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知道玉虚宫,缘于探访香严寺。戊戌之年,仲春时节。慕名走近香严寺,得知其对山有座玉虚宫。原来,在柳林县城青龙镇高耸两座庙,颇感奇特:两座山托起两座庙。万佛塔山半山腰托起香严寺,而宝宁山山巅托起玉虚宫。一寺一宫,隔河对峙,道佛相依,交相辉映;二是两座庙同为国宝,在柳林绝无仅有。香严寺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虚宫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临寺庙俯视,柳林三川河美景尽收眼底,天造地设,令人称奇叫绝。</p> <p class="ql-block"> 玉虚宫,位于柳林县古城青龙城宝宁山山巅,系真武大帝神祠,属道教庙观。依山而建,高低层叠。南依青山而卧,北挽清河而憩,地势雄峻,高远幽邃,宫外翠柏蓊郁,绿草繁茂,与香严寺遥相对峙,香火不断,香客不绝,为柳林县城一处较大的道教活动场所。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公布其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柳林,自古就有“柳林三镇”之说,以起发时间为序,先有锄沟镇,后有青龙镇,再有柳林镇。明朝中期,青龙镇人烟辏集,行业兴隆。为通商之便利,永宁州官府在今柳林后河沟底村设立黄河渡,巡检司衙门就设立在青龙镇,负责一切行政治安管理事宜。明万历年间,陕西延安府清涧县举人白席绣上京应试时,路经青龙镇,只见栋宇林立,琉璃闪烁;铺厦连云,生意兴隆,而“不过抱山以为城,阻水以为池,民其何时恃?”华街闹镇,无险凭守,若遇兵荒马乱如何保障?触景生情,他慨然发愿,许诺在兹兴建成垣。入京果然进士及第。擢为从一品御史中丞之职,巡视山西一省地方行政。于是,就上书请旨,幸得皇朝恩准,旋发檄召,与永宁知州李橘,实施建城事宜。始于万历三十二年(1603年)四月,翌年九月功竣。因地制宜建造:平地城墙方直,山茆壁体圆曲,南门两翼随坡就势,形如凤凰展翅欲翔,故青龙城又名凤凰城。自是,顺口青龙城代替青龙镇。</p><p class="ql-block"> “凤凰左翅”,乃嵯峨隆然、峦林叠秀,古为天然植被山区,荆棘丛生,杂草漫长;历经人工植树造林,翠柏茂密奇卉争妍,且远离尘嚣较为宁静,实为一方风水宝地,有志者先贤为之雅名曰“宝宁山”,寓意宝地宝山能保一方安宁。有联赞曰:“青山岚霭,一方林木茂盛依山长;龙城壁旋,三面河水萦绕傍城流。”峦头山顶名曰“玉皇顶”顶端古有玉皇庙。1945年被拆毁修了碉堡,1966年“文革”中再遭破坏,所有木结构被拆除,泥塑像几乎全部搬倒,残垣断壁台阶无存石塄坍塌,一片荒凉景象。解放后砖瓦逐渐流失,遗址今设为转播台,但周围还散见些许砖瓦,有唐宋通用类型,有元明流行样式。</p> <p class="ql-block"> 玉虚宫,始建年代无考,据宫内现存石刻考证,该宫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曾由河津居士张思麟断指募化重修;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再次修葺。</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山之姿态,得树而娇,山之骨骼,得石而立。玉虚宫,四周翠柏繁茂,山静鸟啼环境幽雅。坐东南向西北,一览河山,殿宇辉煌,古刹称最。</p><p class="ql-block"> 玉虚宫,在设计上注重传统“天人合一”风水理念。风水学是建立于传统哲学的阴阳与元气说上,故将“天人合一”与“万物一体”思想作为融贯整个风水学的灵魂。在古人看来,天地之运动,直接与人和事物之生长相关。由此,可以想象,玉虚宫依山傍水,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正是基于此而建造的。玉虚宫巽位乾向(坐东南面西北“三吉”),翠柏环绕,红墙绿瓦,相互辉映,能令人感受舒适、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玉虚宫庙宇占地面积近6120平方米,主要分为上院、下院两个庙院。下院,也即主院,习惯上称为东院,现存主建为明代风格,从中轴线自下而上建筑有:魁星楼、石阶、宫门、侧山门、门楼、钟鼓楼、廊房(基址)、剧场、玄天殿;西院是别院,有山门、三圣殿、药王殿、观音堂,这东、西两院通称之为下院。上院,是圣父母庙,有山门、影壁、子孙乳母殿、圣母殿。庙外,两旁山峁还有灵官祠庙。</p><p class="ql-block"> 此行,我按照自下而上自行游览。穿过柳林镇青龙的大街小巷,到达玉虚宫山脚下,一座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庙宇呈现眼前。</p><p class="ql-block"> 魁星楼,原建已毁,现为重修阁楼。二层建筑,底层砖砌十字形四眼窑口方体,上层为砖木结构,内塑魁星神像。历代举人在上京应试前,必先拜谒魁星神,期盼保佑金榜题名,独占鳌头。</p><p class="ql-block"> 观魁星楼后,攀登78道陡峻石阶,直达宫门。宫门洞“天圆地方”式,双扇板门,铺首门环,门洞面嵌“宝宁山”石匾,赫然醒目。入宫门踏甬道18级砖阶,就到达象征来到18重玉虚天界的玄天殿宫院。这是宫院主体建筑,重建于明万历三十(1603年)前后,悬山顶素瓦人字坡厦,殿内供奉真武大帝塑像,高九尺,威武雄壮,足踏条几,正襟危坐,面相方圆,赤金丰满,披发短须,长眉凤眼,硕耳鼻隆,口唇分明。身穿锈龙云花衣袍,眼色缀金玉带圈腰,左手捏印放于膝,右握玉带挺胸肩。背景堆塑奇山异石,象征武当山势。面部表情及三绺胡须又像北方少数民族,疑为金元时期的塑像。供台胁侍周公、桃花女,台前侧立1.8米龟蛇二将。两侧近壁处立像十大元帅:马华光、荀宇、孟山新、温琼、邓中、刘俊、赵公明、康席、庞弘、岳飞。像体高2.5米,身着甲胄,各执兵器;威风凛凛,形貌各异。地板矗峙两组执事架,插立銮驾器械24件,有风调雨顺日月牌,金瓜钺斧刀枪棍等。壁画34幅真武修行系列,如观音救真武,玄天驯恶者等。</p><p class="ql-block"> 三圣殿建于五级台明之上,砖建结构,正头窑码面三开口式,塑“西方三圣。</p> <p class="ql-block"> 上院圣父母庙,由玄天殿别院山门外,二进院落三层建筑,随坡就势层层增高,既有道教建筑风貌,又有居民宅地格局,中轴山门照壁,台基“凸”出院墙,两柱木构山门,悬山素瓦厦彩螭兽头。</p> <p class="ql-block"> 漫步宮院,观赏品读,追溯“宫”之来历,原来“宫”是道教庙宇最隆盛的称谓。古代是对房屋的通称。据《尔雅·释宫》曰:“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随时间推移,后人赋予“宫”特殊尊崇的涵义,成为封建帝王住所的专用词。道教庙宇是祀神之所,古代由帝王兴建且规模较大的庙宇,经帝王颁赐名额亦称“宫”。由帝王提义兴建的庙宇,就是“敕建”。如唐玄宗作太清官以祀老子。典型的称“宫”庙宇,如山西永济县的永乐宫,为全真三大祖庭之一。</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称道家庙宇为“馆”,北周武帝时改馆为“观”,唐朝以后宫与观并称,就规模而言,一般宫大于观。</p><p class="ql-block"> 庙宇文物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活动场所之一。它包含了壮丽的山河、神秘的宗教、悠久的历史和宏伟的建筑。异彩纷呈,相映成辉,共同组成了一道道、一处处靓丽的风景线。在层峦叠翠、郁郁葱葱的青龙南山,玉虚宫与当时雄伟壮观的青龙城墙各呈体态,平分秋色,相得益彰;站在远处遥望,整座玉虚宫掩映在青山翠柏之中,香烟袅袅,香客不断,充满肃默的古刹神奇景象。</p><p class="ql-block"> 宗教庙宇,是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身临其境,观赏品读,灵魂在此得到了净化,境界在此得到了升华,淡泊而明志,宁静而致远。</p> <p class="ql-block"> 行走大美吕梁,探访许多古寺庙,我日渐悟到,佛、道、儒学所告喻人们的真谛:佛为心,追求出世,讲究清净,要放得下;道为骨,追求超世,讲究自然,要看得开;儒为表,追求入世,讲究做事,要拿得起。人生就要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着儒家的入世事业。</p><p class="ql-block"> 在宗教中,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据了解,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道教,不仅有丰富的经籍、精深的教义,而且有全国现登记开放的2000余座宫观庙宇,相传道教有36洞天,72福地,皆仙人居住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玉虚宫是一处值得人们游览的古迹胜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37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