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第四篇:参悟生死

终南山辋川稳士

<p class="ql-block">序言:世人生死事大,吾等终日之求福,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五祖弘忍大师言)</p> <p class="ql-block">  在当今社会,我们所受的教育多是生存与竞争,上大学找工作,人们的固有理念就是升官发财,争取功名,挣大钱,享受荣华富贵,几乎成为人人成功与发达的标准版。社会上各种培训多是知识技能的情商智商财商的教育培训机构,更缺少德商与灵商的教育。几乎找不到慧商和死亡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人人恐惧死亡,忌讳谈论死亡这话题,甚至对生老病死草草了了的应付过去。只有勇士与智者们才敢面对死亡,思考死亡,参悟死亡。</p> <p class="ql-block"> 生从何来,死向何去?</p><p class="ql-block"> 生与死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死亡并非终点,赋予现实生活中神圣的意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惜生命,保护生命,关爱生命……</p><p class="ql-block"> 生死并非终点,而是过程。佛陀说过:生如见日,死如见月。生死如同昼夜更迭,都是生命的必然结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佛陀的教导,是对生命的敬重和对死亡的尊重,他鼓励我们以善良和慈悲对待每一刻的生命,珍惜每一个相识的人。我们所学的无常观,三苦观,多体观,参透了生死,明了四圣谛,四法印(苦集灭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寂静涅磐)。</p><p class="ql-block"> 佛陀教导我们超越生死的方法,就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内心不再被恐惧和执念所束缚,我们才能真正的超越生死,达到永恒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每一个人渺如尘埃,每个人的人生寿命不过百年。生,如同时间长轴上的一个点;死亡,却是时间轴上的无限的延长线。</p><p class="ql-block"> 那么,我们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留下青史?</p><p class="ql-block"> 其实,生命体,只不过是世间的一粒尘埃,在人生中起伏飘荡;死亡,也只不过是肉身像脱件衣服一样,而精神却永存。所以历史的名人并没有死,他们的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我们的传记中(书中),家训代代相传,文化脉脉相续,传承遗训-----精神永恒,意识永恒。</p> <p class="ql-block">  五蕴非我,我所见所闻所尝所触,系六根六尘(眼耳鼻舌身意)生演六识五蕴,非美味,非意识,非空,非我。</p><p class="ql-block"> 五蕴非我。生,不能使我存在;死亦不能使我不存在;死也不会令我受到牵绊,我心不被任何元素所缠缚!</p><p class="ql-block"> ……有了深深的对死亡的思考,对死亡的参悟,我对生死没有分别心。生死是一体的,是生命的两部分:有限的生命体,无限的死后永恒。把精神和意识世界注入到人类文明,历史文化中,是灵魂的永恒,共同铸就的是民族魂魄,一起融入到中国魂魄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切入寂静涅磐,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真实胜义的菩提心,菩提大愿,普度天下众生离苦得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