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典常谈》,看书的名称,我们就可以知道,本书主要讲的是“经典”,也就是一部介绍、分析我国古代优秀传统书籍的书,作者朱自清先生用浅显易懂的文字,通过十三篇文章分别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必读的经典著作,剖析了字、诗、文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称之为一本很好的经典导读手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对朱自清先生的认知,大都首先来自于他优美清新的散文,他本人也确实以文笔清隽沉郁、冼练秀丽而著名。读过《经典常谈》这本书,就会发现,朱自清先生有着很深的文学造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深的研究,所以才能深入浅出地写出这样通俗易懂的经典导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作者对经典名著中的很多思想也做了解释,其中提到的很多哲理在当代依然具有深刻的启迪价值,比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直到现在还是我们穷理、修己的标杆,可见,读“四书”有益有必要,读《经典常谈》后更觉如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前面五章的阅读和家人们的分享,我们不仅了解了“文”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卜辞到现代文,每一个时代都有其里程碑式的人物或作品。现如今我们也有感触,随着社会的发展,甚至出现了很多网络语言,虽然存在争议,但毕竟是存在的,也能为世人所理解和接受,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今后也会有更多新奇的文体产生与演变,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语言发展的规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还了解了诗歌的发展历程,再读那些经过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作品时,就会感受到厚重的精神力量,或愉悦、或优美、或悲壮、或凄切,也深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灿烂而无比赞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我来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阅读第六章“春秋三传”的感悟:</p> 主要内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孔子见麟感伤、奋笔成书的传说故事开篇,写了《春秋经》《春秋》《春秋三传》的源起、异同及《左传》《公羊传》《彀梁传》等古籍的内容偏重与写作特点。</p> 精彩赏析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作者对“春秋”做了解释,解答了很多人的疑惑,原来“春秋”本就是记事史书,现在也常用“春秋”来表示年华、时光。因为古代很多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用“春秋”表示记事的书籍,各国都有各国的“春秋”,可理解为当代的“大事记”,但这两个字,却多增了几分文字的浪漫。</span></p> <p class="ql-block"><b>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指的是孔子,相传《鲁春秋》是孔子所著,为了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实际上,这部《春秋》,还有记载“孔子卒”后的事情,所以后人考证,这并非孔子所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对《春秋》历史意义的定位,这本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记录了二百四十二年的事迹,按照年月日记事,这被称为“编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左传》《公羊传》《彀梁传》,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释和评论的话,大概就是指的这一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是说“春秋”有劝惩的作用,比如孔子开门授徒,把经典教授给平民,他的弟子散在各地,又把这些思想再次传播出去,就是“春秋三传”里,记录、引用的孔子的言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讲的是按照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的内涵,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都是王道。</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三传之中,公羊、彀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对“春秋三传”各自内容偏重的解析,公、彀以解经为主,所以嚼文嚼字很厉害,经过“秦火”洗礼,都有残缺,到汉景帝武帝的时候,才有经师重新整理、传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左传》这本书,汉代传为鲁国左丘明所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左传》历来被后代讨论的很多,是一部仅存的古代编年通史,残缺很少。说作者是左丘明,后人也有争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对《左传》的内容、风格予以解析,认为《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span></p> <p class="ql-block"><b>叙得头头是道,已经不易,叙得有声有色,更难……这却正是《左传》著者所擅长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左传》著者及文字风格做出高度评价,好史笔、好文笔,将当时社会形态润饰得活色生香、有滋有味。</p> 读后感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这一篇的解说,我们对“春秋”有了明晰而深刻的理解。原来“春秋”就是用来记录大事的,我们现在常说的“几度春秋”也是指代岁月,而当时就用“春秋”代指大事记,真有一番韵味在里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分别对《春秋》的来历及《春秋三传》的内容、风格进行了解析,其中,对《左传》评价极高,说它记录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地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这是极高的文学造诣,一切恰到好处,可见作者对这本书的欣赏,读了作者的这一篇,倒不禁想找来《左传》好好研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秋》作为史家之经典,以一字为褒贬,微言大义,存乎其中。全书文字简略,叙事注重结果,一般不铺叙过程,写法很象今天的标题新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卓立千古,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首先是因为它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即“春秋笔法”。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成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子在《春秋》中的“褒贬”有巨大威力:“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如斧钺。”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唐代《史通》中赞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韩愈曾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何有序的社会与文明都需要一个共同的价值基础和是非标准。《春秋》看似一家之言,实则承继上古三代,继往开来。其远述尧舜之道,近守文武之法,唯有奉行王道仁政,知荣知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是经世大法。其唯有天下为公的格局、内圣外王的精神,才能社会和谐,人心和顺,天下太平,这才是《春秋》“微言”中的“大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类,有世界,就逃不掉历史批判。所谓历史批判,一部分是自然的,另一部分则是道义的,道义由自然中产生。自然势力在外,道义觉醒则在内。《春秋》则建立出一大道义,明白教人如此则得,如此则失,如此则是,如此则非。此项道义,论其极致,乃与历史自然合一,此亦可谓是天人合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秋》和合历史自然,和合天人之际,昭示是非得失。天下国家得此大义则治,失此大义则乱。所谓“大义”者,大纲、人伦、道理、教化尽在其中,亘古不变。可以说,那时的诸侯国之间,唯有达成共识,遵守规则,才会和平与稳定,因此诸侯会盟就应有共同的遵循。然而,总是有背盟、叛盟者打破和谐与和睦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教训也警醒着今天的世界,天下为公,四海一家,遵守公约,合作共赢,这才是大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典常谈》,通俗易懂,见解精辟,曾是民国知识青年人手一册的进阶指南,如今读来,更是受益匪浅。好书值得多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书中提及的,如果一次两次读不透、读不懂,便反复去读,查阅资料,直至内化,便会为我们注入精神的营养,让成长更有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