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晋仁 美篇号:30200876</p> <p class="ql-block"> 文革时代,在广袤的土地上,红旗招展,歌声飘扬,“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那是大人们改天换地的岁月,一年四季激情燃烧!</p> <p class="ql-block"> 激情燃烧至腊月初,战天斗地的汉子和铁姑娘们,回归家园。燃起灶火,拉起风箱,家家户户的烟火气浓了起来。因为,大人不再上坡,不再需要送饭,一家人可以围着锅台吃饭了!</p><p class="ql-block"> 腊八节, 熬上一锅腊八粥。粥里有高粱米、玉米、红豆、绿豆加胡萝卜,五颜六色分外精彩!儿时的记忆里是色香味最美最全最好喝的粥了!</p><p class="ql-block"> 过年的序幕拉开了,腊月二十三,蒸上一锅黑面白菜豆腐包子,先给灶王爷解解馋!</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四,打扫院落,清扫垃圾。扫屋扫炕,靠炕的墙壁糊上新报纸!</p><p class="ql-block"> 年前的集市也有了烟火气,伟人像、工农兵画、对联、门钱比比皆是,更多的是鞭炮爆仗,鞭炮声叫卖声搅合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年三十,家家贴上了红对联,门楣落上彩色的门钱,院落中飘出了少有的肉香气!</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街头巷尾,一堆堆麦秸燃起的火把,被天真的孩子们拉向自家门口,此一声彼一声的呼唤:“吕妈!吕妈!来俺家过年!”①</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回到家,兴高采烈的等待一年来最大的期盼——放鞭炮吃饺子!条件好的家庭还在年夜饭准备几个菜肴,大菜是熟猪肉或炸鱼,炸耦合或猪蹄冻,再有水煮青豆花生米和凉拌白菜心就齐席。这是供大人们除夕守夜喝酒的菜,孩子们只有尝尝的份,不能大快朵颐!我想,这就是年味能够牢牢地烙印在孩子们心里的缘故吧!</p><p class="ql-block"> 初一,东方刚泛白,大人们会招呼孩子起床,试新衣。这是女孩子一年来最高兴的时刻,穿上新衣服,梳洗打扮一番,拿着镜子照个没完!大人开始包饺子,生火烧水准备煮饺子。大孩子会拿出鞭炮一包包的拆开,让大人把引信子接好挂在竹竿上,等饺子上桌后点燃。</p><p class="ql-block"> 初一这天孩子们的兴奋点已不在吃饺子上了,而是跟着大人到本族的长辈家拜年磕头!条件好的长辈会给孩子发红包(磕头钱)!拜完年,孩子们会掏出红包数数自己的战利品,和伙伴们炫耀!</p><p class="ql-block"> 初二,孩子们就会跟着母亲回姥娘家探亲。除水饺、猪肉类的菜,还会吃上年糕、豆沙包、炸茄盒等自家没有或自家有但是仅用来招待客人的食品。吃个肚儿圆,这一天大部分时间是和亲戚家的孩子们一起玩耍,女孩一起跳皮筋,男孩则三五成群的拿出自留的鞭炮,单个燃放,看谁的爆仗最响!</p><p class="ql-block"> 记得过去老年人常说的一句话:“年就是给孩子们过的!”吃玩是孩子的天性,天真烂漫是孩子的本真,正是那个生活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年里能在春节吃上一顿好吃的,穿上新衣服,尽情地玩耍,才能把春节的记忆和年的味道深深地融入进了青春的血液中……</p> <p class="ql-block">注释:①当地风俗:拉吕妈——传说过去一吕姓老妪,在腊月三十晚冻饿街头,富人无人过问,有一穷母子俩将她拉到自己家中,睡在灶前柴草上,天明妪不见,在柴草中留下许多银子,猜是神仙吕洞宾之母。此后兴起每在腊月三十晚,家家户户用谷草在大门前点燃,拖到自己家中,边拖边喊:“吕妈来我家过年!”拉过门去之后,放下拦门棍,不让其走。</p><p class="ql-block">声明: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作者!若介意联系即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