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鉴赏之六十四】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之一》赏析

自由关东行者

<p class="ql-block"> 雏凤清于老凤声</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之一》赏析</p><p class="ql-block"> 自由关东行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之一</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p><p class="ql-block">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p><p class="ql-block">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赏析】</p><p class="ql-block">唐大中五年(851)秋末,李商隐离京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在送别李商隐晚宴上,时年十岁的韩偓(乳名冬郎)即席赋诗,才惊四座。韩冬郎是晚唐诗人,刺史韩瞻之子,翰林学士韩仪之弟,“南安四贤”之一。&nbsp;韩冬郎自幼聪敏好学,十岁能诗,得到姨父李商隐赞誉。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及第,出佐河中节度使幕府。入为左拾遗,转谏议大夫,迁度支副使。光化三年(900年),从平左军中尉刘季述政变,迎接唐昭宗复位,授中书舍人,深得器重。黄巢进入长安,随驾进入凤翔,授兵部侍郎、翰林承旨。不肯依附于梁王朱全忠,贬为邓州司马。唐昭宗遇弑后,依附于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信仰道教。著有《玉山樵人集》。大中十年,李商隐返回长安,重诵韩偓题赠的诗句,回忆往事,写了两首七绝酬答。“雏凤清于老凤声”,乃第一首赠诗。</p><p class="ql-block">“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上联回忆在当年的送别宴会上韩冬郎作诗的情景。诗人赞扬韩冬郎走马成诗,是少年天才,暗喻他前途不可限量。走马,其意是骑马疾走,比喻时间短暂。李商隐到梓州赴任前夜,韩瞻设酒筵送别连襟李商隐。酒筵上的蜡烛烧残了大半,烛芯的灰烬也冷却了。用“冷灰残烛”,说明送别的筵宴已近尾声,阖座的人触动离情。在这种惨淡的气氛中,年仅十岁的神童韩冬郎触发了诗情,飞速地挥写成送别的诗章。这就是此篇头两句对当年情景的追述。别宴的情况交代简略,重点突出冬郎题诗,是为了主题的需要。</p><p class="ql-block">“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下联两句诗是诗人对韩瞻父子的评价。诗人联想韩瞻携家眷和韩冬郎赴任果州刺史路上,雏凤和老凤竞鸣,评赞冬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了不使诗句沦于一般的套语,诗人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韩瞻比喻为“老凤”,韩冬郎比喻为“雏风”。以“雏凤清于老凤声”,表明一代更比一代强。抽象的评论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诗人又联想到,传说中凤凰产在丹山,它喜欢栖息的是梧桐树。经过想象的驰骋,便构成这样一幅令人神往的图景:遥远的丹山道上,美丽的桐花覆盖遍野,花丛中不时传来雏凤清脆圆润的鸣声,附和着老凤苍凉的呼叫,显得更为悦耳动人。这是非常富于诗情画意的描绘。看了这幅图画,冬郎的峥嵘年少和俊拔诗才就都跃然纸上了。</p><p class="ql-block">使用鲜活生动的联想和想象,将实事实情转化为虚拟的情境、画面,这可以说是李商隐诗歌的一贯风格,一首本来容易写得平凡的寄酬诗,能成为传诵至今的名作,除了诗人以形象思维见长外,还在于这首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即“雏凤清于老风声”。雏凤,象征新人。不论政界还是文坛,只有不断地涌现新人、新秀,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雏凤尽管没有老凤的成熟练达,但唯有稚嫩,才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更容易推陈出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推进事业的创新发展。老凤不应该满足现状,更不能抱残守缺,而要把培养新人作为自己的主要责任和使命。</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1、韩冬郎:即韩偓(wò)字致光,号致尧,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详见赏析正文。2、裁诗:写成诗篇。3、走马:奔跑的马。在诗中是用比喻的方法,夸张的说法,形容韩冬郎写成诗篇的速度很快。&nbsp;4、&nbsp;冷灰残烛:指李商隐与韩瞻、韩冬郎筵别时,“连宵侍坐”的情景。&nbsp;&nbsp;5、桐:梧桐。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止(栖息)”(《庄子》)。所以此处指凤凰的栖息之所。6、万里:意指非常遥远。7、丹山:传说中是出凤凰的仙山。&nbs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