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赣州古城,也被称为江南宋城,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章江与贡江交汇地带的江畔。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赣州历史悠久,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span>现保存较完整的砖城墙,修建于北宋年间。</p><p class="ql-block"> 赣州古城墙从西津门沿章江至八境台,从八境台沿贡江经涌金门、建春门至原百胜门旁、今东河大桥止,共3664米,城墙高5一7米,宽4一6米;保留有北门、西津门、建春门和涌金门四座城门,八境台和西津门2座炮城,马面1座和部分警铺。赣州城墙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城市防洪、城市建设与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1996年11月20日,赣州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我和老伴与朋友一家三口于2023年12月1日参观了赣州古城。</p> <p class="ql-block">赣州古城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涌金门进入古城。</p> <p class="ql-block"> 涌金门位于赣州城东北处,贡水之畔,古赣州水路主码头,为宋代五大城门之一。始建于东晋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北宋嘉祐年间(公元1056一一1063年),用砖石修筑。几经兴废,为便于城市交通,于1954年拆除城楼,将城门改建、拓宽。1994年因万安水电站运行和城市建设需要,市政府耗资150万在城门原址修建防洪标准为五十年一遇的现代化闸门,并在其上兴建仿宋城楼,请原江西省委书记毛致用题写了涌金门三个字。古人诗云:八境台前春水生,涌金门外万舟横。</p> <p class="ql-block"> 2002年20月31日出现的洪峰水位,是建国以来的第二大洪峰。</p> <p class="ql-block"> 赣州古城,又称“江南宋城”。赣州的古城墙,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宋代原址原砖遗留至今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 这座城墙将近1000年了,资料记载城墙上已经发现了521种带铭文的砖,最早的一块砖上面写着“熙宁二年”,就是北宋1069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座城墙承载了千年历史的沧桑与荣光。 </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涌金门的马道上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古城墙上</p> <p class="ql-block"> 赣州的千年古城墙不仅仅作为古代的军事防御功能而存在,更重要的功能是防洪排涝的水利功能。据史料记载和实践证明,赣州古城及城墙能保存这样完好,得益于后人又修建了福寿沟,既能把城中的积水排入江里,又可以防止洪水倒灌入城。</p><p class="ql-block"> 福寿沟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老城区,是北宋时期赣州古城地下的大规模古代砖石排水管沟系统。福寿沟利用地势高差,连通城内坑塘水系蓄洪,通往城墙处的单向水窗会阻挡赣江洪水倒灌(城外洪水暴涨的压力使水窗自动关闭),并在洪水消退时向赣江排涝。福寿沟沿用千年,至今仍是赣州旧城区排水管道的主要构成部分,使赣州古城“暴雨不涝”。原管沟总长不少于12.6千米,现在至少有1.9千米仍保留古代的形制和材料。主管沟宽为0.7-1米,高1.1-1.35米,青砖拱券顶,砖石侧壁,底部平整。保存完好,功能依旧。</p><p class="ql-block"> 福寿沟与赣州城墙结合,形成有效的古城防洪排涝系统,是中华几千年城市文明的成功典范,此类历史遗存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 取福寿沟博物馆的排水管沟图片,一饱眼福。</p> <p class="ql-block"> 城墙处的水窗示意图。据资料记载古城墙水窗曾有12处。</p><p class="ql-block"> 每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即借下水管道水力将水窗冲开排水。反之,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江水压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p> <p class="ql-block">背后是贡江</p> <p class="ql-block"> 赣州有一座古浮桥,建在建春门外的贡江上,学名叫惠民桥。浮桥长约400米,连接贡江的两岸,由100多只小舟板并束之以缆绳相连而成,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3—1173),已有8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赣州城区三面环水,因为河面较宽,河两岸往来主要靠渡船。宋代赣州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为了方便与外面的沟通,于是就在章、贡两河上先后建造铺就了东河、西河、南河三座浮桥以沟通城乡。建国以后,西河、南河浮桥因修建了公路大桥而被拆除,在80年代被现代公路桥梁所代替,只有这座建春门浮桥,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景观,特意保存了下来,并还在为赣州市民服务。</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城墙上走到建春门下来,进入古浮桥码头。</p> <p class="ql-block">古浮桥的旖旎风姿</p> <p class="ql-block">人们在浮桥边垂钓</p> <p class="ql-block"> 百姓在浮桥两侧经商,摆卖土特产品。</p> <p class="ql-block"> 桥头堤坝上的大围棋盘</p> <p class="ql-block">在浮桥上能看到右前方的八境台。</p> <p class="ql-block">宏伟的建春门</p> <p class="ql-block"> 八境台坐落在江西省赣州市北八境公园内,章江和贡江在这里汇合为赣江,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 八境台依城墙建造,台高三层,仿古建筑,台高28.5米,总面积574平方米,朱楼碧瓦、雄丽壮观。</p><p class="ql-block"> 八境台是赣州的标志性景观之一。登上八境台,可以远眺整个赣州的全景。</p> <p class="ql-block"> 塑像为孔宗翰,孔子第四十六代孙。</p><p class="ql-block"> 北宋嘉佑年间,即1056-1063年,时任大宋虔州知军的孔宗瀚,面对水患频出的现状,率领军民用砖石垒砌城墙,并冶铁浇之,使赣州城墙抵御了水灾侵扰。</p><p class="ql-block"> 之后,孔宗瀚又在城墙龟角尾处筑石楼,并绘图请苏东坡题诗。苏东坡遂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石楼”也因而改称“八境台”。</p> <p class="ql-block">八境台下的翁城</p> <p class="ql-block"> 八境台室内,苏东坡应孔宗翰所请而作的《苏轼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p> <p class="ql-block">八境公园里的巨鼎</p> <p class="ql-block">古城小巷</p> <p class="ql-block"> 郁孤台,别名:田螺岭,位于赣州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海拔131米,是城区的制高点。赣州宋代古城墙自台下逶迤而过,因坐落于山顶,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得名。</p> <p class="ql-block">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才华万千,能文能武,一生却壮志难酬,抱憾病逝。</p><p class="ql-block"> 南宋淳熙二年至三年(1175~1176年),在赣州任提点刑狱一职,留有著名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p> <p class="ql-block">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大宋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p><p class="ql-block">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其中一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让郁孤台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span> </p><p class="ql-block"> 【南宋】辛弃疾</p><p class="ql-block"> 郁孤台下清江水,</p><p class="ql-block"> 中间多少行人泪?</p><p class="ql-block"> 西北望长安,</p><p class="ql-block"> 可怜无数山。</p><p class="ql-block"> 青山遮不住,</p><p class="ql-block"> 毕竟东流去。</p><p class="ql-block"> 江晚正愁余,</p><p class="ql-block"> 山深闻鹧鸪。</p> <p class="ql-block">郁孤台亭阁,三字匾额由郭沫若所书。</p> <p class="ql-block"> 唐代时虔州刺史李勉登台北望,曾将台更名为“望阙”。</p> <p class="ql-block">赣州广东会馆</p> <p class="ql-block"> 赣州广东会馆是一栋岭南风格的建筑,建成于1866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同治五年),</span>位于赣州市西津路田螺岭巷口。赣州广东会馆还是江西著名的革命纪念地,1926年11月,赣州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p> <p class="ql-block"> 四贤坊是一个大广场,包括眼前呈现的四贤坊牌坊、四贤铜像、军门楼和后面的仿古商业街、府衙等一系列综合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这些建筑都是根据历史记载和绘画,按原样修建。军门楼两侧的城墙,也是原汁原味。也就是说,这里将较为系统地展示古代赣州的风貌。</p><p class="ql-block"> 到了夜晚,灯光璀璨。在灯光的映衬下,四贤坊的古香古色愈发浓厚,飞檐翘角和成排成串的灯笼、纸油伞让人时刻感受到有着宋韵的繁华市井生活。走在这条青石砖铺就的路上,穿过城门,很容易就有了穿越千年、重回大宋的错觉。</p> <p class="ql-block">军门楼</p> <p class="ql-block"> 军门楼前、镶嵌在地面的巨幅赣州古城的铜质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四贤坊建设的具体时间不详,有资料表明可能始建于元代。</p> <p class="ql-block"> 四贤坊前的四贤塑像</p><p class="ql-block"> 赣州作为江南宋城,其宋城文化遗产中最具价值、最能体现城市风骨和灵魂的,就是“四贤”铸就的文化丰碑。</p> <p class="ql-block"> 赵抃在北宋嘉佑年间任虔州知府时打通了赣江险滩。</p> <p class="ql-block"> 刘彝在北宋熙宁年间任虔州知军时督建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著名的古代排水系统福</span>寿沟。</p> <p class="ql-block"> 周敦颐在北宋嘉佑年间任虔州通判,是古代理学开山鼻祖,《爱莲说》即出自于他的笔下。</p> <p class="ql-block"> 文天祥南宋德祐年间任知州,当时元兵南侵,他在赣州组织义军前往临安勤王,诗作《过零丁洋》传诵千古。</p> <p class="ql-block"> 仿古商业街</p><p class="ql-block"> 这里将较为系统地展示古代赣州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亮闪闪的古诗词串灯挂满街,令人惊喜不止。</p> <p class="ql-block"> 这里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历史遗迹,使我们欣赏、领略到古城之美,感受到赣州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 赣州古城之旅,让我们如同穿越千年时空,进入历史深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