看过很多博物馆,总体感觉天津博物馆的基本陈设相对简单。该馆将有特色的文化单元或文物另辟展馆集中展示,比如<font color="#167efb"><b>“肇基文明——天津博物馆藏商周文物特展”</b></font>是2023年12月30日才开展的,我们参观时才是开展第10天。</div> 这个展馆首先展示的是商王用于占卜的甲骨,这是除安阳殷墟外国内最大的甲骨收藏单位。2017年10月30日,我国甲骨文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div><br></div><h3><font color="#167efb">天津博物馆藏甲骨1770片,是国内主要的甲骨收藏单位之一,所藏甲骨来源清晰,主要为近代著名甲骨收藏家王懿荣、王襄、陈邦怀、孟广慧等人的旧藏,流传有序、著录明确。</font></h3> 这批甲骨属甲骨文发现史和研究史早期的传世珍品,不但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片大、字多、形态完整、内容丰富罕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史料价值、科学价值。如“月有食卜骨”,是世界上关于月食的最早完整记录之一;“妇好冥卜骨”,是研究武丁王后妇好生育情况的珍贵资料。 青铜爵多见,但骨爵却相当罕见,这件骨爵用的不知是人骨还是兽骨,联想到商代及某些游牧民族有用人头骨做酒器、法器的习俗,这件骨爵极有可能是人骨所制。 与故事结合才能让观众深刻理解记忆住某件文物,商周文物特展的克氏青铜器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div><br></div><div>清光绪十六年(1890),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任家村出土了西周厉王时期一位名叫克的贵族铸造的青铜器。<br></div> 商周时期是青铜器高峰时期,在天津博物馆的商周文物特展中展示了不少精品青铜器。 克原为姬姓,是周王室的宗族,其所任官职为膳夫,《周礼》所记载的膳夫乃是食官,他还有一个职能是出纳王令及其回复,在地方进行军事巡查。<div><br></div><div>这批克氏青铜器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制度及军事活动的重要史料。</div><div><br></div><div>天津博物馆收藏了这批克氏青铜器中的克馎、克钟和小克鼎。克馎为张叔诚捐献。克钟和小克鼎为徐世昌孙媳张秉慧捐献。</div> 春秋蟠螭纹甬钟。 李三孤堆出土的楚国礼器是天津博物馆商周文物特展的第三个重要部分。<div><br>20世纪上半叶,安徽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出土了一批楚国器物。这是楚国器物的第一次大规模出土,震撼了中国文化界。</div> 李三孤堆是传说中的楚王陵所在。其中楚王鼎、铸客豆、铸客勺、铸客篇、铸客匝等十件铜器流至天津宝楚斋李氏,后入藏天津博物馆。<div><br></div><div>对比湖北博物馆的“楚国八百年”和“曾侯乙”、“曾世家”文物展览,李三孤堆这批楚国器物不算多也不算精美,但这不是衡量文物价值的唯一标准,八百年漫漫楚国,有兴有衰,不知这是哪一位楚王的遗物呢。</div> 在天津博物馆常设展馆中还有“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相当于整个博物馆的文物精品展。<div><br></div><div>比如清末翡翠缠枝菊花纹环耳扁盖瓶。博物馆配文为:</div><div><br>盖有桃形纽,盖身及瓶两侧镂雕缠枝菊花纹。颈肩镂空花耳上各套一活环,瓶身光素,椭圆圈足, 足下附座,上阴线刻兽面纹。此瓶为一块翡翠料剖开制成一对,材质精良,色泽璀璨莹润,雕琢精湛,抛光匀细,工艺高超,具有西方艺术风格的纹饰与翡翠的晶莹质感交相辉映,是难得一见的料美工精的大型翡翠制品。<br></div> 清末兽面纹玉提梁卣<div><br>仿商代铜卣造型,附双龙首提梁,器身饰兽面纹。玉质温润纯净,材质优良,纹饰精美做工精湛,是清代晚期玉雕的佳品,体大成对存世极为难得。</div> 清云纹龙首四耳玉瓶<div><br>口圆瓶方,颈部镂雕四云纹耳。身阴刻细云纹。底座为圆雕龙首,其后雕翻卷云纹。整体造型气势不凡,应为清代宫廷陈设用玉。质地晶莹温润,色泽典雅,造型奇异,玉美工精,是难得的珍品。</div> 西周 太保鼎 商 寿面纹铙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玉猪龙<div><br>猪首龙身形,头部高耸大耳,巨目圆睁,鼻梁有多道皱纹,双唇紧闭前凸,与尾相对,头尾间留有缺口,颈部有一对钻孔。风格古朴浑厚,极具神韵。猪首龙身形的神兽可能是红山文化先民的神灵崇拜物。玉猪龙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代表性玉器。该器体型肥硕,玉质温润,雕琢精细,是同类型器物中较大且最为精美的一件。</div> 元 翼龙纹双耳玉壶<div><br>椭圆扁体,直口,云纹双耳,椭圆圈足。颈部饰浅浮雕变形莲瓣纹和草叶纹,腹部浮雕海水纹、翼龙纹,龙首为鹿形角,上唇长而上翘,张口,飘长鬣,鸟形翼,身有鳞纹,三爪,鱼形分枝尾,尾后有火珠,下腹部饰莲瓣纹。玉雕翼龙形象始于汉代,但汉以后的玉器中罕见。此玉壶的翼龙纹由唐代赶火珠形象变为尾后加火珠,构思奇巧,器身装饰图案繁缛复杂,具有典型的元代粗犷的制玉风格。</div> 宋龙纹玉杖首<div><br>龙首有双角,长浓眉,圆眼,上唇上卷,下唇下卷,张口,口中街珠,腮部饰火焰纹,颈部有繁毛和鳞纹。下部穿空并钻三孔,推测可能是宋代宫廷车辗座椅上的端首。</div> 二里头文化时期 铜爵<div><br>平底,薄壁,长流短尾,下部假腹有镂孔,通体合范铸成。形制原始,风格粗朴,是目前国内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20世纪60年代,文物工作者从天津电解铜厂废旧杂铜中拣选。</div> 东汉 谷纹双螭纹玉璧<br><br><div>上部边缘出廓镂雕对称双螭,螭眉眼上挑,螭身饰小圆圈纹及游丝毛雕,璧身浮雕乳钉形谷纹。造型奇特,雕琢细致巧妙,工艺卓绝,镂雕、浅浮雕等多种技法并用,在汉代玉璧中极少见,十分珍贵,是东汉时期同类器物中的精品。</div> 战国 行气铭玉饰<br><br><div>呈十二面棱柱形,中心有一从下到上顶端尚未穿透的圆形孔。器表阴线刻篆书四十五字“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春在上,地几春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论述了呼吸和行气的全过程,是我国古代关于气功修炼的最早记录。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字学价值。</div> 清 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div><br>小撇口,长颈,腹部下端丰满,圈足。胎质细腻洁白,胎体轻薄,釉面莹润如玉,上用珐琅彩绘画。颈部用蓝料彩绘上下两组蕉叶纹,腹部珐琅彩绘芍药雉鸡图。空白处墨彩题诗:“青扶承露蕊,红妥出阑枝。”引首朱文“春和”印,句尾白文“翠铺”、朱文“霞映”二方印。瓶底赭彩书“乾隆年制”四字方款。构图精美,画工秀润典雅。绘画图案取自清代著名宫廷画家蒋廷锡的手稿。</div><div><br></div><div>此瓶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艺术珍品。珐琅彩瓷始烧于康熙晚期,盛于雍正、乾隆之时,多由宫廷如意馆画师所绘,精美之极,是宫廷御用瓷,为皇帝所垄断,极为稀少,珍贵异常。</div> 清 雍正款窑变釉如意耳瓶<br><br>撇口,长颈,削肩,下腹部丰满,高圈足微敞。颈肩部有两个如意形耳。口、肩、腹部各有三道弦纹。通体施紫红相间的窑变釉,底阴文篆刻“雍正年制”四字方款。 清 雍正款青花九龙闹海图天球瓶<br><br><div>直口,长颈,溜肩,球形腹,圈足。通体绘九龙闹海图,间绘火云纹。口沿下用四道青花弦线与腹部主题纹饰相隔,一面绘海水纹,一面青花横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近底处绘波涛汹涌的海水纹,与口部相呼应,九龙在天海之间自由翻腾,姿态各异。造型丰满端庄,绘工精细,发色稳定深沉,为宫廷大型陈设用瓷,是雍正青花瓷中的精品。天球瓶始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清代多有仿制,尤以海水云龙纹最为珍贵。</div> 明 成化 珐华花鸟图罐<br><br><div>口外卷,短颈,丰肩,鼓腹,平底,近足处外撇。器里施绿釉,外壁茄皮紫釉地堆塑花鸟纹。颈部黄绿色浮云,肩部如意纹,腹部山石、花鸟,腹下端上嵌蕉叶纹。器身凸起的线条勾勒有致,立体图案效果极佳。此罐为明代景德镇窑仿法华器物中的佳品。</div> 明 永乐甜白釉梅瓶明<br><br><div>小口短颈,丰肩平底,胎质细腻,通体为甜白色,釉面洁净,胎质洁白,温润似玉,肥厚如脂,外壁压印暗花。明代的甜白釉是中国白釉品种的俊者。此梅瓶是永乐厚脂甜白釉瓷器中罕见的上佳之作。</div> 下午15:00进入天津博物馆,不到16:30,博物馆的广播提醒观众即将闭馆,匆匆浏览了“中华百年看天津”,这是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放的历史,天津馆用大量图片、文字和实物,详细展示了这段峥嵘岁月。<br><br>1793年8月5日,第一个访华的外交代表团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从天津大沽登上中国大陆,为中国宫廷准备了琳琅满目的礼品,包括天象仪、地球仪、机械工具、天文钟、望远镜、测量仪、英国军舰模型、毛毯、伯明翰五金制品、谢菲尔德钢铁、玻璃制品和韦奇伍德陶器等。 为了扩大在华权益,1856~1860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濒海临都的天津,开始成为西方列强自海上征服中国最重要的桥头堡,因而也是近代中国军民抵御外侮的前哨主阵地。英勇悲壮的<font color="#167efb"><b>三次大沽口之战</b></font>、震惊中外的天<font color="#167efb"><b>津教案</b></font>、重创八国联军的<font color="#167efb"><b>庚子之役</b></font>、保卫老西开、天津抗战等,都向世人昭示了天津人民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div><br></div><div>抓捕劳工是日本经济掠夺的重点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7月一1942年7月,仅在天津就抓走劳工5万多人。从天津转运的劳工仅1942年前7个月就达70万人。这是被日寇抓来的劳工正准备从塘沽上船。<br><br>从1942至1945年,共有38935名中国人被抓往日本,在工矿企业从事体力劳动。到日本投降时,至少有6850人被奴役致死。<br></div>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清朝政府中的部分官僚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了探求民族和国家出路的洋务运动。直隶总督、北洋大臣<font color="#167efb"><b>李鸿章驻节天津25年</b></font>,天津成为洋务运动的北方中心和近代中国的外交中心。<div><br>维新变法期间,严复在天津宣传变法思想,天津成为维新运动的重镇。</div><div><br>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实行“新政”,进一步探索国家出路,天津成为“新政”的实验基地。</div> 武昌起义前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天津活动频繁,天津共和会发动的滦州起义震动了北方,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曾三次来到天津,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活动,使天津一度成为中国北方政治运动的中心。 洋务运动期间,天津在工业、交通运输等许多方面开创了中国现代化之路。此后,一些爱国企业家又在天津进行实业救国的探索,陆续兴建了一批工矿企业,逐步形成了纺织、化学和食品工业等支柱产业,并生产出一批享誉全国的名牌产品。<div><br></div><div>与此同时,一批大型零售商场的落成标志着大都会式的商业中心全面形成,内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地,现代金融业也得到蓬勃发展。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的载体功能。<font color="#167efb"><b>到抗日战争前夕,天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b></font></div> <div>匆忙之间,浏览了天津博物馆的另一个专题展“聚赏珍玉——中国古代玉器陈列”,这里的陈列,仿佛一卷古玉别史,是当今玉文化的历史依托。<br></div><div><br></div><div>在天津博物馆只参观了一个半小时,根本来不及细品,只有匆匆拍照,有遗漏,相当遗憾。其他的展馆还有“沽帆影远——天津运河文化展”,之前在杭州、无锡、洛阳、开封、扬州看过运河博物馆,但天津作为运河上的重要城市,没看它的运河文化展有些缺失。</div> 事后从天津博物馆公众号得知,天津博物馆还经常展示其他省级博物馆的文物精品,比如2023年底刚结束的“霸业——山西博物院藏晋国青铜文物特展”,比如正在布展,将于2014年1月17日开展的“丝路昆仑——新疆文物精品展”,果然不愧是直辖市的天津,很有津门风范。 无奈离馆,恋恋不舍地流连在博物馆前的湖畔,正当红日西坠。一湖坚冰,万树萧索,天津的冬季寒冷异常,风刮到脸上有些疼。可天津的人文历史,这座城市的大气雍容,甚至出租车司机的幽默热情令人温暖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