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31:润“心”无声 恩深义重——感念恩师王炳祺

杨家老兵

<p class="ql-block">   在我国浩瀚的诗词瑰宝中,有一种广为人们喜爱的诗词类型称为咏物诗,作者或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将字词情意四者融为一体,沁人心脾,启人心智。咏物诗的美妙之处还在于,读者亦可借以抒发情感,寄托心志。</p> <p class="ql-block">   每当回想起恩师王炳祺,我总是将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改为“润心”细无声,连同李白“一朝沐杏雨,终生念师恩”的诗句,用来表达对王老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与温文尔雅、和风细雨施教风格的敬佩和感激之情。</p><p class="ql-block"> 我初次承蒙王老的提携之恩时,俩人素不相识,又从未谋面。可以说是王老无声无响,无言无语,本人不知不觉,真似李白、白居易诗句中描写的那样:“惊喜茫如堕烟雾”“忽得令(书)来喜且惊 ”。</p> <p class="ql-block">(图左为作者,图右为王老,后排为摄影干事甘成明)</p> <p class="ql-block">   事情还得从我两个月内“连升三级”说起。</p><p class="ql-block"> 1969年7月中旬,我由原北京军区工程兵第四工区156团11连排长,调到了团政治处宣传股当新闻干事;9月上旬未,命令又下到了师政治部宣传科;相隔十来天,尚未到师履职,我又接到任65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的命令,并于9月25日报了到。</p><p class="ql-block"> 这么短时间实现“三级跳”,完全出乎个人意料,尤其是最后一跳更觉得突如其来。</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跳跃式调动,缘于我在工区学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的发言。</p><p class="ql-block"> 1968年初,我刚提干就被派往沽源县随团政委崔毓秀执行任务。当时,由于“左”的东西盛行,新闻报道也难免受其影响。但是,我凭着农家子弟的良知和一定的鉴别能力,凭着多年来初步学习掌握的毛泽东思想的立场和观点,力避过激的东西产生,紧紧围绕大联合、保稳定、促生产等主题采写报道。6月15日,我写的国营沽源牧场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稿子,被《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以半个版的篇幅发表。当年,有60余篇稿件分别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战友报》《光明日报》等报社发表,其中5个头版头条,有3篇还加了编者按。为此,团党委给我记了个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1969年9月上旬,工区召开学毛著积极分子经验交流大会。在会上,我介绍了认真学习和践行革命理论,奋力搞好新闻报道的体会,后来《工程兵报通讯》还用四个页面发表。会议结束不到一周,我就接到了去工区宣传科任职的命令,还没来得及报到,仅隔了十来天时间,又被任命为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我当时确实茫然不知来由。原来,王老当时身为宣传处副处长,参加了工区的会议,听了我的发言,回去后立即建议政治部领导,很快把我调去的。</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事情已经过去了50多个春秋,虽然我在王老手下工作了7年,有一段时间还在同一室办公,他转业后我俩也多次见面,但他从未透露过调我到军部工作的实情。直到前些年我去看望他时提及此事,他只是淡淡地说:当年的风气就那样,用人凭人品和实绩,不分远近亲疏,更不搞什么邪门歪道。</p><p class="ql-block"> 王老这一无声之举,对我是悄然而至的意外惊喜,也是前所未有的思想震撼和教化,使我受到王老高风亮节的熏陶,受到当年优良党风军风的沐浴。王老的这一无意之举,使我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关键性甚至决定性的一步,我当衷心感谢。但这件事不只限于一时的惊喜和感激,更重要的是对我后来的人生历程发生了重大影响,始终激励自己要像无私可敬的老领导们那样清白做人,清廉为官。可以说,王老的这次无声之举,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于无响处时显效用,有声不似无声好,此事无声胜有声。</p> <p class="ql-block">   王老出生于1938年,58年入伍,次年入党,职务至副师级,88年因家庭原因申请转业到石家庄市委党校任副校长,99年退休。王老的长相慈眉善眼,说话慢声细语,为人正直善良,待人热情厚诚,做官清正廉能。即使退休20多年来,仍初心不改,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利用诗书热情传播正能量,广受人们赞誉。仅王老最近在两个网刊发表的一组爱国励志书法诗词,阅读量高达两万多,还得到200余人的点赞、好评和转存。</p><p class="ql-block"> 王老对待我和其他部属,像兄长一样真诚关爱,不仅平等相待,亦师亦友,而且不惜费心劳神,热心细心又耐心地实施教诲。尤其当部属有了过错,他总是不愠不火,和颜悦色,和风细雨,用启发式进行引导,使人心悦诚服。</p> <p class="ql-block">   初到军机关时,我只有23岁,入伍刚四年半,经历少,涉世浅,加上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又独自一人担负文字报道工作,感到压力山大。王老很快看出了我的畏难情绪,及时鼓励我甩掉思想包袱,迎难而上,勤学习,苦钻研,把压力变为动力。</p><p class="ql-block"> 在王老的开导下,我鼓起迎难而上的勇气,下决心加紧勤学苦练,努力弥短补缺,尽快适应新岗位的要求。</p><p class="ql-block">文化水平低,我字典不离手,弄不懂的字词随查随记,坚持每天的新闻联播必听,当日的报纸必看,还搞了报纸剪贴本、名言警句摘记本,从中吸取营养。(后来靠自学取得了高中文凭,参加了党政干部大专自学考试,十二门功课一次通过,其中哲学和文学概论两门课程名列地区第一名,还被省自考办评为优秀学员。当然,这些都是后话。)</p> <p class="ql-block">   部队工作不熟悉,王老特意经常安排我参加部队的中心工作,多次让我随工作组到连队蹲点调查,并提示我要围绕班子建设、政治工作、战备训练等部队重要任务选题,采写稿件。当他发现有价值的报道题材,总是很快告诉我。</p><p class="ql-block"> 缺乏采写重要题材的经验,我按照王老教给的快速入门的捷径,留心向编辑和记者学习。每被刊用一篇稿件,我就将原稿和采用稿仔细进行对比,从中找差距,学经验。尤其是注意抓住新华社和《解放军报》《战友报》记者下部队的难得机会,虚心向他们请教如何发现和采写重要题材,如何选定主题等。可喜的是,当跟着两家报社的记者采写时,一起研究完路子,他们总是先让我起草初稿,然后由他们修改,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记得随同两报记者采访579团党委成员“两忆三查”情况时,我仿照记者善用被采访对象好语言的做法,初稿用该团政委的一句话作为标题:“后半辈子要超过前半辈子”,几位记者都称标题定得好,一字不差地被照用了,不几天在《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刊发。就这样,从“邯郸学步”开始,我逐渐入了点门道。</p><p class="ql-block"> 在王老的热心指导和精心安排下,我较快度过了从团到军大跨度调动带来的不适应期,新闻报道的采写水平在短期内得到了较大提高。到军机关不到半年时间,就有7篇大稿分别被大报头版头条刊发,其中有3篇还配发了评论。</p><p class="ql-block"> 王老对自己和其部属的关爱和施教,不只限于学识和业务上,更注重从思想上开导和教诲。</p> <p class="ql-block">   本人性直性急,还有爱发火、爱批评人的毛病,王老多次在私下劝导我:气大伤身,火大伤人,心情要平静,遇事要冷静。后来,又特意书写了一幅“静”字轴送给我,王老的良苦用心虽然没有明言,我也领悟到他的关切之情,始终将这幅题字当作修身养性的座右铭。</p><p class="ql-block"> “扶上马又送一程,搭把手立稳身。”这句俗语,是王老对部属的后续发展持续关注和扶持的生动写照。我走上师职领导岗位后,王老一如既往地对我的思想和工作牵肠挂肚。他特地赶到我所在单位,语重心长地同我进行了两次长谈。言语之间,充满了对老部属的殷切希望和真诚的告诫。王老特别提醒我,职务、权力的利与害相连,职级提升了,更要把握好自己,保证安全着陆,全身而退。几十年来,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我牢记王老的嘱咐,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较好地做到了本分做人,清廉做官,曾被集团军通报表彰为“优秀师级干部”,先后两次在原北京军区大会上介绍了坚持人品官德修养的体会,一次在大会介绍了本师政治工作的经验。退休24年来,努力做到退职不褪色,体衰志不衰,先后三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一次被授予“文明休干”。</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原北京军区的大会上,本人先后两次介绍了人品官德修养的体会(另一次是在学理论和高科技读书班介绍的),一次介绍了本师政治工作经验。(见下三图)</b></p> <p class="ql-block">98年7月25日《战友报》摘登了作者在大会的发言。</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1993年,被65集团军通报表彰为“优秀师职干部”。(见下图)</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退休之后,先后三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一次被授予“文明休干”。(见下四图)</b></p> <p class="ql-block">   《三国志》中有句话说得好:“得遇良师,春风化雨,人生至幸。”</p><p class="ql-block"> 诸如王老这样的良师,有如护花的春泥,照明的烛火,育苗的园丁,能承蒙这样“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教诲,确属人生至幸。我和王老相识相交半个多世纪,如今我也进入耄耋之年,但仍不时庆幸自己在青葱时期,得到了王老如春雨一般润心无声,于无形中成风化人,及时为我拨正人生航向,使我从年轻懵懂逐渐趋于相对成熟。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王老一路心伴,一路教诲,一路扶持,才使自己一路比较顺遂且平稳,直到安全着陆,乐享晚年。这确实是得遇良师,有生至幸,铭心刻骨,没齿难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部分评论选:</b></p><p class="ql-block">罗小兵:</p><p class="ql-block"> 王老也是我的老首长,曾在他手下工作六年,1972年还一起到军政大学学习了一期马列读书班,住在一个宿舍四个月。杨兄写的王老,文如其人,深有感触。王老是我们永远不忘的恩师兄长!祝王老健康长寿,龙年大吉,家庭幸福,新春快乐!</p><p class="ql-block">戴肖峰:</p><p class="ql-block"> 师恩难忘,战友情深!人间真情,最为珍贵!</p><p class="ql-block">王永存:</p><p class="ql-block"> 王老 :您德高望重,有口皆碑,我们作为军宣传处曾经的后来人,虽未谋面,但早有耳闻。祝您晚年幸福!</p><p class="ql-block">王永存:</p><p class="ql-block"> 杨家老兵:王老炳祺的神和魂在您的身上得到延续和光大!令您的部下受益良多,没齿难忘!</p><p class="ql-block">甘成明:</p><p class="ql-block"> 除了自身努力这个重要因素外,领导的识人和推荐也很重要。回想当初,我一个什么都不懂和没有人脉关系的农村小伙子,竟然被你在65军数万人中选调我到军宣布处学习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并一直关心、培养、呵护我成长进步,才有了我今天满意的人生。可以说,没有你,我没有今天,你是我的恩人。所以我一直感恩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