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泛黄的百年老照片

周德仁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与几位朋友游江苏吴江甪直和同里两个古镇,走进吴江家风家训传承馆内,在二楼拐弯处我被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吸引住。</p><p class="ql-block"> 当时没时间细看,我随手“咔擦”拍了下来。回到家我搜百度查资料,慢慢才弄清照片中这些人物的脉络。这张照片共有6个人,大人是位母亲其余5个都是她所生的孩子。这位母亲名叫杨纫兰,生于1880年,那时的旧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但她很幸运出生在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大家庭,父亲杨敦颐是清朝晚年的进士,后来弃官办实业客居上海。</p><p class="ql-block"> 杨纫兰的几个弟弟都是当地有名望的国学高手,杨家在当地四大家中排名第一,诚然杨纫兰从小耳濡目染,注定她不可能是只空壳花瓶,成年后她希望接受新式的西方教育,其想法得到父亲的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她结婚生子后,当时她已20多岁父亲还出资送她到上海去读务本女中,在校期间她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系统的接受了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如民主共和、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等等教育理念已深深的植根在她的脑海里,她圆满完成了学业,毕业回到家乡后,萌生了一个念头要在家乡办女校。</p><p class="ql-block"> 她求助父亲出资,在同里办起了第一所专收女童的蒙养院(自己掌管并执教,教认字、算数和唱歌,当时已有脚踏风琴,自己的孩子也在这里学习),她还为当地国学大师金松岑《女界钟》作序,成为轰动一时的佳话。序中提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匹妇亦有责”。</p><p class="ql-block"> 不久后与金松岑联手在同里掀起了一个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她在为同里教育事业作贡献同时还组织开展妇女爱国运动。</p><p class="ql-block"> 这时杨纫兰也喜获了养育5个孩子的丰收成果。他们中有清华北大的教授,官至副国级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有中国政法大学的创办人,北京华侨学校的创办人兼第一任校长,有我国的蚕丝专家、苏州丝绸工学院副院长等等。</p><p class="ql-block"> 天驴英才,杨纫兰1927年因病去世,享年47岁。她是一颗生命短暂的流星,刚闪烁发光就殒没了。但她倾注同里的教育和爱国事业所产生的效应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同里的名人榜上有她的位置,同里人民永远纪念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扬纫兰5个孩子的简介由作者整理,资料来源于百度文库</p><p class="ql-block">杨纫兰怀抱的是8个月的婴儿费孝通,</p><p class="ql-block">(排行老五)四子费孝通,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出国留学后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北大和清华多所大学担任过社会学和人类学教授,曾历任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第六届副主席,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p><p class="ql-block">其余4个从左至右依次是</p><p class="ql-block">(排行老大)长子费振东,毕业于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抗战期间加入民盟领导民盟南洋支部为抗战捐款,1949回国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主持创建北京华侨补习学校,担任第一任校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排行老三)次子费青,我国著名的法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法学教授,1952年参与筹建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担任二级教授(当时我国仅有3个二级教授),曾协助董必武起草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为新中国法制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排行老二)女儿费达生,中国蚕丝专家,苏州丝绸工学院副长,苏州市第六届、七届政协副主席、江苏省九三学社顾问等职务</p><p class="ql-block">(排行老四)三子费霍,1926年毕业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土木建筑专业。一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抗战前进入南京中央政府从事长江沿线国防工事构筑工作,抗战期间参与修筑滇缅公路,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工务局(解放后改为市政工程局)工程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