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 记忆中的航标灯

苇鹭·刘敏

<p class="ql-block">第二故乡华容行·随感录(之五)</p><p class="ql-block">发表于2005年11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这干涸的河谷里看着苇絮随风飘飞,我的思绪也跨越时空,飘飞到三十八年前……我想起三十八年前的那个初冬寒夜,我们首次登陆长江南岸的洪山头码头,差不多就是在这个位置的一场邂逅,有一个人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也给了我太大的启迪。</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在等候县里来车的那段时间里,我和大姐来到码头边的堤岸眺望江景,看见凛冽朔风中一叶小舟在奋力靠岸,黑暗里借着码头的些许光亮,只见有人影从舢板上跳下来,顺着跳板走过来我们才看清楚他的身形面容——不高的个头挺壮实,黑红方脸膛,黑色棉袄拦腰紧扎着几圈麻绳,虽衣裳有些破旧褴褛,人却颇显出几分爽朗精气神,看样子约有二十来岁。他瞥了我们一眼后旋即流露出惊讶的神色,转而笑模笑样地就在我们旁边站住了,一番攀谈后我们才知道,他竟然是一名航标员!</p><p class="ql-block">这位与农民装束毫无二致的年轻航标员指指风高浪急的江面,那里果然可以看见一个形似羽毛球的灯架在波涛中摇摆、闪烁着白色灯光。他告诉我们,无论寒冬酷暑、暴雨激浪,他每天都要驾船过去点燃和维护航标灯,清浅言谈中显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度,他还讲到他是子承父业,年轻的他干这一行已经有好多年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少的我们,对社会的认知很大程度是来自书本、电影、歌曲等等,没有深入接触过低层社会,更没想到过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望着夜幕沉沉的江面,我心里在吟唱着一首歌——“歌声迎来了金色的太阳,双桨划破了层层波浪,我们在海上架桥铺路,让航行的战友们一路顺畅!……前面的道路崎岖又漫长,谁能把英雄的步伐阻挡,我们虽然互不相识,友谊像明珠闪烁光芒!年轻的航标兵用生命的火花,点燃了永不熄灭的灯光!”</p><p class="ql-block">我曾经不无欣羡地从这首我喜爱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航标兵之歌》</span>中勾画过“航标兵”的飒爽英姿,可从不曾体会过“我们在海上架桥铺路”承受的种种艰辛险阻,也更不会把“航标兵”与眼前这衣衫褴褛的模样联想在一起。就在踏上洪山头码头的第一级台阶之前,我是以一种学生特有的浪漫情怀来审视和迎接即将到来的一切,此刻,我体验到了一种叫“顿悟”的感觉,就是这位年轻航标员无意间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顿悟。</p><p class="ql-block">望着江面上一闪一烁的航标灯,16岁的我,第一次陷入了沉思,我还想起了我们的生命航线、我们心中的航标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敏:湖南长沙人,老三届知青。</p><p class="ql-block">本文系《第二故乡华容行·随感录·花絮集》系列记实散文之五,原帖发于2005-11-23 2:12:00 西部知青网(返乡活动结束第二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