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南京市区西北部靠近长江岸边,有座海拔78米、周长约两公里的狮子山(古称卢龙山),在其顶峰平台上,有一处具有传奇性的景观:阅江楼。</p> <p class="ql-block">说它具有传奇性原因有三:一是先有游记,后有此楼。二是皇帝亲自为其撰文。三是古人提出建楼设想并奠基,今人完成古人的意愿。这样的景观恐怕绝无仅有吧?</p> <p class="ql-block">江苏自由行的第十天,我独自前往阅江楼景区游览,想要目睹一下这座传奇性景观的真容。</p><p class="ql-block">我行走的路线是东门进南门出,大体如下图红线所示:</p> <p class="ql-block">来到阅江楼景区东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书有“狮子山”三字的迎面照壁。穿过照壁200米左右就是写有“卢龙胜境”四个大字的牌坊,在照壁和牌坊之间道路两侧出现了一对活灵活现的石狮子。这对狮子可不简单,据说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石雕狮子,石料来自苏州金山石,重达30吨,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p> <p class="ql-block">在卢龙胜境牌楼左前方约100米的高台上就是朱元璋牵马出征雕像,只见其威风凛凛,豪气冲天,两眼目光炯炯,望向前方,似有千军万马待出发……。</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不远处出现了岔路口,右边是环绕景区的明城墙,左边是通往阅江楼的上山路。顺着山上的石阶路,我来到了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玩咸亭。</p> <p class="ql-block">据说位于狮子山半山腰的玩咸亭是由山下静海寺的僧人所建。出家人为什么要建此亭,不得而知。现存的玩咸亭是上世纪末重建的。</p><p class="ql-block">从这里出发前往阅江楼途中还可以看到三处景观,即古炮台、孙中山观江亭和汉白玉碑廊。</p><p class="ql-block">这是始建于清代的古炮台。</p> <p class="ql-block">这门古炮是道光年间建造的,重达两吨,是当年金陵古城和长江沿岸防守的重要军备。</p><p class="ql-block">这是孙中山观江亭。</p> <p class="ql-block">1912年孙中山就任北伐军总司令,带领革命军同与袁世凯为首的反动复辟势力作战,曾多次到狮子山查看炮台,了解军情,为战胜袁世凯做准备。后人为纪念这段历史,修建了此亭。</p><p class="ql-block">这是汉白玉碑廊。</p> <p class="ql-block">据说此汉白玉采自北京房山,高3.1米,宽4.8米,重达15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整块汉白玉碑。</p><p class="ql-block">碑的正面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撰写的《阅江楼记》。</p> <p class="ql-block">公元1374年,明太祖朱元璋在称帝6年后,登上14年前曾经挥师杀敌的战场卢龙山(今狮子山),感概万千,浮想联翩,从长远考虑,意欲在卢龙山建一座便于远眺、瞭敌望哨,且能一览长江景色的高楼,并定名为“阅江楼”。随后,他命朝中文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以观其才,并自己亲自动手撰写了这篇《阅江楼记》。文中重点谈到了建造阅江楼的缘由、作用,畅想了阅江楼建成之后登高望远的感受,及阅江楼的建筑式样等。</p><p class="ql-block">然而,出人预料的是,阅江楼刚开建却突然停工了。停工的原因用朱元璋自己的话说是:“抵期而上天垂象,责朕以不急。即日惶惧,乃罢其工。”字面上是说上天托梦给他让其缓建,实则是他考虑到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又不想建了,空留已建成的阅江楼地基任后人遐想。</p><p class="ql-block">汉白玉碑的背面是明朝大学士宋濂撰写的《阅江楼记》。</p> <p class="ql-block">在群臣所写的阅江楼记中,被誉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所写阅江楼记最为朱元璋赞赏。此文后被收入清康熙年间出版的私塾及学堂学习古文的启蒙读物《古文观止》中,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碑廊左侧是长达百米的明史金陵碑廊。碑廊图文并茂,用黑白线条的形式讲述了明史南京重大事件及传说,对于了解那段历史大有裨益。</p> <p class="ql-block">走过明史金陵碑廊,就是号称“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阅江楼了。</p> <p class="ql-block">来到52米高的阅江楼前,仰望直入云霄的飞檐,令人顿生思古之幽情,难道这就是600多年前朱元璋想要的阅江楼吗?</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总共7层,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重建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建成并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当年朱元璋在其《阅江楼记》中是这样描绘他心目中阅江楼的样子的:“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帘风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正值天宇澄霁,忽闻雷声隐隐,亟倚雕栏而俯视,则有飞鸟雨云翅幕于下。斯楼之高,岂不壮哉!”古人的设想终于在今天有了实现的可能。</p><p class="ql-block">站在阅江楼上,只见滚滚长江东逝水,碧波绿植交相辉映。南京城尽收眼底,长江大桥依稀可见,高楼大厦栉次鳞比,建设者们正在忙碌地工作着。</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南侧广场上是重达4吨的仿西周司母戊青铜鼎,据说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仿西周司母戊青铜鼎。</p> <p class="ql-block">鼎,在中国古代是权利地位的象征。我猜想鼎出现在这里可能与宋濂《阅江楼记》中的描述有关。其言:“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言外之意,南京乃帝王之都,前人皆乏王气,唯朱元璋有之,此鼎亦成为朱元璋王气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阅江楼该下山了。穿过青铜鼎背后的“政通人和”门楼,可见全国最大的“狮岭阅江”青铜浮雕。</p> <p class="ql-block">这幅青铜浮雕高2米,宽8米。再现了当年朱元璋率文武群臣查看地形,巡视江防,面对滔滔江水,踌躇满志的壮阔场景。</p> <p class="ql-block">顺着石阶继续下行,可见“江南第一楼”的牌楼。</p> <p class="ql-block">然后是一段比较长且幽静的石板路,在石板路右侧的山墙上镶嵌着数十块“狮岭史画”石板,告诉游人历史上狮子山都有哪些历史事件及传说。我边走边欣赏,不知不觉来到了南门,半天的阅江楼之行也就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回望山顶壮观的阅江楼,我不由得冒出一个念头:650年过去了,如果朱元璋地下有知,他对今日的阅江楼会做何感想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