搡年糕的记忆

天道酬勤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分享)</p> <p class="ql-block">  周末回家,时间已经进入腊月,但见村口的年糕加工厂生意红火,村民杠来白米,取走年糕,忙忙碌碌,进进出出,很是热闹,体现了浓浓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制作年糕,与当年不一样,都是采用机械制作的,我们称为“机器年糕”,从白米送来,经过渗米、蒸熟、挤压、切断、传送等流程,很快就变成一条条成品的年糕,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我很是感慨。</p> <p class="ql-block">  儿时年代,年糕是春节前我们农家都要制作的米食制品,在当年物资供应匮乏的年代,年糕是我们心目中最可心、最喜欢的食用的物品,既可以做主餐,也可做点心,只是当年制作年糕的全程,均为手工制成的,我们叫做搡年糕,效率也不高,触景生情,搡年糕和相关年糕的往事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年糕由生产队打制的。每年春节前,生产队都会安排搡年糕,搡完以后,并按人口分配到户。年糕的原料是晚米,相对糯性足。它的硬件是一只石臼、木质锤子,晚米经过渗泡、蒸熟等一系列环节之后,一蒸桶米饭倒入石臼之中,由生产队会组织十多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高举锤子轮流敲打,另外一位村民蹲在石臼边用蘸过水的手,及时护正和调和米团,每打一下,就要互动一次。</p> <p class="ql-block">搡年糕是个力气活,把锤子高高地举起,然后尽力地往石臼中的米团打去,在“嗨唷嗨唷”的吆喝声中打个不停,力气大的可一口气打上百下,力气小的两三十下就举不动了,大家轮流打制,直到把大米团打韧打足为止,然后把大米团捧到晒匾之中,有序分解成一小团,再用印有花纹的小木板在小米团挤压一下,这样年糕就做好了。热年糕有粘性,需要在晒匾上先冷却并适当摊干,随后采取交错叠加的方式,放入箩筐之中,欢欢喜喜地挑回家里中。</p> <p class="ql-block">搡年糕最惊喜的细节,就是那些心灵手巧的村民能制作出惟妙惟肖的米质小动物,就是用打熟的米团捏制出老虎、水牛、生猪、鱼等小动物,我们乡下统称为“年糕老虎”,当年能得到几只米制的小动物,那是非常幸运的事,我们总是妥然地收藏好,舍不得吃掉,白天当玩具玩,晚上放在床头,真有形影不离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年糕的保存还是有讲究的。年糕担进家门后,先是放在晒匾等竹制品上摊干水分,一般是二三天时间,因为时值冬天,气温较低,需要及时把年糕放入大水缸、木桶等器具中,蓄满清水,不然年糕受冻以后会裂出口子,一旦食用时,在菜刀切片之际,年糕容易碎掉。</p><p class="ql-block">同时,浸年糕的清水需要及时更换,当年农村饮用的都是自挖的水井,清水都是现存从水井挑来的,年糕在水中浸泡一个月左右,水质就会出现异味,又需要更换活水,特别是到了春天,气温上升,浸泡年糕的清水一般十天半月就得更换,如果不及时换水,年糕会出现异味与酸气,直到色泽变黄,长出绿毛而烂掉,所以,及时换水是当年保存年糕比较的重要环节,贯穿年糕入门以后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  年糕的食用方式很多。年糕的食用期是比较长的,我们从腊月开始,可以吃到五月份左右,当年有句农谚,叫做“草子炒年糕,吃得爷爷抓脚背”,说得就是到了草子成熟期,农家还有年糕吃,这抓脚背,据说草子属于热性菜肴,吃了以后常有出现微痒的状况。</p><p class="ql-block">年糕最常见的食用方法是炒着吃、煮着吃、蒸着吃、炸着吃。炒着吃,就是以青菜、白菜、腌菜、草子等配菜,炒熟年糕,口感都很好,以青菜炒年糕最为常见。煮年糕,就是在稀饭、稀菜之中,放入年糕片,或者在清水之中煮熟,加入放入调料就可食用。蒸年糕,就是在煮米饭时,年糕放在饭架上一并煮熟,随后调味食用。这炸年糕,就是先得把年糕切片晒干,然后象爆米花一样,爆成年糕花,作为零食来吃既香又耐饥。年糕的食用方式,由各地的习惯决定,总体上大同小异,但也自有特色,各有其妙。</p> <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搡年糕的模式与往事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直与时俱进,早已由人力打制逐步被机器制作所替代,但搡年糕作为一种传统的制作方法,时下在风景区、民族文化村等地方还偶有所见,那只是一种宣传展示,或者是作为一种体验方式,真正的制作已经机械化,而且机器生产的效率高,就口感而言当前的年糕更滑润、更糯性,更受人们的欢迎,但在当年,不论滑不滑、糯不糯,能吃上年糕已经很不错了。</p><p class="ql-block">不论时光怎样地流逝,搡年糕的场景始终难以忘怀,我忘不了村民当年奋力打制的场景,忘不了村民的勤劳与手巧,忘不了村民那种一下又一下、孜孜不倦、吃苦耐劳的精神风貌,值得我们一代学习敬佩,更值得我们在新时代实现国强民富的伟大事业征程中,举一反三,传承弘扬,让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续写更新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