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态,你属于哪一种?

舒雅心斋

<p class="ql-block">沟通分析技术的创始人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通过大量的观察与研究,指出“自我状态”存在三个阶段:父母,成人,儿童。不同的情景下,我们与人沟通会通过面部表情、说话音调、语句结构、姿态行为等表现出不用的侧面,有时候某一状态会成为控制我们人格的主体,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父母、成人或儿童的人格特点。</p><p class="ql-block"><b>父母态(P)</b></p><p class="ql-block">指一个人记录在头脑中的早期经验,通常指5岁前发生的所有无可置疑或被强加的外在事件。孩子将自己的亲生父母或代父母的榜样示范和言谈举止记录在“父母”这一意义重大的“ 磁带”上,将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每个人对早期经验的记录不同,因此每个人的“父母”也不相同。“父母态”整合了习得的规范,帮助个体融入社会,行为表现、想法和感觉都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父母态”以模仿的方式进行评价,并尽量适合他人的标准。</p><p class="ql-block"><b>成人态(A)</b></p><p class="ql-block">10个月的孩子发现自己已经能够依靠自我意识进行思考、做事,这种自我实现就是“成人态”的开始。当孩子能够发现“父母态”中的教导概念和“儿童态”中的感觉概念与他所接触到的实际生活有所不同时,“成人态”的信息即开始累积,他利用现有的资源思考、记忆、应用的部分,通常不带感觉。他监督、分析来自父母或儿童态的信息,处理现实问题、帮助我们过有效率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儿童态(C)</b></p><p class="ql-block">当外部事件被计入“父母态”时,儿童的所见所闻也被记录为“内部事件”。这种过去的思考方式、感觉和表现的信息定义为“儿童”。与“父母”类似,“儿童”也是一种随时可以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状态,当下发生的很多事情,也会诱导童年时期情境的再度出现。“儿童态”运用前逻辑思维作出草率地反应,常分化不清或感觉扭曲。当一个人被情绪支配时,我们说他的“儿童”出现了;当一个人的愤怒压倒理智时,我们说他的“儿童”掌握了控制权。“儿童态”也有其光明的一面,存储了大量的积极信息,如创造力、好奇心、探索和求知欲等。</p><p class="ql-block">有这样一个例子:三个人合伙做生意,最后赔了,</p><p class="ql-block">甲说:“都怨你们,没有真本事,和你们合伙真是倒霉!”</p><p class="ql-block">乙说:“我觉得这次赔本有几个原因,一是我们三人想法不一,劲没往一处使。二是工作上也存在一些客观阻力。”</p><p class="ql-block">丙说:“都是我不好,我没干好工作,请你们原谅,我一定会改正,大家还是接着干吧。”</p><p class="ql-block">这段对话中,</p><p class="ql-block">甲用长辈的口吻指责两位同事,显然是一种家长心态;</p><p class="ql-block">乙非常冷静,像一个稳重、明理的成年人,属于成人心态;</p><p class="ql-block">丙却像个小孩子,像作了错事一般,一个劲地求大家原谅,正处于孩童心态。</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由于刺激与回应的状态交错,发出刺激者没有得到预期的回应,就会感受到挫折。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当中都存在着这三种角色心态。<b>当我们处于家长心态时,心里便有“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的意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家长心态又大体分为两种:一种表现为对人刻薄,喜欢挑别人的缺点,另一种却容易对人表露情绪。</span>一个人的家长心态属于哪种形式,是从父辈那里获得的。小时候父母爱怎样对我们,长大了我们就拥有什么样的家长心态。处于成人心态时,我们显得冷静、理智、客观,既不挑剔别人,也不会冲动任性,我们很有主见,作事有计划,临阵不慌。而处于孩童心态时,我们则表现得感情用事,做事不考虑后果,而且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影响。</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几乎每个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都有过这三种心态,只是比重不一而已。</b>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固定角色者。长期处于家长心态的人很喜欢批评别人,或提出建议强迫你接受,要不就是喜欢干涉别人的生活,把你当作小孩一样照顾。当然能长期与之相处的只能是那些“终身孩童”们。<b>“终身孩童”是那些长期处于孩童心理的人,就算活到五六十岁,他们的言谈举止和思想行为等各方面都俨然一个小孩子。</b>他们一般没什么主见,凡事依赖别人的时候多,常常还不肯承担责任,做事流于冲动,生活上需要别人照顾和呵护。在与人交往时,他们喜欢引人注意,赢得赞许。而<b>长期处于成人心态的人喜欢纯逻辑思维,他们做事非常理智,很少讲感情,常被人称“冷血”。他们在生活中极少幽默,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与他们相处也是件非常乏味的事。</b></p><p class="ql-block">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b>单独发展自我的任何一种角色心态,都会使自己的性格发展不平衡,这又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不和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那么,该怎样调整自己,使自我中三种心态保持平衡呢?</span></p><p class="ql-block">我们需要了解自己在人际交流中的三种角色心态的应用比重。这需要你记录你在一周之内与人交往中的角色心态,集中起来考察,三种心态的比重便非常明朗了。了解到三种心态的比重后,便可以在与人交往中有意识地降低比重最高的那种心态,提高另外两种心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用家长心态与人交往,就应该注意客观地观察,学会聆听,少批评、挑剔别人,采纳别人的正确建议。让你的生活多一点随意和感性,你定会快乐得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如果你是个非常理性的人,你最好把自己的成人心态放低一点。可以试着让自己放松放松,允许自己的感情适当地得到宣泄。建议你经常看一些喜剧或笑话,让自己像孩子一样乐一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假如你经常处于孩童心态,那么你遇事最好能冷静分析,避免感情用事;最好每问自己”我想怎么做”,而不必顾及别人的喜好,以免失去自我;最好多训练自己,对他人负责,而不是过多地依赖别人。</span></p><p class="ql-block">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意自己正处在什么心态,在不同场合找出最为恰当的角色心态与人交往。相信,你会拥有许多的朋友,成为一个很受人欢迎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免责声明:以上文章有些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及内容保持中立,请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