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旧事(四)

徐平生

<p class="ql-block">  今天说的旧事并不是我的亲身经历,但绝对真实,因为这是家母在晚年亲自讲给我听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提起“分家”二字来,大概除了文艺作品外,在真实生活中人们已经很少见到了,尤其是对分家的具体操作过程知道的就更少了。</p><p class="ql-block"> 所谓“分家”,就是老人去世后,或因年迈体衰不再“当家”,由几个男性第二代分割家产后,各自成立单独经济体的过程。家产是指家中原有的所有物品,不光是地产、房产,更包括每一条板凳,每把菜刀,甚至每一盏茶碗。</p><p class="ql-block"> 我今年七十六岁,我最早知道“分家”这回事,是儿时看的一出名叫《牛郎织女》的戏,再有就是成年后读的有关农村生活的小说。在戏曲或小说中的分家,要请舅舅来主持,因舅舅是最公道的。分家的过程永远充满了火药味,弟兄之间可以为一个猪食槽或一个粗瓷碗而争得脸红脖子粗,甚至大打出手。分家之后大部分兄弟和妯娌之间就从此断绝往来,甚至形同陌路。</p><p class="ql-block"> 文艺作品归文艺作品,真实生活是不是这样我不敢说,因为我没亲身经历过,但家母跟我讲的分家过程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是姥姥姥爷带大的。小时偶尔会听到姥姥姥爷闲谈时说起分家前如何如何,分家后如何如何。但因那时年幼,对此类话题毫无兴趣,因此除了“分家”二字外,其余什么也不记得。</p><p class="ql-block"> 直至母亲到了需有人陪护的年纪,我也开始领取退休金时,一次陪母亲聊闲话,不知怎的说起了分家。我问母亲,我姥爷和他哥哥分家时是不是象戏里演的那样,要请舅舅来,还要写文书什么的。母亲笑了,说:“哪有那回子事,分家时谁也没请,挺简单的就把家分了。”</p><p class="ql-block"> 我姥爷兄弟两个,他上面是个哥哥,巧了,他们兄弟俩都是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我母亲出生于1922年,姥爷兄弟俩分家时母亲已经十几岁了。据母亲说,分家时姥爷兄弟俩先是准备了一些纸条,分别写上“富”字或“贵”字。家中便于搬动的小件物品,如锅碗瓢盆等,跟据其价值,分成两堆,一堆贴上“富”字标签,另一堆贴上“贵”字标签。至于哪件物品归到“富”字堆,哪件物品归到“贵”字堆,兄弟俩协商。然后是不便于搬动的大件东西,如箱子柜子农具等,也分别贴上“富”字或“贵”字。总的原则就是被贴“富”字和“被贴“贵”字的物品的价值要尽可能相等,这时如果有人觉得哪些物品归属不夠公平,可以提出,直到大家都没有异议为止。</p><p class="ql-block"> 下面就是分家的第二步,即哥俩抓阄,抓到“富”字的取走带“富”字标签的物品,抓到“贵”字的,则拿取贴有“贵”字标签的物品。因为所有物品的归属都是抓阄前大家认可的,所以无论抓到哪个字都不可能再提出异议,分家过程就这样在平和的气氛中结束。</p><p class="ql-block"> 分家之后姥爷和他哥哥两家的关系一直很和睦。姥爷哥哥家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姥爷家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共六个子女和姥爷本人,后来都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成了共产党员。当然这是后话了。</p><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宣传家庭和睦的宣传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