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钟鼓楼位于地安门外大街。这里的“钟鼓楼”是百姓的习惯叫法,其实,钟楼是钟楼,鼓楼是鼓楼。鼓楼在南,钟楼在北,两楼相距约100米。南鼓(楼)北钟(楼),纵向而置。北京的钟鼓楼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也是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下面的上图为鼓楼,下图为钟楼)。钟鼓楼的西南(地安门外大街西侧)紧邻什刹海和烟袋斜街,正南约600米有古老的万宁桥。</p> <p class="ql-block">站在鼓楼的顶层,向南望去,能够看到的尽头是景山(下图)。</p> <p class="ql-block">如果站在景山的最高峰——万春亭向南望,便能看到故宫的三大殿、天安门、前门、永定门,整个中轴线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上的永定门、天桥、前门、天安门、故宫都是建于明朝,唯独这钟鼓楼始建于元朝。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年)在元大都内修建钟楼和鼓楼,其中,鼓楼初名齐政楼,取齐七政(日、月、金、木、水、火、土星)之意。北京的钟鼓楼自建立以来,历朝历代多次遭到焚毁和损坏,也经历过历朝历代多次重新修缮,可谓历经风雨沧桑。</p><p class="ql-block"> 一、晨钟暮鼓</p><p class="ql-block"> 据传,最早的城楼击鼓报时的方法源于南北朝时期的齐武帝。亦说起源于汉代,史料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但是至今没有发现关于汉代有钟鼓楼的史料记载。历朝历代的报时方法都有各自的规定。汉魏时期是“晨鼓暮钟”,唐代则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晨钟暮鼓”即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代传统的计时方式是将一昼夜平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又将19时至次日5时的五个时辰划分为五更。清朝原来的报时方式为五个更次均报时。一更(19-21时)和五更(3时-5时)是先击鼓后撞钟,二更至四更是只撞钟不击鼓。至乾隆年间,改为只在定更(一更)与亮更(五更)报时两次,先击鼓后撞钟。钟和鼓的敲击方法相同,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共54下)。钟、鼓照此节奏各敲击两轮,各108下。这108下代表的是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和七十二候。</p><p class="ql-block"> 二、走进鼓楼</p><p class="ql-block"> 登鼓楼看更鼓,要爬又陡又高的69级楼梯(这数字也是有讲究的)。这楼梯看上去就令人瑟瑟发抖。</p> <p class="ql-block">二楼相当于一个展厅,这里陈列有25面更鼓(下图)。中间的主鼓体积较大,代表1年,其余24面小鼓代表24节气。这25面更鼓都是根据史料记载仿制的。</p> <p class="ql-block">靠北面墙的位置有一面破损的大鼓,才是历史遗留的主鼓真品(下图)。</p> <p class="ql-block">鼓楼的二层展厅还展出许多古代的报时器。最抢眼、最震撼、最重要的是铜刻水漏。展牌的文字和图解说明了它的工作原理。古人们真的是很智慧。</p> <p class="ql-block">燃香计时:香,既是大家熟知的可以点燃的香,通过香柱燃烧所用的时间来计时。漏,是用来接纳香灰的容器,可以是各种精美的器物,比如龙舟香漏、柜香漏、屏风香漏等等。柜香漏与屏风香漏是元代郭守敬创制的计时仪器,供皇室日常使用, 香被巧妙地安置在立柜或屏风之中,大抵是为了保持燃烧时空气流动的稳定,通过香柱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应的刻度,以计时。</p> <p class="ql-block">燃香计时所能表示的时间段较短,因此可以设置更加精确的刻度,更精准地计时。下图的这个龙舟香漏还有个非常贴心的功能,就是能够自己报告时间,提醒人们不忘正事——香上刻画的有刻度,在某时某刻的地方挂上小金属球,香烧到某个时刻,挂着金属球的线被烧断,金属球就会掉到下边的盘子里,发出清脆的响声,来向人们报时,提醒做事。叶母自动报时香漏,原理同龙舟香漏,可以通过在某刻度上拴系铜铃提醒记事。</p> <p class="ql-block">还有其他的燃香计时方法。其原理都是一样的。比如时辰香、盘香、篆香、时辰烛等等。</p> <p class="ql-block">下图中可以看出碑漏计时的工作原理:利用铜球通过13根“之”字形铜管所用的时间来计时,下端有报时铙。</p> <p class="ql-block"> 三、走进钟楼 </p><p class="ql-block"> 钟楼的正中立有八角形的钟架,悬挂“大明永乐吉日”铸的大铜钟一口。表明这口大钟是明朝永乐年间铸造。</p> <p class="ql-block">而在此之前,钟楼内悬挂的并不是这口钟,而是永乐年间所铸的一口大铁钟,但因音质不佳,后来才改用铜钟。原铁钟则被置于墙边,目前收藏于大钟寺古钟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说到大种寺,就要说说著名的永乐大钟了。15世纪初叶,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营建京师。有三大工程——故宫、天坛、永乐大钟。明成祖铸造永乐大钟,是为宣扬“壮举”。大钟铸好后,先是挂在宫中,明万历年间移置万寿寺,清雍正十一年移置觉生寺,即现在的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有人亦将钟楼的大铜钟称为“永乐大钟”,貌似也有些小道理,因为只要是明朝永乐年间铸造的大钟都可以被称为“永乐大钟”。但是此大钟非彼大钟。原来认为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是我国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大铜钟,其钟体通高6.75米,重46.5吨。后来经过研究,北京钟楼的大铜钟,钟体通高7.02米,重63吨,均超过了永乐大钟,所以,钟楼的这口大铜钟才是名符其实的“古钟之王”。</p> <p class="ql-block">根据展厅内的展牌的介绍,北京钟楼的这口大钟采用的铸造方法应该是失蜡法。这和现存大钟寺的那个永乐大钟的铸造方法——范铸法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上图的所说的“钟模”应该是古钟模具的内芯,是先于外范制作出来的。内芯的外壁要雕刻图案和铭文(阴文),相当于古钟的内壁的图案和铭文(阳文)。钟楼的这口报时大钟的内壁是有铭文的。而传统的范铸法是先制作外范,后制作内芯(也叫内模)。这口古钟的外范制作是先要在内芯外面涂厚厚的油蜡,然后雕刻图案,即是古钟外壁的图案。再在油蜡外层包裹泥灰,阴干后烧烤,成为外范(如上图所述)。这一步采用的是失蜡法。但是从展牌的介绍可以看出,和传统的失蜡法工艺还是有些不同。传统失蜡法是先制作出与成品同样的蜡模,再用蜡模外包裹耐火材料进行烧烤,烧烤过程中蜡模融化消失,只留下耐火材料的模具,然后对模具进行浇铸,成为成品。而北京钟楼的这口古老的报时大钟,内芯是先用泥土制作的泥模,只有中空的部分(相当于古钟的厚度部分)是用蜡模制作的,故与传统失蜡法有些区别。无论如何,至此,古钟的整体模具已经制作完成。最后一步是浇铸。</p> <p class="ql-block"> 四、万宁桥</p><p class="ql-block"> 万宁桥位于地安门外大街,鼓楼正南大约600米 。是北京中轴线上的第一桥。有一句话说:“景山后,鼓楼前,万宁桥在正中间。”真要是细抠的话,这句话也不尽然。万宁桥距离鼓楼南比距离景山北要近许多。</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又称海子桥,后门桥。叫它海子桥,是因为蒙古人把一片水域称为“海子”,万宁桥位于积水潭东,故称海子桥;又因万宁桥位于地安门之北,地安门亦称后门,故称后门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原为木构筑,后改为石构筑。万宁桥在元大都城的规划和建设中起到特殊作用,是元代大都城内通惠河上游的重要通水孔道,对保障元大都城的供给至关重要,也是研究元代北京漕运的实物(下列众多图片有介绍)。</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桥下遗留的绞关石和闸槽。</p> <p class="ql-block">上图对于澄清上闸的作用讲述得很清楚。</p> <p class="ql-block"> 万宁桥的桥栏和望柱各十五根,栏板各十四块。望柱和栏板新旧各异,年代远近显而易辨:表面灰暗、剥落、凹凸不平者较为古老,或是元代遗物;表面洁白光滑、花纹清晰者较为年轻,是现代配置的;居于二者之间者或为明、清遗物(下图:)。</p> <p class="ql-block"> 万宁桥四角燕翅墙上各设一尊镇水兽。其中东北燕翅墙上的一尊经长年风雨剥蚀,兽身不辨花纹,兽首面目模糊,颌下镌有“至元四年九月”字样,是元代遗物。其余三尊鳞纹清晰,脊背线条弯曲流畅,面目狰狞可怖,是明代作品。传说这个镇水兽名叫“蚣蝮”,是龙的第六个儿子。生性喜嬉水,能镇消水患,是保佑一方风调雨顺的吉祥之物。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蚣蝮因为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被压在巨大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1000年。千年后终于获得自由,脱离了龟壳。人们为了纪念、表彰蚣蝮护河有功,便按其模样雕成石像放在河边的石礅上,以镇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袭。</p> <p class="ql-block"> 北京7.8公里长的中轴线至此介绍完毕。北京首都博物馆有一个常设展览——读城,是专门介绍北京中轴线的。读城,展览的名字贴切而雅致。要读懂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就请您从了解北京中轴线开始。一条中轴线贯穿北京南北,她承载了北京千百年来悠久的历史,凝聚了北京千百年来厚重的文化。2008年奥运前夕,北京古老的中轴线又向北延伸大约7.5公里,奥林匹克公园、森林公园、仰山都分布在这条北延长上。有讹传说,这样的做法动了“龙脉”,因此引发了2008年5月份的四川汶川地震。看来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轻易动不得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