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父辈的荣耀——“郭兴福教学法”的创立推广》系列文章,如同寒冬里一股温暖的春风,在网上吹拂,引起了多方的共鸣。一些读者纷纷在朋友圈、战友群留言,发表读后感。</p> <p class="ql-block"> 从现役的官兵到老部队的领导,从转业干部到曾经的训练亲历者,再到今日的年轻人,他们的每一份反馈都如同一颗颗心灵的火种交织闪耀。</p> <p class="ql-block">老部队官兵的反响——</p> <p class="ql-block"> 在郭兴福生前所在某旅合成2连的官兵眼中,这些文字不仅仅是对过往的缅怀,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他们从文章中再次系统、全面地了解了郭兴福教学法创立推广的过程,那些具有生活气息的轶事,也使他们看到了那个年代军营里的军事训练和生活状态,让他们倍感荣耀与责任并存。连长王强军在编写人员的朋友圈留言“感谢前辈们的悉心整理!让我们新时代的2连知道来之不易!请前辈们相信,我们连队未来一定可期!”</p> <p class="ql-block"> 原步兵第34师的师首长阅读了文章之后仿佛在字里行间找回了昔日的火热岁月,在给编写人员微信留言说“你们几位部队老领导 的后代在朋友圈发的纪念‘郭兴福教学法’的文章,照片我也看了,搞得很好!所述史实皆是耳闻目睹的真事。”</p> 上世纪70年代初步兵第100团2连3班班长、后任步兵第102团团长陈晓春——<div> 战友推荐,一口气看完了7集《父辈的荣耀》。这组纪念文章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了解了“郭兴福教学法”背后的许多故事,对“郭兴福教学法”从发起到最后大比武的高潮,都交代的很清楚,各个阶段的发展脉络也很清晰,尤其是郭兴福与训练指导组成员的关系描写得生动细腻。透过战友的回忆,让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我们部队官兵一致、团结一致的紧密关系。</div><div> 正如原12军作训处高伟民参谋所说:“我看完了《父辈的荣耀》,眼睛也湿了。当时热热闹闹的‘郭兴福教学法’为推动全军大比武做出多大的贡献啊!它有效地加强了部队的军事素质,切切实实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堪称‘伟大’一点都不为过。这是我们12军的光荣!也使我们更加了解老首长们为创立‘郭兴福教学法’所付出的心血。还真的要感谢这批老首长的后代,他们把新中国军队建设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做了比较详细的回顾 ,为继承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作出了贡献。我认为,这是一件影响深远、意义非凡的大事。”</div><br> 许多战友都很关心郭兴福最后的归宿,借此机会说一下:在34旅党委的努力下,经滁州地委安排,于2011年4月6日,安葬在半塔烈士陵园。第12集团军、滁州市双拥工委、来安县委县政府在皖东烈士陵园庄重举行了郭兴福同志骨灰安葬仪式。集团军副军长兰政少将,市政府、滁州军分区、郭兴福亲属及其原所在驻滁73091部队部分官兵、生前战友等300多人参加了仪式。<br><br> 如今,郭兴福遗孀李淑贞在其侄女的配伴下,在原南京军区司令部干休所安享晚年。 <p class="ql-block">军转干部的感言——</p> <p class="ql-block"> 读者中有很多是军转干部,对他们而言,这些文字是对过往军旅生涯的一种追忆,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激励。</p> <p class="ql-block"> 军转干部肖宏伟(曾任179师战勤科科长)说:“七个篇章关于“郭兴福教学法”产生的初始,成熟过程,巅峰时刻,挫折和冲击,永续传承的过程,非常引人入胜!撰写的非常好!文章主旨非常明确,人物原形非常真实,时间与事物发展的脉络非常清晰,时间线和人物线对应的逻辑关系非常明了,“郭兴福教学法”诞生的过程,由初,到完善再到最后定型的发展渐进很清晰。让人感到这篇系列文章是一个人物非常鲜活和充满和平时期军事训练灵魂的极好军事史料!</p><p class="ql-block"> “郭兴福教学法”是全军在和平时期练兵战法、训法的最具有前瞻性的开创和总结,让陆、海、空三军训练几代人受到了重大影响。我们当兵时,在干部影响下,就对“郭兴福教学法”这一新训方法耳闻目濡,教导队中很多训练方式都是这一训练方法的再现!</p><p class="ql-block"> 整篇文章文笔也很流畅,因为我们在部队多年,很多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倍感温馨和怀旧通过对人,对事,对景,对物的描写,加上文笔刻意的雕琢,把事情和人物都写的很生动,很鲜活,很出彩!就像在一个本色的绘图中,又衬托着许多隐形的色彩!让读者有着更多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此文还要多读几遍,深刻理解作者的真正起笔的用意!我将你们撰写的这篇文章告诉了原12军付军长谭友夫前辈女儿谭大姐,她很高兴,希望能很好拜读一下。</p><p class="ql-block"> 重温“郭兴福教学法”及为这个项目付出的前辈们点滴往事,我觉得主要收获是:1、再次认识在我们国家和平建设时期,有这么一批拥有智慧,具备勇气,善于吃苦,勇敢攻坚的老一辈军人负重前行,默默奉献,为提高我军的军事综合能力作出了卓越贡献;2、“郭兴福教学法”在那个历史阶段确实对军队各个军兵种训练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起到了龙头效果;3、军队在发展,装备在更新,现场环境不断变化,但探索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的活动是永续的,“郭兴福教学法”及参加这个军事项目的全体人员所表现的精神,就是推动这种永续传承的军魂! </p> 浙江省宁波军分区原司令员武晋宁,在1978年郭兴福平反后担任南京步兵学校战术教研室副主任时入校,为一大队二队学员,并有幸见于1979年下半年,和所在班全体人员被指派为示范班,配合郭兴福拍摄步兵进攻中的战术教学片,在郭兴福的亲自指挥、示范下,进行单兵战术训练。武司令员在《遇见郭兴福》的回忆文章中,有一段传神的描述——<h5> 终于见到传说中的郭兴福。他身着草绿军服,扎棕色腰带,腰插小红旗,面孔黑中透红,身体稍嫌发福,精神依然矍铄。教练员与示范班首次配合,在郭兴福指挥下居然也天衣无缝。尤其是他讲解和示范进攻战斗中的战士对“沟包坎坑”这些自然地形的利用,声音嘹亮清晰,讲述有条有理,道理深入简出,反应异常灵敏,摸爬滚打的动作利索准确,精彩和威风不减当年。</h5><br><h5>训练场有个顺口溜说“不怕调皮捣蛋,就怕单个教练”。郭兴福也不知道我们的名字,需要哪一位做动作或单个教练时便呼点:第Ⅹ名,出列!然后指点一番。见到真佛,亲身受教,时间过得很快,没人感觉到累。他不认识我们,但我们却记住了他。</h5><br><h5>解放军有千军万马,能被郭兴福“耳提面命”的凤毛麟角,这个机会却被我们逮到了。不知有了这次作业,能不能算他的“嫡传关门弟子”? </h5><div>武司令员从南京步校毕业后,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与“郭兴福教学法”长期结缘,搞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学习普及活动,对其特点、作用感悟颇深,他对《父辈的荣耀》评价是:“这是描述‘郭兴福教学法’最系统、最权威、最细致的一个系列(文章)。”<br></div> 原总参某部两栖侦察队教导员、军转干部高鹤洪留言:1990年我参加省军区“四会”教练员比武荣获第一名,第二年指导张志宏连长,同样获得第一名。<div><br></div><div>曾在驻舟山群岛部队服役的海防老兵戈文辉说:“这次集中阅读了7篇文章,作为一名老兵,读完真是享受之至。感佩当年的老 一辈军人们作出的贡献,怀念先逝的战友!”<br><br>南京市栖霞区人武部职员马泽宇虽然没有当过兵,但对军史有浓厚的兴趣,他的留言是:“这个系列太棒了!”<br></div> <p class="ql-block"> 从南京炮兵学院转业的张学东(曾任学院本科学员大队政委)说:“细阅《父辈荣耀——"郭兴福教学法创立推广"》一文,深受教育和鼓舞,文章系统回顾了这段难忘的历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从政治、思想、军事、文采艺术的角度来衡量,是一篇难得好文章。为我军全面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加强军事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为建设一支正规化、现代化、信息化强大的人民军队,作出了贡献。值得点赞。”</p><p class="ql-block"> 张学东还将文章转发给1961年入伍的战友黄崇雕,这是一位南京军区的先进典型,被誉为"雷锋式的好战士",曾受到罗瑞卿大将的亲切接见。文章勾起他深情的回忆,他多次带领所在班参加团、守备区、要塞区军事比武。1965年上半年他在参加南京军区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代表大会上,曾荣幸地见到了郭兴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原步兵第34师后勤部部长杨述新之子杨川武,也是一位军转干部(原步兵第100团3连司务长、团后勤军需股助理员),看到文中讲到3连参加南京军区首次大比武的事,不禁回忆起自己在3连的军旅生涯。</p><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陆军第12军步兵第34师第100团3连炊事班在南京军区比武中,取得战地野炊第一名。从军区比武载誉归来的3连炊事班,重温毛主席有关"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论述,使大家牢固树立为全连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烹饪技术,搞好养猪种菜,争创先进食堂。由于成绩突出,3连炊事班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炊事班。</p><p class="ql-block"> 步兵第 100团后勤党委十分重视运用3连炊事班这个先进典型,来带动全团后勤工作。团后勤在举办司务长、给养员集训中,组织集训人员观看3连炊事班野炊表演,使大家受到一次极好的学习。团后勤还在全团奉命赴安徽城西湖农场抗洪抢险途中,组织了一次野炊演练。演练中假设敌情,指定野炊地域,全团十八个炊事班在一片树林里迅速展开作业。</p><p class="ql-block"> 这次演练3连炊事班仅用了三十分钟就做好两菜一饭一汤;通信连、一机炮连在四十分钟做好饭菜汤;其余各连在五十分钟完成了任务,保证了部队一小时吃好饭。大家都说:"这次演练是一次很实际的、带有战术背景的野炊临战训练"。多年来,3连炊事班在荣誉面前不骄傲、在成绩面前不停步,他们决心立足本职工作,为加速部队的后勤建设作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吴亚东子女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从“东海前哨(东海民兵)“公众号连载的 《父辈的荣耀—”郭兴福教学法“的创立推广》中,看着那些父亲在连队训练的照片,仿佛又看到父亲忘我工作的身影。他们说父亲不仅自己献身于国防建设,还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送到陆海空军部队,为此吴亚东的女儿经常调侃“爸爸是三军司令”。</p> <p class="ql-block">昔日发小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 大院里的小伙伴胡怡萍、荀庆中夫妇俩如今也是七旬老人,看了《父辈的荣耀—”郭兴福教学法“的创立推广》,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用微信给编写组发来读后感:“60多年前创立的‘郭兴福教学法’,在我军的军事训练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倾注了老前辈领导们的大量心血,凝聚了12军各级领导以及机关各部门的集体努力,为部队在和平时期如何带兵怎么训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十年浩劫阻碍了‘郭兴福教学法’在全军的推广,但‘郭兴福教学法’的精神在12军从没有间断。”他们回顾了1975年陆军第12军在三界训练基地组织的“步兵团对敌坦克训练”,并从一个老军人的视角认为,这种训练“强调的单兵作战能力和协同能力,以及抵近击毁敌坦克的战术,与‘郭兴福教学法’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父辈的荣耀》,让我们重温了六十年前的训练场,再次感受了火热的训练场景。”</p> <p class="ql-block"> 军队退休干部鞠亚萍,是编写人员的发小,她看了连载文章之后感慨地说:“为之震撼!后辈们用心血、用深情、用精湛的文笔全面、客观、祥实的再现了我军历史上的传奇人物郭兴福及其首创的集技术、战术、思想作风高度融合的“郭兴福教学法”;再现了创立“郭兴福教学法”英雄群体的英雄故事。英模虽逝,其思想精髓在《父辈的荣耀》中得以传承、发扬光大!谢谢本文的作者,谢谢我亲爱的战友,是你们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感人传神的教育课,给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增添了勃勃生机和动力。</p><p class="ql-block"> 我亲眼目睹了他们几个也已经步入老年的“后生”们,多少个日日夜夜,废寝忘食的探讨、专访、查阅、收集、求证…… ,一本本崭新的军事历史书籍被本文作者孙丽华翻阅的面目全非,任群、吴沿兵、宋秀香、杨川华追忆着父辈的艰辛和不易……,辛勤的汗水和刻骨铭心的付出铸就了《父辈的荣耀》,让我们知道了更多那个年代,那个英雄群体的故事,让我们受益匪浅!一代传承!代代传承!”</p> <p class="ql-block">年轻人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 对于80、90后的年轻人,这些文章是一扇窗,透过它们看到了前辈的风采和时代的印记。网友奥莉薇V留言说,“文章写的真好,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我们这代人就缺这股韧劲儿”。网名光之国Kyo深有感触地说:“这不仅是军人的历史,更像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真的很感谢作者的分享,让我们这一代人也能从中得到力量和启发!期待更多这样的好文章!”</p> <p class="ql-block">一位诗人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中国诗词学会会员、南京市诗词协会会员黄纪义曾是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政治学员队十四队书记,转业后成为一名国家四级高级法官。他阅读了《父辈的荣耀》,以一组《七 律 六 首 礼赞郭兴福教学法》抒发着自己的情感。</p> 编写者的话—— <p class="ql-block"> 我们几位原步兵第三十四师的后代,编写了《父辈的荣耀——“郭兴福教学法”和他背后的战友》一文,以告慰曾经参与那场军事训练改革的父辈,纪念“郭兴福教学法”创立63周年、全军推广“郭兴福教学法”60周年。因编写人员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误之处,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 感谢各位读者关注!你们的读后感,如同不同色彩的笔触,共同绘制出一幅天地回荡英雄气的时代画卷。我们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属于”郭兴福教学法“的精神内核——创新、坚韧、责任、传承都将永远闪耀,照亮每一个为梦想和理想奋斗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