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时间过的真快,转眼来到了农历甲辰龙年的腊月初八,农历新年的氛围是越来越浓了。在腊八节这天熬制“腊八粥”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里盛满了人们对美好日子的期盼,盛满了对远在他乡的家人的惦念。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驱散了冬日的寒冷,将身心的温暖绵延了千年。</p><p class="ql-block"> 一大早打开手机,满屏都是关于腊八节的来源,习俗,诗词以及祝福语。看着,看着,我的鼻子似乎闻到了一股股浓浓的腊八粥的香气,思绪也不由得拉回到了儿时的腊八。</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腊七腊八,冻坏下巴”,一般来说腊八节都处在“三九”或“四九”,正至天寒地冻。那时候,每逢腊八早上,各家各户都会围坐在一起,喝上一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能驱寒又能暖胃。清代诗人王季珠的《腊八粥》诗中有句:“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写的就是这样的场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家物资匮乏,农民的日子还比较穷,熬腊八粥根本没有桂圆、莲子、薏米那么多食材,都是把家有的红枣、红豆、黍子米合在一起熬,这样熬出的腊八粥就觉得好吃的不得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没读过书,自然不懂得关于腊八粥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她对腊八粥的认知一定是从外婆那里传承来的,她的意识里腊八粥就是一道美食。在当时那个比较贫穷的年代,能让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她亲手熬制的腊八粥,就是她心里最大的满足。</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腊八节,母亲都会和往常一样,早早起来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先往铁锅里添上水,再往灶膛里塞满麦秸或玉米皮,嚓!随着火柴头与火柴擦发出的一声响,火苗慢慢燃起,继而缕缕炊烟就会从房顶的烟囱袅袅升起,与左邻右舍的炊烟一起绘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炊烟图。灶膛里的闪动着温暖的小火苗,铁锅里蒸腾着扑面的热气,因为怕糊锅,母亲总是半眯着眼用大勺不停的在锅里搅动。当鼻子里闻到豆和米的清香,还有红枣散发出的那种枣甜味,我们兄弟几个就会迫不及待的挤到小厨房里,等着母亲揭锅。母亲总会一边笑,一边说:“去屋里等着,平时肉咱们吃不起,腊八粥还是能管饱的”,我们就会吐吐舌头,做个鬼脸跑到屋里静静地等着。看到我们吃的津津有味,最后连碗都舔的干干净净,母亲又会说:“别舔了,再舔把碗都吃到肚子里了”。可惜,那时没有手机,如果能把一大锅咕嘟、咕嘟冒着气泡,热腾腾,香喷喷的腊八粥录下来,能把围坐在小地桌周围一边说笑、一边吃饭的全家人录下来,那是何等温馨,何等幸福的画面啊!后来,我们兄弟们渐渐长大,陆续娶妻生子,从老家分了出去,各过各的日子,就没有再吃过几次母亲熬的腊八粥。 再后来,母亲年龄大了,自己也不会用燃气灶,跟着我们吃起了轮头饭,想吃她熬的腊八粥更是无从谈起。</p><p class="ql-block"> 这么多年,家里熬腊八粥早用上了电饭锅、高压锅,食材也丰富了很多,可是总感觉腊八粥里面好像少了点什么?怎么喝不出小时候的那种味道。今天有幸读到了宋代诗人宝寅的《腊八粥》:“八宝连情锅里装,红红炉火煮柔肠。遍尝粥铺千家店,不及娘盛那碗香。”我恍然大悟,原来,这首诗就是最好的答案。因为小时候的腊八粥里盛满了深深的母爱,所以喝起来是那么香甜。后来的腊八粥里没有了母爱,当然也就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p><p class="ql-block"> 岁岁腊八,今又腊八。 岁岁熬粥,今又熬粥。母亲熬的腊八粥的味道我只能在记忆的长河里去慢慢搜寻了,不知今年的你还能喝出小时候的味道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