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是一部书》 著名作家,诗人 陈世旭撰写

汕头翰秀艺苑画语禅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世旭,男,汉族。1948年1月生于江西省南昌市。著名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1964年9月初中毕业往赣北农场务农。</p><p class="ql-block"> 1970年由九江县委宣传部借调从事新闻报道。</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以《小镇上的将军》一举成名,20年来笔耕不辍,“日写五千文字”,被称为中国文坛“常青树”,江西文坛的“领袖”;近年其作品对“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灵魂漂泊、精神成长进行了精当描述”,“表达了消费时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性割裂与精神‘沙化’的深切忧虑”。 </p><p class="ql-block"> 2005年初,陈世旭连续推出两部表达当代知识分子焦虑的长篇巨著——《边唱边晃》(上海文艺出版社)、《一半是黑色一半是白色》(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无疑是江西文坛的一大盛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民日报》(2020年6月6日星期六)在第8版(副刊)刊登陈世旭撰写的文章,题目《汕头是一部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汕头是一部书</p><p class="ql-block"> 文/陈世旭</p><p class="ql-block"> 汕头,粤东门户、华南要冲。</p><p class="ql-block"> 或许因为母亲生于潮汕,生命便有冥冥之中的一份牵挂。客居岭南之后,我多次去汕头。</p><p class="ql-block"> 到汕头的日子,总是好天气。韩江、榕江、练江,流经市境。三江出口的冲积平原,是粤东最大的平原。因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设栅捕鱼,乃称沙汕。</p><p class="ql-block"> 汕头湾把市区南北分开,面朝南海。数百公里海岸线勾勒出陆地和大小岛屿的优美曲线。城市中央静卧着广袤的蔚蓝,为无数现代的楼宇怀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漫长的堤岸和绿荫沿着海滨延伸,像是生动的项圈。古邑和海,享受阳光的慈爱。海边的石子,焕发出光彩。海燕朝朝如期而至,蹁跹在林立的桅杆,送来最初的祝福。渔帆和商船的轻烟远去,比云彩更美丽。海风轻轻吹,像是温柔的抚摸。在海边捡石子,或是跟着一只海鸟飞,海湾的世界,丰富着思想。每一滴海水,都可以是无尽的抵达。</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年间留下的石炮台,幽幽地注视着海湾。斑驳的石墙,泛着灰黑的苔藓。铸铁的岸炮,结成铁锈深垢,百年风雨,凉热交替。</p><p class="ql-block"> 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连接着厦漳泉三角区、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汕头港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而今的汕头,早已实现历史性跨越,从闭塞沉闷的小城华丽转身为繁荣喧嚣的现代海滨城市。一个又一个崭新城区拔地而起,科创、金融、人才应声聚集,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增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登上东海岸华侨试验区的高台,浩然之气油然而生。以华侨和文化为主要概念的国家级发展战略平台,助益汕头日益发挥经济特区和粤东区域中心城市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p><p class="ql-block"> 抬头仰望,面对天空温热的脸庞。参天的梦想,恣意狂奔,直上蓝天的脊梁。多少心血,多少坚实的胸膛与臂膀,开拓出梦一般的全新疆域。更壮阔的瞩望,放飞在更遥远的远方。</p><p class="ql-block"> 旧码头早已弃用。做码头工的外祖父曾经负着重荷走在颤抖的跳板上。1860年开埠的“百载商埠”,呈辐射状的老街区,铅华褪尽。当年富户的庭院,倒塌的罗马柱头,爬满了不知名的野花。年轻的艺术家和技工在努力“修旧如旧”,给时代的变迁立此存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邮局遗址对面是“侨批”博物馆。汕头自唐代就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移民口岸之一,华侨遍布世界各地区。“有海水处就有华侨,有华侨处就有潮人。”曾经无穷无尽的天灾人祸迫使汕头百姓“下南洋”谋生。海外闯荡之路布满荆棘坎坷,稍有积蓄便委托回国的亲友捎带银信,赡养长辈妻儿。侨批是“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是今天的书信,又不完全等同今天的书信;侨批是含泪的笑容,一封薄批,几句嘱言,只写明托人带回的银两数目,深藏了数不清的思念、辛酸和苦痛;侨批是“海邦剩馥”,一种文化的符号,不会随时光流逝。</p><p class="ql-block"> 开埠的海关钟楼,大理石面的楼顶大钟,镶嵌着黑色的罗马数字。时针和分针,剪碎了百年光阴。一楼雄踞的气势已消失殆尽,阅尽了沧桑,只剩了晓风暮雨送飞鸿。思想绕着时间的中轴,在极亮的光谱中,建构起思维的支架,随风速均匀运动的钟摆昼夜循环。感觉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市公益基金会的老张是活字典,领着我们阅读汕头。这位普通农家的儿子,始终记住离家求学前父亲朴素的叮嘱——虚荣的热闹不要凑,积蓄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有为善的心才有吃饭的命——把长长的一生奉献给了家乡。作为中国的重要港口城市、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汕头依海而立,靠海而兴。海洋功能区域工作面积,是陆域面积的五倍多。南澳,汕头八十二个岛屿中的龙头老大,粤东如今著名的旅游胜地。老张年轻时一次次赶往南澳,任木船在巨大的风浪中被抛上跌下。六年前,他第一次领着我们登岛,已经有了轮渡。两年后,有了南澳桥。</p><p class="ql-block"> 南澳桥像汕头母亲捻出的丝线,细细弯弯飘过二十里海面,蜿蜒在丝绸一样柔软的波涛上,牵起在海中嬉戏的南澳,把婉约的诗意悠悠注入温玉般的起起伏伏。</p><p class="ql-block"> 一头是现代的繁华,一头是古典的淳朴。从一首诗到另一首诗不是终点,每一片在我们眼前的闪光都是海的歌唱。</p><p class="ql-block"> 老张一路上如数家珍:汕头民俗是中原与百越以及外来文化融合的结晶;汕头话保留着古语音、古语法和古语汇;汕头饮食因为食材得天独厚的品质,唯求本色,原汁原味;汕头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汕头农人精耕细作,种田如绣花;汕头在宋时便称海滨邹鲁,晚清,废县学,办新学,抗战后,有了高校,改革开放,潮侨更是捐资捐学,汕头大学有着国际一流的设施;汕头的“好人行动”,让一个个“汕头好人”,彰显出一个城市的道德水准;潮汕三市的千名寻亲志愿者,踏遍潮汕大地和省外十数县,让数百名因为战争、饥荒流落的八九十岁潮汕乡亲回到了儿时的家;汕头的风景区,是“南海明珠”,几十座大小峰峦,有重叠天成的岩洞、石林和优质温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兵府,老旧的重门掩息了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昔日的森严府第,静默的花絮纷飞。戚继光灭海盗;郑成功收台湾;林立的樯桅,蔽日遮天;肃穆的红烛,映照甲板的寒光。曾经的海声动天,碧血丹心,归于鸟语花香。</p><p class="ql-block"> 青澳的海角,埋藏了无数财富的秘密。海面捕鱼,船底会触到海中房屋的飞瓴。“南澳一号”出水的瓷器满是明朝人绘画的牡丹、麒麟、仕女与书生。</p><p class="ql-block"> 处在台湾海峡喇叭口上的南澳是“风县”,风况可居世界最佳之列。青山云海中,坐落着亚洲最大的海岛风电场。风车阵掀起天风海涛,构成大自然和高科技相结合的奇特风景,成为国内外旅游的热点。</p><p class="ql-block"> 南澳湾上的“自然之门”,是北回归线的标志。地球上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从“回归沙漠带”来到林木繁茂的“回归绿带”。</p><p class="ql-block"> 行走总是双向的。走遍汕头,越来越深入城市的内心。与此同时,汕头也越来越深入我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巨大的铁锚悬挂着粗犷的铁缆。远航的意志,是汕头的灵魂。到达是为了下一次出发。谁能遗忘铁锚和铁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汕头,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地球上北回归线与大陆海岸线相交处的大城市,美丽高大的凤凰树上盛开着金凤花、高雅的兰花幽香弥漫的城市,我会一次又一次造访,走进你宏阔的自然之门,来看海、听涛、怀古、幽思,在一部轰鸣着历史强音的、越来越辉煌的巨著里纵情徜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载商埠广东汕头小公园广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鮀城妙和山佛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编主李植秀,1950年出生于汕头,籍贯广东汕头。现任广东汕头翰秀艺苑艺术总监,星中国际美术交流部主任。数十年来,酷爱佛学与书画,曾推广介绍过近百位书画名家,在艺术圈内口碑甚佳,具有广泛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汕头翰秀艺苑将一如既往的去追求美,发现美,传播美。欢迎观赏指导。</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