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董康,青果巷董氏二十二世孙(两峰公第二派)。原名寿金,字授经,府学生。光绪戊子科举人,光绪己丑科进士。刑部提牢厅主事江西司主事、钦派跸路工程监督、议叙在任、以员外郎选用、钦派堂子工程监督、议叙免补员外郎、以郎中升用候选道、法律馆提调、法律学堂提调、宪政编查馆科员、大理院刑庭推事、大理院推丞加四级、民国特任大理院院长兼全国补获审检厅厅长、司法总长、财政总长兼盐务署督办,特派高等文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高等司法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修订法律馆总裁、法典编纂会副会长、清算内外短期公债委员会委员长、法权讨论会副会长、欧美调查工商专使、一等大绶嘉禾章、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一等文虎章勳二位。娶杨琴仙邑增生景云女。子七董耀(出嗣祺)、董纶、董三宝、董传(杨出)、董琏、董璋、董珍(妾池玉娟出),女六长幼殇、次董育德留学日本西京同志社女学校毕业升入本校专门学部英文科肄业、三早卒、四董淑德留学生日本锦林小学校毕业考入西京同志社女学校肄业字浙江候补知府陶湘六子祖桐(杨出)、五董双宝、六董慈宝嫁高之林(妾池氏出)。生父董介贵,嗣父董连芳。</p><p class="ql-block">【相关链接】:</p><p class="ql-block">董康(1867年[a]—1947年),原名寿金,字授经,又字绶经、绶金,号诵芬室主人。江苏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中华民国政客、大律师,近代著名藏书家。</p><p class="ql-block">董康父亲董介贵是县学生。董康承嗣叔父董连芳,所以董康的启蒙教育仍由生父董介贵完成。</p><p class="ql-block">后来进入江阴南菁书院读书。1885年,19岁的董康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先后中秀才、举人和三甲进士。1889年进士中举后,被清廷任命为刑部主事一职。1896年,董康被刑部派往《时务报》报馆,选译外国报刊。</p><p class="ql-block">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为维持美占领区的治安管理,清宫廷史官恽毓鼎等建议设立“协巡公所”,得到庆亲王奕助的批准,董康、曾广銮等六人被任命为“协巡公所”的理事官。董康晋升为刑部员外郎、郎中,后又被擢提为刑部提牢厅主事,总办秋审兼陕西司主稿。《辛丑条约》订立后,清廷决定杀一批与义和团联合抵抗八国联军的大臣官僚,董康被任命为监刑。1902年董康因母亲去世而居家守丧。同年就职于修订法律馆,大理院和宪政编查馆。先后任法律馆校理、总纂、提调等职,同时兼任京师法律学堂的教务提调。1906年,大理院成立,任命董康为大理院候补推丞。</p><p class="ql-block">1908年至1911年间,董康与章宗祥起草了《大清现行刑律》,后又作为主要制定者,参与拟定了《大清新刑律草案》。1911年至1913年,辛亥革命爆发,董康避居日本,继续进修法律。1914年,董康从日本回国,任北洋政府法律编查会副会长兼北洋政府大理院长、中央高等文官惩戒委员会委员。1920年7月,董康出任大理院院长,次月,董康加入北洋政府的靳云鹏内阁,任代理司法总长。次年,董康又在颜惠庆组织的第23届内阁中出任司法总长一职,在颜惠庆组织的第27届内阁中任财政总长。后董康在财政改革中被欧打,董康及颜惠庆内阁因此全体请辞。从内阁辞职后,董康前往欧美日本游学。1924年回国后,董康被东吴大学授予法学博士,并留在东吴大学法学院任教。1924年至1926年间,董康出任上海法科大学首任校长,同时任上海会审公堂回收筹备支那委员会会长,当时,因为反对军阀孙传芳,董康与沈钧儒、蔡元培等两次发表《苏浙皖三省联合会通电》,提倡联省自治,使得孙传芳对其发起通缉,董康不得不再次到日本避难游学,翌年回国。1927年从日本回国后,董康继续担任上海法科大学校长,兼任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董康还曾在上海担任专职律师,期间曾公开表示,愿意充当陈独秀的义务辩护律师;又与其学生<b>史良</b>(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同盟两届中央主席)一起,为“贺龙家属案”、“邓中夏案”等辩护。1932年1月,董康先后出任国难会议议员、广东高等法院院长、法官初试典试委员会委员。同时,还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法科、国学研究所教授。</p><p class="ql-block">20世纪20至30年代,董康收集整理了一批中国古代法学著作,研究中国清代法制史,完成了《中国法制史讲演录》《秋审制度》《前清法制概要》等重要著作。</p><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董康出任日伪华北“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议政委员会常务委员、行政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司法委员会委员长、法院院长、大理院首席法官。在他主持下,完成了《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继承编”两编的《修正案》。1940年3月,董康改任汪伪“国民政府“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汪伪国民政府委员。抗战胜利后,董康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通缉逮捕,但因年迈体衰、卧病未到案受审。1947年,董康在北平东交民巷的一所德国医院病故,终年80岁。</p><p class="ql-block">藏董康一生娱情翰墨,喜好诗文戏曲,酷爱藏书和收集戏曲剧本。董康以收藏日本所藏戏曲文献为特点,主要搜罗散佚在日本的、宋元及明嘉靖以前的古本和民间戏曲小说为主,家富藏书,并以刻书闻名,他的藏书室名为“诵芬室”,自号为诵芬室主人。</p><p class="ql-block">董康在任刑部主事时,将收集的戏曲剧本编辑成《檀板阳秋》一书。后又购得《乐府考略》《传奇汇考》《盛明杂剧》初集及三编、《博山堂乐府》《南曲九宫正始》等珍本秘籍加以收藏。董康集合当时著名戏曲研究者王国维、吴梅,合纂校订了《曲海总目提要》凡46卷 。《提要》汇录了从元至清乾隆年间684出杂剧与传奇故事的来源和作者简介,其中很多都是已经失传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曲海总目提要》是今人研究古代戏曲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董康钩古稽沉,广集南北曲牌,编撰出介绍中国古典戏曲音乐的《曲目韵编》2卷,其中包括北曲588个,南曲1061个,是今人研究中国南北曲与古戏曲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1926 年至1936年间,董康四赴日本,游学的同时访求古籍,著访曲日记《书舶庸谈》,以日记的形式简要记载日本所藏中国的戏曲文献。</p><p class="ql-block">古戏曲刊印董康还印刻了大量的孤本书及珍本秘籍,如明朝黄方胤的《陌花轩杂剧》、明朝沈泰的《盛明杂剧六十种》《石巢传奇》以及毛评本的《西厢记》等。董康花费十年的时间,从自己收藏的古籍中,精选出最有价值的部分集成起来,重新刻印成删,汇编成《诵芬室丛刊》初编与二编, 共计86种。而诵芬室刊本也被誉为民国新善本而为后世藏书家所重。</p><p class="ql-block">民国史学家瞿蜕园在《北洋政府内阁人物片段》中曾说道,当时至少有两个号称圣人的,一位是康有为,一位是清廉方正的董康。后张伯驹与恽公孚曾有一对联,上联为:董圣人,康圣人,董康圣人;下联为:李学士,白学士,李白学士。中国现代思想家胡适称赞董康是近几十年来搜罗民间文学最有功的人。胡适在其日记上写道:“董授经是一个好人,但不配处于这个时代这个地位,我很可怜他。”</p> <p class="ql-block">董康书七言联</p> <p class="ql-block">董康绘画</p> <p class="ql-block">2、陶湘(1871~1940)民国著名实业家、金融家、藏书家、刻书家。江苏武进人。字兰泉,号涉园。世居常州青果巷涉园,1922年至1934年寓居天津,1934年又迁居上海,1940年病逝。父亲陶恩泽曾任浙江淳安、德清等县知县。</p><p class="ql-block">清末以县学生保送鸿胪寺序班,他初习制举文,三试不售,投效山东河工。后积功保举浙江候补知府。累擢升直隶候补道加三品衔。历任海军内学堂办事官、颐和园轮船委员。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调任福建、浙江转运官。</p><p class="ql-block">1902年盛宣怀委任陶湘历任京汉铁路北路养路处、机器处总办,京汉铁路行车副监督,查办江西、安徽铁路委员等。1905年京汉铁路全线告成,经盛宣怀、袁世凯、张之洞合奏保奖励二品衔。陶湘因与邮传部尚书盛宣怀(1844--1916)同为青果巷老乡,被调到邮传部任京汉铁路全路副监督。宣统元年(1909年)40岁,诰封资政大夫(文官正二品)。陶湘欲退出官场,旋经盛宣怀转圜,委以上海三新纱厂总办,自此由政界转入商界。1912年民国肇基,实业和金融渐为世重,陶湘以“精覆廉能”,先后被公推为上海轮船招商局董事兼天津分局经理,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董事,财政部荐任上海中国银行监理官,山东中兴煤矿公司董事,天津华新、裕元、北洋纱厂经理,山东鲁丰纱厂常务董事等。接着他又投身金融界,兼任上海中国银行监理官,天津、重庆中国银行经理,北京、上海交通银行经理,在交通银行总管理处负责清理旧账事宜等。</p><p class="ql-block">1929年,陶湘居津期间,应故宫图书馆馆长傅增湘之聘,出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专门委员。</p><p class="ql-block">他爱藏书,且对明本、清代精刻本、毛氏汲古阁刊本、闵氏套印本、武英殿本、开花纸本有特殊嗜好。30岁开始,博洽群籍,广事搜罗,积数十年之力,收藏各种珍贵书籍30万卷,仅明本书就达4万余卷,其中嘉靖本超过200余种。精品有明代复宋、复元精印本,明代著名藏书家、刻书家震泽王氏、闻人铨、汪文盛、黄姬水、范钦、吴勉学、项笃寿、黄省曾、徐文焴、冯梦祯、赵用贤、何良浚等各家精刻本。像张佳胤刻的《华阳国志》,碧云馆的《鹖冠子》(海内孤本),继雅堂的《昌黎先生集》,袁旭刻的《宛陵集》,玉几山人刻陶渊明、王右丞、李白、杜甫等人的文集,都十分珍贵。搜罗毛晋汲古阁本也是他的一大爱好。毛晋是明末常熟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当时有“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鬻书于毛氏”的比喻。他费30余年之力,搜集毛氏汲古阁刻书达540余种,距毛刻全部600种只差50余种,并编有《明毛氏汲古阁刻书目录》。同时,他还收藏万历、天启年间闵齐级、凌蒙初硃刻的墨套印本,套印的发明,是中国印刷史上的一大进步。闵、凌两家出版套印书籍共有多少,无书目留世,到清末,藏书家对闵、凌版书已不甚重视。可他独具慧眼,荟集到137部之多,其中五色套印《文心雕龙》,四色套印《南华经》、《世说新语》、《战国策》、《国语》等极为珍贵,均为传世不多的妙品。再则是搜罗清代武英殿刻本。清朝康乾年间,皇家于武英殿设修书处、刊书处,挑选词臣,编校书籍,精选精印。印出来的书除储藏宫殿和颁赐臣工外,社会上很少流传。到同治、光绪年间,武英殿、仪銮殿、中正殿等多次发生火灾,宫中所储殿本书,逐渐散出。他专事搜集,得500余种。这类书中有一类开花纸本,纸洁如玉,色泽光滑,坚韧细密,使人看了赏心悦目。如《十经注疏》、《御纂七经》、《仿宋岳氏相台本五经》、《钦定二十四史》等,无不部帙巨大,纸墨精良。因他爱收藏这类书,曾有“陶开花”之雅号。为便于检索,他编有《武进涉园陶氏鉴藏明版书目》、《涉园殿版书目》、《明吴兴闵版书目》、《明毛氏汲古阁刻书目录》。</p><p class="ql-block">他刻书也很有名。“尝谓友人,欲尽鬻所有,从事刻书,期之十年,可成万卷,流布他日,藉以不朽云。”他刻的大部头著作主要有《儒学警语》7种40卷;《百川学海》10集100种,计178卷;《景刊宋金元明本词》40种;《景汲古阁钞宋金元词》(7种);《喜咏轩丛书》甲、乙、丙、丁、戊5编(39种);《百川书屋丛书》(16种);《百川书屋丛书续编》(5种);《论跋廛丛刻》(10种);《涉园墨萃》(12种);《营造法式》(36卷);《程雪楼全集》(30卷);《昭代名人尺牍续集》(24卷)等,总计刻出250种左右。他刻书的显著特点,一是刻流传较少的书,或罕秘孤本,如《儒学警语》、《百川学海》、《宋金元明本词》、《天工开物》、《营造法式》、《离骚图》等;二是所刻各书精美悦目,讲究纸墨、行款、装订。与罗振玉、徐乃昌、刘承斡等为民国后刻印古籍最多的藏书家。</p><p class="ql-block">他在故宫图书馆任职期间,编有《故宫殿本书库现存目》(3卷),收录殿本书1290部。另外考订有《清代殿版书目》、《武英殿聚珍版书目》、《武英殿袖珍版书目》等,撰有《清代殿本书始末记》。</p><p class="ql-block">陶湘购书、藏书、刻书不计成本,以致除却“陶开花”雅号,他还为中国藏书史贡献了三个名词:陶刻、陶装、陶氏书套。</p><p class="ql-block">陶祖桐,陶湘四子。</p> <p class="ql-block">天津陶湘旧居即今成都道14号,这是天津少见的立体主义风格建筑,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钢混结构住宅,原占地面积421平方米,建筑面积497平方米(现存390.737平方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陶氏旧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