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泉州涂门街上,通淮关岳庙是最显著的建筑之一,因为蓝天下的那一抹红,最闽南。</p><p class="ql-block">关岳庙的主色调是红色。这是闽南传统建筑的主色调,同时代表着一种至尊的色彩。</p><p class="ql-block">在闹市极其有限的空间中,充分发挥立体空间和视线的作用,令人有耳目一新、美轮美奂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通淮关岳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位于鲤城区涂门街186号,</span>是现存规模最大关岳庙,有“泉州第一武庙”之誉。庙宇座北朝南,庙始建年代莫详,据清雍正九年(1731年)泉籍进士张焕登《重修关帝庙记》考证:“通淮者,南唐郡城之东南门也。然则郡之盛于祀侯也,自通淮始。”据此则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姑存一说。以后历代多次重修,形成今日规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庙由三个殿与山门并排组成,装饰有精美的石木雕和泥塑,屋脊采用福建传统的剪瓷龙雕。</span></p><p class="ql-block">2005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从外观上看,关岳庙大门及外檐底色均是为红色,主要装饰物则采用金色,以及五彩彩绘而成。</p><p class="ql-block">相对于大部分递进排列的宫庙建筑,通淮关岳庙则呈“一”字形坐落。各殿并列,也体现了泉州多元、包容的宗教文化信仰。</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由武成殿、崇先殿、三义殿三座并列峙立的殿堂组成。原均为三进、三开间建筑。</p><p class="ql-block">三殿现均为单檐歇山顶、燕尾脊,穿斗式木构架,红砖白石墙体建筑,各殿间门户畅通,具有闽南传统建筑风格,又不拘泥于中轴线建筑形式。</p> <p class="ql-block">至于庙外屋顶,除了标志性的红色琉璃瓦,屋脊用色更是活泼,褚、黄、蓝,各色瓷砖剪接成色带,历史故事、花鸟人物跃然其间。</p><p class="ql-block">关岳庙屋顶正脊两端,有二十条龙造型各异,凌空飞舞,似乎在追逐着脊正中的三粒大龙珠和六个大葫芦。</p> <p class="ql-block">闽南有句俗语——“厝顶有戏出”。</p><p class="ql-block">就是说,屋顶上经常有热闹的戏曲故事上演着。指的是闽南的寺庙、祠堂等古建筑的屋顶上那些有着精美的瓷雕装饰,由民间手艺人用剪瓷雕拼出的戏剧作品。此外,各色花鸟鱼虫,人物造型触目可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它们造型优美、颜色绚丽,是屋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剪瓷雕是一种以造型绘画为基础,运用剪裁的瓷片镶嵌在屋脊、厝角、檐下照壁等的建筑装饰艺术,是闽南建筑的传统工艺之一。</p><p class="ql-block">这些雕塑由各色瓷片粘合拼成,色泽明快、釉面透亮、交相辉映,富有动感,充满了浓郁的闽南地方特色。看似零零碎碎,但却揉合了博大精深的闽南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地理和宗教知识,很难创作出如此纷繁复杂的剪瓷雕。</p><p class="ql-block">重脊上有三十二处鸱吻和鳌尖,脊尖三十二处遮栏的“排头”,都雕塑有单人或双人骑马征战的勇士,脊中则雕塑有“八仙绣图”和“水浒梁山”故事。</p> <p class="ql-block">庙前丹陛石中“龙”的图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正殿和左右的三义庙、崇先殿三座并列。正殿称“武成殿”,祭祀三国关羽和南宋岳飞,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右为“三义庙”祀三国时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旁祀诸葛亮。左为“崇先殿”,奉祀关公三代先祖。三殿并峙,形成结构对称庙宇壮观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1294平方米。通淮关岳庙殿宇恢弘大气,装饰着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雕,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其间配有花鸟走兽,体现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这里香火鼎盛,进香膜拜者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武成殿</p><p class="ql-block">正殿称“武成殿”,祀三国关羽和南宋岳飞,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 </p> <p class="ql-block">“鼎汉立宋”匾</p><p class="ql-block">“鼎汉立宋”为民国时蔡浚所书。鼎是古代的一种物品,三足共同支撑一个整体,十分稳定。而“立”是站的意思。鼎立,即三足而立,是最为稳固的状态。汉就是汉朝,宋意即宋朝。岳飞保卫宋朝,因而“鼎汉”,“立宋”是指关公和岳飞。因为庙宇里既奉祀关帝爷,也奉祀岳飞,而他们分别是汉与宋的顶梁柱。</p> <p class="ql-block">鼓</p> <p class="ql-block">三义殿</p><p class="ql-block">位于武成殿右侧为,祀三国时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旁祀诸葛亮。</p><p class="ql-block">木雕是闽南寺庙中一个艺术表现的重点,关岳庙也不例外。尤其是各殿正面檐下的垂花、狮座、托木,以及天花板下的藻井等,精华毕现,不容错过。</p><p class="ql-block">前殿大门外,门檐的单翘垂昂斗拱上,有十个全缕空雕刻成带绥宫灯式样的垂花,斗拱昂上安装了十面浮雕八仙等全身人物像。</p><p class="ql-block">左右两旁斗拱昂上,亦各安装八只倒立的木雕狮子和四只凤凰……龙吟虎啸,狮舞凤飞,装饰琳琅满目,几乎无可再饰。</p><p class="ql-block">要到庙里烧香拜佛抽签,先从右边门也就是三义殿进入。庙堂供奉着刘皇叔,关帝爷以及张飞将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里的香火塔</p> <p class="ql-block">崇先殿</p><p class="ql-block">位于武成殿左侧,奉祀关公三代先祖。</p><p class="ql-block">通淮关岳庙中楹联、碑刻、匾额甚多。作为珍贵的文物,它们在展现各种书法艺术的同时,记录了庙宇的发展变化沿革,是了解泉州人对关岳庙敬祀、评价的文字依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前殿外石柱对联:</span></p><p class="ql-block">通春秋而崇汉统,</p><p class="ql-block">淮南北屡扫金师。</p> <p class="ql-block">到通淮关岳庙祈拜的人,不少人都有抽签问卜的习惯。因为帝爷公在泉州人心目中神通广大,有求必应。不论是婚姻、生意、疾病、谋职、建屋、迁居等,似乎都要到关庙抽签求指点,心理上才得到安慰踏实。</p><p class="ql-block">泉州通淮关岳庙灵签应验的传说在泉州也有很多。其中有一则与关帝爷的“玉腰带”有关。</p><p class="ql-block">传说清道光年间,泉州镇抚巷沟尾下徐氏家族乃泉州的大户人家,家宅豪华,堪称泉州城中屈指可数的大宅之一。虽说徐家的田园遍及涂门城外和后厝街一带,但依然勤俭兴家,对钱银、家私、用具极其爱惜。由于徐氏系书香世家,亦有子孙乡试中举,其家内教导子侄有方,据说甚至不许晚辈吃饭时在碗底或桌面留下一粒米饭。长年累月,集腋成裘,家藏古玩、字画等珍品颇丰而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据说徐老太爷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到涂门关帝庙焚香,顶礼膜拜。 为表对关圣帝君的虔诚,徐老太爷特邀河南雕琢玉器名匠十人为关帝爷打造一条“玉腰带”,并为此在豪宅后院另建一房舍,作为玉雕师傅的住所及工房。经工匠们日夜操作,历时两个月,终于完成四十八块碧玉的精雕细琢。随后,徐老太爷又聘请省城名匠将这四十八片碧玉焊接成腰带,俗称“帝爷公玉腰带”。每逢关帝诞辰或关帝出巡,都会为关帝爷佩带好这条“玉腰带”。平时腰带则由徐氏后裔收藏保管。</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年代,“杀人魔王”钱东亮率旅驻军泉州,耳闻徐氏家族珍藏关帝爷的玉腰带,垂涎三尺,想趁机夺为己有,但又担心触犯神明,不可强夺,只好硬着头皮到关帝庙求签。这位堂堂的钱旅长从签筒抽出一签,眼望正是第廿七签。他急念签诗:“世间万物各有主,一丝一毫莫强取。英雄豪杰自天生,也须步步循规矩。”念毕签诗,钱旅长不觉一声长叹,颤抖地手拿签诗,心想,关帝爷竞如此“灵圣”,正气浩然地训斥自己。旋即强作镇定,用手掌压住忐忑不安的胸口,一声不响地低着头溜出关帝庙。自此再也不敢痴心妄想那条“玉腰带”了。</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玉腰带”依旧由徐氏后裔收藏保管。可惜在岁月中历经浩劫,至今下落不明。</p> <p class="ql-block">“普天怀德”匾一一林剑仆 书</p> <p class="ql-block">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锡兰侨民旧居</span></p><p class="ql-block">从关帝庙游览出来,便来到了紧邻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锡兰侨民旧居”。旧居地处闹市,</span>坐落在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中段北侧,东邻关岳庙,西近清净寺,南临涂门街,北接八卦沟。</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初,明天顺二年(1459年),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王子以贡使华,成化二年(1466年)因锡兰国内变故,王子滞留泉州,后定居泉州,以“世”、“何”为姓,世代繁衍,成为明、清望族。后裔于清初建此居所,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后易姓而居。旧居占地面积780多平方米,单檐硬山式,双坡顶,抬梁式构架。原有四落四雀翼(榉头)三庭井,东侧附有一连七间护厝,并配有天井、水井,后花园。现第四进已毁。锡兰侨民旧居的始建者为明初滞留泉州的锡兰(今斯里兰卡)王子后裔,是锡兰王裔在泉州的重要文物遗迹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份旧房契,竟然牵出隐居泉州的一大望族,牵出中斯两国密切往来的情缘,牵出一条海上丝绸之路的隐约航迹来。</p><p class="ql-block">1996年6月,泉州旧城区涂门街关岳庙片区改造拆迁,涂门118-120号林家大厝,限至6月25日拆迁,厝主林先生在整理家中旧物时,发现家传百年的老房契,上面记载着他祖父,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从阮鼠世、阮铜世手中购房的事。而后深入研究又发现,这房子的原主人还不是阮氏兄弟,而是阮家从世家手中买的。那房契分属二份,一份是世家把大厝典当给阮氏时所立,另一份是将此厝卖断给阮家时立。立契人分明写着:世铨观、世榜观、世培观、世炳观。上面还加盖有“泉州锡兰侨民旧居市人民政府”50年代的验讫章。</p><p class="ql-block">1996年12月,泉州考古工作者在泉州东岳山一个叫洗脚坑的地方,发现世家家族墓地。考证后得出,这是锡兰王子后裔的家族墓群,上有“明使臣世公孺人蒲氏墓孙华立”、“通事世公慈淑谢氏墓”等字样从中得出,最迟在明代,锡兰山国就曾派使臣来华,并定居泉州,且死后葬在泉州。而且这些锡兰人与泉州本地妇女通婚,还被允许在中国有公职、做“通事”这类工作。由此,再考证出“洗脚坑”原为“世家坑”讹称。</p><p class="ql-block">后来,又经多方了解考证,查史志记载发现,早在公元四世纪末,也就是晋孝武帝时,锡兰人(今称斯里兰卡)就曾派沙门昙摩带一尊玉佛到访中国。中国有名的高僧法显和尚,也在义熙六年(410年)到锡兰取经,并带回佛经多部。《明史》、《外国传·锡兰山》更记之确确。天顺三年(1459年),王葛力生夏刺·昔利把交喇惹遣使来贡。后经考证,这位来贡的王子因王位被侄儿继承,断了回国为王的念头,只好无奈地在泉州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并取自己那一大长串锡兰语姓名的第一字“世”字作族姓。后来,数代单传,到世隆这一代仅生三女,只好将其中一女“世益娟”招许姓一男入赘,并申明其后世要以“许世”为姓,传至今日,尚有许世吟娥一位。</p><p class="ql-block">2001年,泉州市人民政府据此将世家大厝完好保存,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消息传到台湾,台湾世氏后裔连夜召开家族会议,并派人携族谱前来泉州寻根。据那本修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族谱记载,锡兰王子在泉州传至十五世世振治,于道光年间,到他杭州表兄弟杜中士(翰林院庶吉士杭州督粮道)处,后来返泉途中,遇到盗贼,被抢劫一空,只好渡台到彰化、高雄教书为生,自此传宗接代,在台开花结果了。</p> <p class="ql-block">2009年11月16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拍摄于2022年10月2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