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年关将至,久违了的年味儿似乎还是没有回来,哈哈!别看照片,虽然照片是在现场拍摄的,但是那只是拍照。</p><p class="ql-block">各大商场、商城门庭冷落,逛商场商城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以前的逛街这一词汇好像早已被网购所代替了。</p> <p class="ql-block">现如今,想看到你来我往,人头攒动置办年货的情景也只能到农村的大集上去看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提起赶大集,那是我最喜欢的了。</p><p class="ql-block">天刚蒙蒙亮赶集的农村人就要起来准备了,省得被人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说的就是那磨蹭的人。</p><p class="ql-block">集市上,小商贩的叫喊声很快就会把你带进角色之中。看买主与小商贩的讨价还价是我的最爱,喜欢看他们口若悬河,唇枪舌剑,嘴随心动的场面,就像一场势均力敌的辩论赛。你有来言,我有去语,互不相让。最后总是商贩甘落下风,因为只有他们才知道商品的真正价值。得胜后的买主就像一位打胜仗的将军那样手提商品扬长而去。</p> <p class="ql-block">相比讨价还价,我也爱听那些商贩的叫卖声,南腔北调,五花八门,叫法不一。</p><p class="ql-block">赶集卖商品的商贩们都来自四面八方,所以对商品名字的叫法儿也大不相同,比如馒头,在一些地方就叫“馍”,小鸡就叫成“鸡崽儿”……因为地方文化和方言的差异,所以吆喝的各种调门儿也不一样,有的拉长腔,有的拉短腔,有声音大的,有的声音小,有直嗓喊的,也有开口唱的,所以让人听起来感觉吆喝声丰富多彩,也会让你领略到多方的“吆喝文化”。</p> <p class="ql-block">所有的吆喝声当中,我最喜欢听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声了。最典型的“十三香”就出自我的家乡—唐山地区,“十三香”最早是出自滦县,后来唐山各县也相继出现了各种版本,比如:滦南县,乐亭县等。这种吆喝声只有用当地方言吆喝(唱调)出来才最为好听。</p><p class="ql-block">“小小滴纸儿呀,四四方方,有人拿它写文章……我来用它、包我的十三香”听起来句句押韵,唱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一听就知道是卖十三香的。</p> <p class="ql-block">赶大集在农村最是盛行,因为农民一年四季都在忙碌,又距离城市比较远,为了方便农民的商品交易,所以就指定一固定的时间当做交易市场,这就是大集的由来。</p><p class="ql-block">赶大集的时间大都是定在每月的阴历,比如:阴历二月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周边的集市时间都是相互岔开的,有的地方初四,初九,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五天一个集,以此类推互不干涉。</p><p class="ql-block">尤其是年根儿的大集,更是热闹非凡。赶集的路上,有赶车的,推车的,背筐的,走路的,你来我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热闹劲儿一点也不逊色城市里的大商场,因为集上的东西大多都要比城里的价格便宜实惠,气氛又热闹,所以好多城里人也要去农村赶这种大集呢。</p><p class="ql-block">虽然现如今的网购已风靡全社会,但好像没有影响到农村的这种大集,所以,要想寻找久违了的年味儿,还是去农村最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