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事公安政治工作二十多年,组织参与过很多公安文化文艺活动,但至今难忘的仍是跟随电影《千钧一发》剧组的三个月时光。这个电影是根据我的好战友、好大哥,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于尚清的排爆事迹改编的。电影是几百万的小成本制作,演员百分之九十都是非职业演员。别看电影中没有太大的明星,可导演是个真正的大腕——高群书,大家熟悉的孙红雷成名作《征服》,他是导演,还有《命案十三宗》《东京审判》《风声》等好多知名影视剧都是他导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高导在说戏</p> <p class="ql-block"> 2003年,老于大哥在拆除一枚炸弹时被炸成重伤,公安部授予其二级英模荣誉称号。他的英雄事迹被公安作家兰景林写成剧本。2007年4月,黑龙江省公安厅、黑龙江电影制片厂、天津电影制片厂联合著名导演高群书,有意将剧本搬上银幕。4月中旬,在导演高群书的带领下,剧组一行5人来到市公安局。我作为故事发生地的政工干部和老于事迹前期的采编人员,接待剧组、提供素材、组织采访和联络工作自然落在了我头上。</p> <p class="ql-block"> 高导严谨、认真、有思想,他带领剧组的主创利用近一周的时间对老于、于嫂及案件的亲历者一一进行了专访,实地感受了于哥的工作生活环境,随后对剧本提出了明确的修改意见,他要把老于塑造的更真实、更立体、更鲜活,他还大胆的提出采用非专业演员进行拍摄,他的观点思想让我耳目一新。同时,制片方及剧组和市局针对电影拍摄期间的协作也进行了详细的沟通。最后达成协议——电影的前期取景在齐齐哈尔,时间为一个月,主要的剧情定在哈尔滨的道外区拍摄。齐齐哈尔市公安局作为协拍单位,联系在齐拍摄期间的吃住场地和外景场地,提供拍摄用的相关警用器材和设备,并派出部分民警作为群众演员,老于大哥被剧组聘为顾问,时任市局政治部黄主任(当年案件发生时的主要负责人)被高导邀请本色出演。我作为市局派出的联络员驻扎剧组,全权负责与剧组沟通协调相关事宜,同时作为老于事迹的撰稿人之一也身兼剧组顾问。</p><p class="ql-block"> 由于从小对拍电影就怀着一种神秘感,所以接到任务后,倍感压力的同时也莫名的兴奋。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协调各单位为剧组提供助演和各种警用设备;照顾好老于大哥的日常生活(可于嫂不放心一直陪在身边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又少了一项任务);当好黄主任的助理;关于顾问一职,我就是个外行,哪敢瞎掺和,学习还找不到这机会呢,只是偶尔在几次着装规范和警用装备的使用上给予更正。</p> <p class="ql-block">和黄主任在剧组吃盒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月份,剧组的40多人全面进驻齐齐哈尔,我全身进入角色,也仿佛到了另一个生活空间。爆破场面缺少民警配戏,我急忙和领导汇报协调特警队;道具组在租住的电力培训中心宾馆内做炸弹道具,把下水道堵得一塌糊涂,宾馆负责人急了,要把剧组赶出去,我赶紧找人通下水,又出面协调联系闲置的房子专门用来做道具;拍摄现场需要警车做背景,我又马不停蹄的联系警车;防弹背心不够用,我跑到装备科求援……。那一段时间把我忙的脚打后脑勺,有时中午连剧组的盒饭都混不上。人一忙,时间也过得飞快,转瞬二十天过去了,在齐齐哈尔的前期拍摄比预定的时间有所提前,制片方决定除了核心人员奔赴哈尔滨选景外,其他成员解散等待主要剧情的拍摄通知。</p><p class="ql-block"> 因为剧情的需要,哈市的戏安排在了10月初开机。我的心情和金秋十月的天一样,清朗明媚。8日清晨,我带着一名司机,一台警车、一台工作用车,部分警用装备,陪同于哥、于嫂和黄主任入住到了剧组租住的哈工大公寓楼。在哈市的戏主要是省公安厅和哈尔滨市局协助支持,我就显得清闲了很多。也有了更多时间体味剧组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饰演男主角老于的是哈尔滨市公安民警马国伟,马哥人憨厚、朴实、认真,生活中的马哥和老于性格有些相似,为了演好老于马哥按照高导的要求没事就和于哥调侃,两人很是合得来。演起戏来,马哥更是相当认真,但也相当紧张,认真加紧张的结果就是一遍一遍的重拍。与马哥配戏的女演员叫潘星谊,她剧中饰演老于的徒弟,小潘北影毕业,曾在《金粉世家》中饰演风姿摇曳的三姨太。她漂亮、随和、聪慧、有耐心,还有就是极爱吃榴莲,她是剧组里唯一的一名科班出身的职业演员,在百姓眼里也算是明星了。剧组里的男同志没事总愿和她搭讪几句,以保证一天的愉悦心情。别看小潘年龄小,可拍起戏来特别敬业。由于马哥为非职业,所以配合起来不太顺利,一遍两遍,有的戏份弄了五六遍都不过,高导直急眼,小潘一边帮助马哥入戏,一边安慰高导,真的不易。在拍摄老于被炸伤的一场夜戏时,小潘感冒高烧39度,但为了不耽误进度,硬挺着来到片场。剧情是老于炸伤后,她作为老于的徒弟、最亲的战友疯的一样跑过去,蹲下抱着老于并大声呼喊名字。灯光、摄像、道具都准备完毕,导演助理的小板一呱嗒,小潘上场,由于高烧没力气,他几次跑的过程摔倒,胳膊腿都摔破了,但还是坚持把这场戏拍完了。现场的演职人员和围观群众都为她竖起大拇哥。可站在我身边较真的老于大哥始终对这场戏有意见,他几次想找导演说,此场景不真实,因为当时排爆的工作组是没有女同志的,我几次都把他劝住,我说:人家这是电影,不是纪录片,编剧认为剧情需要,咱别跟着掺和。老于以后再对剧本有意见的时候,也会打趣的对我说:这是剧情需要呗!</p><p class="ql-block"> 黄主任虽然当时是市局领导,但他为人谦和,从不摆架子,我这助理当的也不辛苦。因为他本身是案件亲历者,在戏中演案件的负责人,属于本色出演,所以入戏比较快,时常得到高导的赞扬。但令导演不如意的是黄主任有时语速过快,一些镜头采取了后期录音的方式。为了尽量不耽误单位的工作,剧组把他的戏份集中进行了拍摄,没黑没白、无规律的工作方式,让50多岁的他也有点吃不消,经常感叹:“这明星可真是不好当啊!”。</p><p class="ql-block"> 由于《千钧一发》剧本中的排爆场景大多在晚上,所以演职人员只能颠倒黑白,白天睡觉,晚上拍戏。因为不适应,所以我白天经常失眠,都说人是铁饭是钢,可缺觉比饿了的滋味难受多了。白天的觉没等睡明白呢,下午两点多就起床吃饭,到片场,搬道具、布光、说戏……,然后就听到导演大声的喊道:各部门注意了,咱们先走两遍啊。走两遍是他们的术语,就是在不开机的情况下演员先演两遍,不是怕演员演不好,是拍电影用的胶片太贵了,不包括冲洗一分钟时长的胶片就是五百元左右,所以浪费不起呀。折腾到一切就绪,已是六点多晚饭时间了,片场马路边上到处是剧组的演职人员蹲在那吃盒饭。搞特殊化的不算多,小潘除了盒饭外,她的助理一般都会额外给她弄一两个爱吃的菜,她也不用蹲在路边,助理会提前为她摆好折叠凳;高导对吃饭不是很讲究,不过是多了小折叠桌椅,外加两道咸菜,偶尔他会让助理到路旁的小餐馆点个东北菜,算是改善一下;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端着盒饭在我们的工作车里吃,因为熬夜所以我们也时不常的加个菜。可连续十天的夜戏拍完,我的体重还是掉了五六斤。老于大哥身体有伤,也有点坚持不住了,后五天的夜戏就没让他跟着,作为案件的亲历者我就顶替老于成了场外顾问。</p><p class="ql-block"> 电影的主要戏份在11月中旬已基本结束,后期都是一些空镜头和配角的戏了,我也就结束了剧组的生活,回到了工作岗位。跟随剧组近三个月,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走进剧组,就像走进了另一个社会,每天都有未知的新鲜事,演职人员之间都是以兄弟姐妹相称,严谨、幽默、有思想的高导;漂亮随和的专业演员小潘;拥有男高音一样嗓音的制片;大长腿的女导演助理;温婉的女化妆师曼姐;开朗的道具师小刘;每顿总抱怨盒饭不好的灯光助理小山东;大眼睛的美女场记……。虽然我客串的记者乙被后期编辑剪掉,但是在首映式上看到片尾演职人员表中最后一个出现了我的名字,还是感到很自豪,因为这个经历也是我人生的一份财富。</p><p class="ql-block"> 可能因为不是商业片加之小成本制作的原因,电影上映后,在全国并没有引起轰动,票房自然也不高。但后来电影在第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了金爵奖评委会大奖,哈尔滨市公安民警马国伟由于成功演绎了英雄老于,获得最佳男演员奖。我虽然没能到电影节现场,但我替他们高兴!</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记忆中的好多场景有些模糊。让我重拾记忆的是不断离我们而去的小潘、于大哥、黄主任。谨以此零散的片段,不够流畅的文笔表达对他们的怀念。</p><p class="ql-block">(2009年2月,年仅28岁的潘星谊在家中因意外去世; 2014年11月,于大哥因旧伤并发症去世;2015年初,黄主任因病去逝)</p> <p class="ql-block">和马哥、黄主任、小潘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