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个人一辈子,是不是都会有一趟自己的朝圣之旅?</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朝圣》比较适合有一定年龄的人,或者说是一定人生阅历的人阅读,因为其中关于个人、婚姻和家庭的情节,需要经历过才会有更多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日子久了,生活便显得平淡无奇。”这是故事主角哈罗德和妻子莫琳日渐疏离的婚姻生活写照,也是当下很多家庭和婚姻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哈罗德从小被母亲抛弃,一直沉浸在原生家庭的阴影中,不善表达情感。儿子戴维因抑郁症离世更是家庭生活中无法弥补的遗憾,一道不可跨越的家庭鸿沟。</p><p class="ql-block">朋友奎妮的来信给暮气沉沉的家庭带来了一个契机,哈罗德决定独自徒步去看望病重的奎妮。一个人,87天,627英里,路上的哈罗德愤懑狼狈。</p><p class="ql-block">“我不焦急,但也不拖拉。只要一步接一步往前走,总会到达。”---哈罗德</p><p class="ql-block">“你叫她等你,她还在等你。继续走,别停下来。还有十六英里就到贝里克了。你可以的,哈罗德。”---莫琳</p><p class="ql-block">所幸哈罗德的勇敢和莫琳的善良,终于放下了沉重的过往,实现了自我救赎和爱的回归,找到了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p> <p class="ql-block">马克·吐温曾这样描述:“徒步的真正魅力不是行走本身或沿途风景,而是对话。行走可以让语言流畅,让血液和大脑保持激活状态。风景和林木的气味能让人感受到低调的魅力,抚慰眼睛、灵魂和感官,但最大的满足来自对话。” </p><p class="ql-block">看书的过程中,脑海里浮现出另一本关于徒步的小说---《重走》,那是一本非典型的公路旅行文学,讲述的是中国记者杨潇用68天,徒步1600公里,从长沙到昆明,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这两场徒步,都有在路上的天地辽阔,都有对时间过往的缅怀梳理,但从本质上看,都是一场精神的对话,或找回自我,或追寻历史。</p> <p class="ql-block">朝圣是什么?是教徒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动,是前往自己信仰圣地的旅程,是进行灵性意义的探寻。这圣地,是具体的某个地点,也可能是精神层面的信仰指引。</p><p class="ql-block">朝圣为了什么?是祈福,是赎罪,是纪念,是过去和未来的联结,是拨云见日的自洽,是守护内心深处的那抹光。</p><p class="ql-block">看《一个人的朝圣》,看主人公哈罗德的朝圣之旅,跟随他的步伐、情绪、感受,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作为一名喜爱阅读的女性,我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本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