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乌尔杜菲快乐旋律画展20240124

咖啡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拉乌尔.杜菲在印象派时期习画,后成为野兽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曾一度追随立体主义。上世纪20年代初,他创立了专属于自己的风格,以色彩的清新和线条的自由见长。本次回顾展的12个展区将带领参观者深入了解这位在风景画、肖像画、素描、书籍插画、装饰艺术和墙面艺术等诸多领域皆有出色表现的多面手。此次展览的特殊性在于,大部分展品直接来自杜菲的工作室,于其妻去世次年(1963年)遗赠给法国政府,今为蓬皮杜中心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所有。由此,我们集结了众多杜菲本人爱不释手的杰出作品,以及在他看来在自己孜孜不倦的探寻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p> <p class="ql-block">约1920-1925年</p><p class="ql-block">纸上水彩和水粉</p><p class="ql-block">1903年艾米转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巴黎</p><p class="ql-block">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p><p class="ql-block">189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 <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印象派传统</p><p class="ql-block">拉乌尔.杜菲出生于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地区。</p><p class="ql-block">1860年前后,这里曾是印象派的摇篮,杜菲亦在艺术生涯初期便加入到这场艺术运动中。在勒阿弗尔,杜菲开始跟随夏尔·吕耶学习绘画,后者曾是克劳德·莫奈的常客。不过,直到后来去巴黎继续求学期间,他才在那里发现了印象派的大师们。在杜菲的早期作品中,他专注于再现自己家乡变幻不定的天空所特有的光线效果。画家欧仁·布丹对他的影响颇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他创作的多幅《圣阿德雷斯的海滩》中。借助快速的笔触,杜菲在画布上涂抹出淡雅的色彩。1903年,杜菲首次短居法国南部。在这里,与家乡迥然不同的光线让他在创作时使用更浓烈的色彩,多幅描绘马蒂格港景色的画作就是证明。</p> <p class="ql-block">马蒂格港1903年布面油画1963年艾米莉安杜菲遗赠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AM 4214 P (66)在造访法国南部期间,拉乌尔.杜菲开始在创作时将物体画得更为密集。比如这件描绘马蒂格港风景的画作:画面中的房屋和起伏的地貌在普罗旺斯夏日的强烈日光下,展现出一种全新的坚实感。海岸线前景几乎与云朵密布的天空一样得到了充分的描绘,只在中间留下一条狭长的区块来表现这座小渔村的海湾。</p> <p class="ql-block">圣阿德雷斯的栈桥</p><p class="ql-block">190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巴黎</p><p class="ql-block">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p class="ql-block"> 在拉乌尔.杜菲受印象派影响的早期作品中,他总是试图再现家乡多变气候下光影的效果。他还受到另一位诺曼底画家欧仁·布丹画风的启发。他的第一幅关于圣阿德雷斯的海滩的作品就是明证。在描绘被狂风吹打的帐篷时,杜菲使用浅色,在画布上快速落笔画就。而构图则仿佛尚未完成,仅由栈桥的几何线条勾勒而出,画面虽然简单,却足以让我们想象夏日的度假者们沿着这里一路走到海面之上了。</p> <p class="ql-block">法莱斯马匹市场</p><p class="ql-block">约1902-190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70年由热纳维耶芙.加利贝尔赠予</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卡昂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马蒂格的咖啡馆露台</p><p class="ql-block">1904年</p><p class="ql-block">纸板油画</p><p class="ql-block">1943年保罗.雅莫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马蒂格齐姆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圣阿德雷斯的海滩</p><p class="ql-block">190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47年购藏</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 <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野兽派杜菲</p><p class="ql-block">在1905年的独立艺术家沙龙上,杜菲发现了亨利.马蒂斯的画作《奢华、宁静与愉悦》。这件作品由色彩丰富而鲜亮的色块构成马赛克式组合,促使杜菲更加坚定地主张一种"全新的图像力学"。1905年秋季沙龙上,肆意不羁的用色令一批画家陷入批评狂潮并因此得名"野兽"。尽管杜菲并不执着于色彩的宣泄,但也的确受到了这种新风格的影响。他下笔更重,加宽了笔触,使图形的形状更加清晰,并使用鲜艳的色彩,不再追求以传统方式再现现实。1906年夏天他在诺曼底海滨画下的城市景观,以及1907至1908年间在法国南部马赛地区长居期间为未来妻子绘制的肖像,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慕尼黑红色清真寺</p><p class="ql-block">190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斯特拉斯堡现当代艺术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1909年,拉乌尔·杜菲在画家朋友奥东.弗里斯的陪伴下前往德国慕尼黑游学。他经常出入音乐会和酒馆,完成了数件描绘慕尼黑城市景观的画作,其中有一件画的是军营中穿军装的士兵。《慕尼黑红色清真寺》是这一时期作品中较为特别的一件,展现的也许是慕尼黑众多公园中的英格兰花园里的一座小楼。画面中覆盖建筑的大面积红色色块赋予了这件作品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让人联想到同一时期德国表现主义画家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法莱斯圣热尔维广场</p><p class="ql-block">190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43年</p><p class="ql-block">保罗.雅莫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 <p class="ql-block">穿粉色衣服的女士</p><p class="ql-block">190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社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p class="ql-block"> 这幅肖像表现的是拉乌尔·杜菲当时的新女友,艾米莉安·布里松,后来在1911年成为杜菲的妻子。这件作品体现了保罗.高更和文森特.梵高对杜菲的双重影响。从高更那里,杜菲借鉴了黑色轮廓的系统运用及《大溪地女人》中的橘黄肤色;从梵高那里,杜菲则仿效了由黄、红、黑线条构成的光晕,将他心爱的女人环抱其中。画中女子的日式风格轮廓和艺妓发型、高度图形化的面部处理,以及模特双手的神秘动作,使这幅肖像成为了杜菲艺术生涯中无可比拟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埃斯塔克的咖啡馆</p><p class="ql-block">190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 <p class="ql-block">勒阿弗尔挂满国旗的街道</p><p class="ql-block">190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社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p class="ql-block"> 拉乌尔·杜菲在勒阿弗尔开始创作一个重要的系列,描绘7月14日法国国庆节时挂满国旗的街道。这一系列的创作灵感许是来自克劳德·莫奈的某件作品。与该系列中其他在风中飘扬的旗帜不同,本件作品中的旗帜呈现出一种静止的状态,完全正面示人。长方形的旗帜位于画面中央,与画布的形状形成了某种呼应,赋予了本件作品惊人的现代性。</p> <p class="ql-block">03立体主义时期</p><p class="ql-block">1908年夏天,拉乌尔·杜菲决定追随保罗·塞尚昔日的足迹,与好友乔治·布拉克一同前往马赛附近的埃斯塔克。数月来,布拉克一直与巴勃罗.毕加索并肩,在立体主义的旅程中探险。布拉克鼓励杜菲在创作风景画时对结构的处理更为严谨,进而催生出一系列以色彩庄严朴素为特点的作品,杜菲也在其中展露出对装饰性的喜好。在褐橙色和绿色的基调中,杜菲笔下生出几株普普通通的灌木丛,透过枝叶可以瞥见呈几何形态的建筑甚或是马赛港。这段短暂的立体主义时期在一段时间内的确影响了杜菲的绘画实践,从1909年他在巴黎工作室完成的那些裸体画和随后几年的圣阿德雷斯风景画中都可见一斑。 </p> <p class="ql-block">圣亨利瓦窑</p><p class="ql-block">190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马赛坎蒂尼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两个红色花瓶和雕像</p><p class="ql-block">约190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马赛坎蒂尼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肖像</p><p class="ql-block">约1913年</p><p class="ql-block">软黑铅笔绘于纸上</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长期租借于格勒诺布尔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坐着的裸女</p><p class="ql-block">约190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里昂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埃斯塔克的拱廊</p><p class="ql-block">190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马赛坎蒂尼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马赛港码头上的船</p><p class="ql-block">190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p class="ql-block">这件描绘马赛港景色的作品是杜菲立体主义创作的巅峰之作。画面的视角从一扇窗户向外望去,远景是一幢幢没有门窗、相互挤压在一起的红顶房屋,从它们中间耸立起一座教堂的钟楼。房屋呈现出的棕橙色与停泊船只的港湾的蓝绿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前景中,游艇船尾的栏杆和杜菲卧室中的植物都显示出他对装饰性的喜好,这便使他的风格与友人乔治·布拉克那种更为激进的立体主义有所区别。</p> <p class="ql-block">埃斯塔克的树木</p><p class="ql-block">190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 <p class="ql-block">圣阿德雷斯的海滩</p><p class="ql-block">191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55年购藏</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p class="ql-block"> 20世纪10年代初,拉乌尔.杜菲完成了一小批描绘圣阿德雷斯的作品,在其中持续地表现出对立体主义的兴趣。通过描绘退潮时海滩边那些绵延模糊的房屋的体量,杜菲实现了一种对空间的普遍几何化。这种视觉连续性通过"挂毯编织"般的笔触和颇为克制的红褐色和深蓝色调得到了加强。 </p> <p class="ql-block">篮子和野鸡的静物画</p><p class="ql-block">约191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 <p class="ql-block">04木刻版画</p><p class="ql-block">1910年,</p><p class="ql-block">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请拉乌尔·杜菲为自己的《动物寓言集或俄耳甫斯的随从队列》绘制插画。</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本短诗集,其中的每首诗都献给一种动物,并受到俄耳甫斯这位古希腊神明的庇佑。为完成这项任务,杜菲选择了木刻版画。这本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复制技术,如今在野兽派艺术家们追寻原始主义的过程中得以复兴。杜菲为这本诗集一共创作了30幅木刻版画,皆具喷薄而出的装饰性,画面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空白,黑白之间的强烈对比被杜菲发挥到极致。而正是《动物寓言集》中的小小宇宙给予了杜菲灵感,促使他完成自己最初的织物作品之一(见下一展区)。他的大尺幅油画《收网的渔夫》则是自己从前的一件同主题独立木刻版画的忠实再创作。</p> <p class="ql-block">女泳者</p><p class="ql-block">1918年</p><p class="ql-block">纸上石版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社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p class="ql-block"> 1913年,拉乌尔·杜菲根据勒阿弗尔的一个纪念品小雕像绘制了一幅巨大的《女泳者》。这个女性形象承载着他的情窦初开,很快变成了杜菲的标志性作品。画中女泳者坐在圣阿德雷斯海滩的岩石上,身着泳装,头戴格子泳帽。远处的风景呈俯瞰视角,显示出杜菲仍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这幅石版画忠实地再现了原大尺幅画作的构图,仿佛护身符一般,将在杜菲的每一个工作室中陪伴着他。</p> <p class="ql-block">收网的渔夫</p><p class="ql-block">约191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p class="ql-block">拉乌尔.杜菲热爱民间艺术,对普罗旺斯彩绘泥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工艺品表现的通常是耶稣诞生马槽故事中的形象。不少彩绘泥人还成为了杜菲1913年至1914年间一些作品的表现对象。也许这幅《收网的渔夫》便是如此,这件作品是杜菲1910年完成的一件木刻版画的再创作,其独特的尺幅被认为是受到了中世纪彩色玻璃花窗的启发。在窄幅画面中,男性人物的白色衬衫与鲜艳的蓝色长裤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惊人的视觉冲击力,成为一个不朽的形象。 </p> <p class="ql-block">05时尚</p><p class="ql-block">《动物寓言集》中的插画吸引了里昂大型丝绸制造商比安基尼·费耶里的注意,杜菲接到他们的橄榄枝,于1912年签署了第一份合同,由此开启了他进行大量印花图案创作的时期,其作品频频出现在用于服装或家具制作的棉质或丝质织物上。还有另一个证据证明他进入到时尚界这个全新的天地:杜菲与奢侈品杂志《佳品报》达成合作,后者刊登他的一些裙子和大衣的设计草图。1920年,杜菲在独立艺术家沙龙上展出了一件巨幅画作,当中三名女子身着最为时兴的泳衣,表现出杜菲并非对"浅薄闪耀"的时尚圈无动于衷。1925年,在国际装饰艺术博览会上,杜菲展出了一系列印刷挂毯,描绘了这个奢华和我展示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金色内衬缎面旅行大衣(《佳品报》1920年1月第一期,《时尚速写》第6张)</p><p class="ql-block">1920年</p><p class="ql-block">纸上石版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 <p class="ql-block">印有俄耳甫斯随从队列图案的晚间大衣(《佳品报》1920年1月第一期,《时尚速写》第8张)</p><p class="ql-block">1920年</p><p class="ql-block">纸上石版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 <p class="ql-block">波烈品牌的裙子(《佳品报》稿件习作?)</p><p class="ql-block">1920年</p><p class="ql-block">纸上石墨与水粉</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 <p class="ql-block">裙子习作</p><p class="ql-block">1920年</p><p class="ql-block">纸上水粉</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 <p class="ql-block">母鹿、鸟和蝴蝶</p><p class="ql-block">1910年</p><p class="ql-block">布上印花和彩绘</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p class="ql-block"> 拉乌尔.杜菲曾和服装设计师保罗.波烈合作创立过一家织物印染公司"小工厂",在其短暂营业期间,生产了一些印染挂毯,其灵感主要来自杜菲的木刻版画作品。此处展出的《母鹿、鸟和蝴蝶》,与《动物寓言集或俄耳甫斯的随从队列》中的世界在主题上尤为接近:动物们有时被描绘得不成比例,周围是繁茂的植被。与木刻版画不同,这次创作是彩色的。至于黑白色的花卉纹样边框,其灵感则直接来自纪尧姆.阿波利奈尔上述诗集中的一条装饰带。</p> <p class="ql-block">网球</p><p class="ql-block">1919年</p><p class="ql-block">纯棉帆布印刷</p><p class="ql-block">来源未知2023年记录入库</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 <p class="ql-block">舞</p><p class="ql-block">1919年</p><p class="ql-block">纯棉帆布印刷</p><p class="ql-block">来源未知2023年记录入库</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 <p class="ql-block">织物项目"乌龟"</p><p class="ql-block">1920年</p><p class="ql-block">纸上石墨与水粉</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 <p class="ql-block">欧洲水果</p><p class="ql-block">1919年</p><p class="ql-block">纯棉帆布印刷</p><p class="ql-block">来源未知2023年记录入库</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 <p class="ql-block">赛牛</p><p class="ql-block">约1925年</p><p class="ql-block">印花丝绸</p><p class="ql-block">来源未知2023年记录入库</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 <p class="ql-block">阿波罗之马</p><p class="ql-block">约1925年</p><p class="ql-block">印花丝绸</p><p class="ql-block">来源未知2023年记录入库</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 <p class="ql-block">巴黎歌剧院盛大晚会</p><p class="ql-block">约1950年</p><p class="ql-block">纸上水粉</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里尔美术宫</p> <p class="ql-block">在海军部的宴会</p><p class="ql-block">1925年</p><p class="ql-block">纯棉帆布印刷</p><p class="ql-block">1937年</p><p class="ql-block">由国家购藏1937年移交</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p class="ql-block">这件大幅纺织作品是时装设计师保罗.波烈委托拉乌尔.杜菲制作的一套挂饰的其中一件,整套作品用于装饰波烈在1925年国际装饰艺术博览会期间停泊在塞纳河码头上的几艘驳船。挂饰由织造商比安基尼.费耶里生产制作,被用作波烈舞厅的帷幔,同时也用于展示这位时装设计师的一些设计。此处这件作品的整体构图从上而下区分了三条不同颜色的区域,数位优雅的年轻女性与身着制服的军官们其乐融融。格子边框则为后来添加。</p> <p class="ql-block">女泳者</p><p class="ql-block">191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54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赠予</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南锡美术馆 </p><p class="ql-block">拉乌尔·杜菲在1920年独立艺术家沙龙上展出了这幅壮观的画作。画中三位身着最新款式泳装的年轻女子,画得比真人大得多。她们近乎讽刺画风格的面孔和宽大厚重的笔触使这幅画成为杜菲难得一见的表现主义作品。该作品的一张老照片显示,在独立艺术家沙龙展出后,杜菲曾修改过顶部船只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06装饰艺术</p><p class="ql-block">在20世纪的大艺术家中,很少有人能像拉乌尔.杜菲一样在装饰艺术领域展现出这般才情:他广泛涉猎陶瓷、挂毯、插画、海报甚至表演艺术等多个领域,并都颇有成就,也对西方传统中次要艺术和主要艺术之间的等级划分不以为意。1924年,杜菲结识了年轻的加泰罗尼亚陶艺家何塞普.洛伦斯.依.阿蒂加斯,从而开始创作陶瓷作品。在阿蒂加斯位于巴黎郊区的工作室里,杜菲在烧制前将金属氧化物覆盖在自己的作品上,很快展现出处理这类材料的非凡技巧。同年,杜菲还收到了第一笔挂毯订单,来自法国政府。从此,杜菲开始大量创作挂毯底图,并由著名的奥布松织造厂和博韦织造厂生产成品。</p> <p class="ql-block">室内花园</p><p class="ql-block">1927年</p><p class="ql-block">锡釉陶器</p><p class="ql-block">1955年购藏</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法国鲁贝游泳池﹣安德烈.迪利昂艺术与工业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在制作了一定数量的花瓶和其他诞生于陶轮上的作品后,拉乌尔.杜菲和加泰罗尼亚陶艺家何塞普.洛伦斯.依.阿蒂加斯又与青年建筑师尼古拉.马利亚·鲁比奥合作,创作了一系列"室内花园"。1927年,这些极具吸引力的微缩建筑在伯恩海姆﹣热内画廊首次展出时便大获成功。在此处展出的这件作品中,一座几何形的小亭子俯瞰着描绘游泳者在海中嬉戏的檐壁。为了更好地理解创作者们的意图,在观看这件作品时,不妨想象一下亭子周围种植着植物。</p> <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p><p class="ql-block">1924年11月9日</p><p class="ql-block">锡釉陶器</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拿贝壳的女泳者</p><p class="ql-block">约1925年</p><p class="ql-block">锡釉陶器</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 <p class="ql-block">先贤祠(为博韦挂毯厂所画草图)</p><p class="ql-block">约1924年</p><p class="ql-block">纸上石墨、水墨和水粉</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p class="ql-block">这件美丽的草图是杜菲为设计挂毯做准备的习作。当时,他受法国政府的委托,"以巴黎为主题设计挂毯地图,用以装饰一面巨型屏风"。这是杜菲收到的第一笔挂毯订单。他构思了一幅鸟瞰巴黎全景图,远景点缀着首都密集的标志性建筑,从当中耸立而出的便是先贤祠﹣﹣其前身是建于18世纪的教堂,现已成为法兰西共和国历史伟人长眠的圣殿。在这件作品中,先贤祠周围环绕着大到不成比例的花朵,增强了整件作品的装饰性。</p> <p class="ql-block">国家图书馆东方展海报习作</p><p class="ql-block">1925年</p><p class="ql-block">硫化纸上水墨和石墨</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 <p class="ql-block">"法兰西剧院入驻电影院"海报作品</p><p class="ql-block">1934年</p><p class="ql-block">纸上水墨、水粉和水彩</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 <p class="ql-block">07大海与马</p><p class="ql-block">从艺术生涯之初到最后的画作,杜菲始终从家乡附近的英吉利海峡和法国南部的地中海风景中汲取创作灵感。对于杜菲而言,海边更多的是一处供人休闲、举行水上节庆和运动赛事的地方,而非单纯进行港口活动的场所。与大海主题休戚相关,"浴女/女泳者"这一形象是杜菲作品中的常客,画家尤其爱以其在神话中的衍生形象安菲特里忒加以呈现-﹣这位海洋女神总将一只贝壳举在耳旁,十分容易辨认。另一个经常与海洋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主题,"马",也同样经常出现在杜菲的作品中。杜菲喜欢快节奏的赛马表演,马背上的骑师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他以油画和水彩画的形式创作了一些马术场景作品,获得了巨大成功。</p> <p class="ql-block">多维尔的遛马场</p><p class="ql-block">193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30年</p><p class="ql-block">由在世艺术家之友协会赠予</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p class="ql-block">从1923年起,杜菲重新燃起对赛马的兴趣。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就曾以赛马为主题进行创作。他自二十年代起创作了诸多描绘赛马场的作品,大获收藏家们的青睐。在这幅画里,杜菲描绘了一个遛马场,骑师会在比赛前牵着赛马在这里散步。远处,淹没在郁郁葱葱的绿色中那几抹迷人的红色,正是赛马场看台。明艳的色彩、描绘马匹时的快速笔触,是这幅画作的突出特点,也令其在1930年成为杜菲的第一件进入国家收藏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多维尔赛马场</p><p class="ql-block">192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59年</p><p class="ql-block">乔治.格拉蒙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圣特罗佩阿农西娅德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挂满彩旗的货船和赛艇</p><p class="ql-block">约193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鲁昂美术馆 </p> <p class="ql-block">大海里的女泳者和贝壳</p><p class="ql-block">约1925-192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p class="ql-block"> 从1925至1927年间,拉乌尔.杜菲开始使用黑色来表现被太阳耀眼光芒照射时的短暂失明,而这似乎是这幅画的主题﹣﹣某种空中视角的内心景致。在画作的中心漂浮着浴女和蝴蝶,周围是一些艺术家创作中反复出现的图案﹣﹣小马、贝壳、 V 形的细浪,与杜菲同一时期装饰作品中惯用的图案颇为相似。画面顶部还有两艘白色帆船,其中一艘是大型三桅帆船,为作品极度自由的构图增添了一抹亮色。</p> <p class="ql-block">翁弗勒尔海堤</p><p class="ql-block">193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59年</p><p class="ql-block">乔治.格拉蒙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圣特罗佩阿农西娅德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安菲特里忒</p><p class="ql-block">1935-195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圣埃蒂安现当代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从其艺术生涯之初,浴女及其神话衍生形象就是杜菲最喜爱的创作对象之一。这幅大型油画是安菲特里忒主题在杜菲作品中的终极化身,很可能最初是作为挂毯底图进行构思的。在这件令人惊叹的画作中,坚定的笔触与看似随意出现的各种图案形成了对比,例如横跨右上角的圣阿德雷斯海岸景色。而杜菲自己的形象则出现在画面左下角,手持调色盘。</p> <p class="ql-block">08旅者的目光</p><p class="ql-block">一场场旅行点缀着杜菲的艺术之路,这也使杜菲首先作为一位风景画家而存在。他的艺术风格大约在1924年前后确立,尤其适宜用以捕捉他所到之处的特点。1922至1923年间,杜菲在意大利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旅行,其间驻足西西里,在那里完成了一些色彩尤其明丽的风景画。从30年代开始,他的风格愈发自由,创作了不少法国南部风景画。他还前往英国,参加英王乔治六世的加冕仪式并创作了几幅画作。杜菲也钟情于乡野场景,比如法国东部朗格勒或是西班牙的收割过的田野。1950年,杜菲在纽约被大型商场的外立面所吸引,反映出他对当时正全面扩张的消费社会的表现形式所产生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朗格勒的收获景象</p><p class="ql-block">193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 <p class="ql-block">朗格勒燕麦田的收获景象</p><p class="ql-block">193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朗格勒居伊·巴耶艺术与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阿维拉</p><p class="ql-block">194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南锡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格拉斯的风景</p><p class="ql-block">约193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瓦朗斯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 20世纪30年代,拉乌尔·杜菲在风景画中采取了一种更为自由的风格,比如他在法国南部完成的那些作品。这件《格拉斯的风景》便是一例,该画由两部分组成,画幅显得格外长。杜菲以一种重组过的全景视角,在画面中央描绘了与画布同高的大树,两侧则分别是喷泉和音乐台﹣﹣这些都是经常在他画作中出现的城市元素。 </p> <p class="ql-block">旺斯的喷泉</p><p class="ql-block">约192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84年</p><p class="ql-block">苏珊娜.布鲁斯特拉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 <p class="ql-block">玛丽王后的四轮马车</p><p class="ql-block">1937年</p><p class="ql-block">纸上石墨和水粉</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p class="ql-block">1937年5月12日,拉乌尔·杜菲在伦敦参加英王乔治六世(即现任英王查尔斯三世的祖父)的加冕典礼。杜菲对官方仪式非常熟悉,也曾以颇具趣味的方式记录过不少此类场合。在这件作品中,他选择用几乎看不见的铅笔笔触描绘出王太后的马车、卫兵和围观人群。在大面积的绿色、淡紫色和橙红色水粉之上,他再次采用彩旗悬挂这一主题,画出三面色彩鲜艳的旗帜在风中欢快地飘扬。</p> <p class="ql-block">卡尔塔吉龙(西西里岛)</p><p class="ql-block">1922-192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韦兹莱泽尔沃斯博物馆﹣罗曼·罗兰故居 </p><p class="ql-block">1922至1923年间,拉乌尔.杜菲在意大利完成了一次漫长的旅行。他经过佛罗伦萨和罗马,最后在西西里驻足。他从西西里岛的城市景观和古代遗址中汲取灵感,用短促刚劲的笔触创作出一系列风景画。这幅作品中的小城是卡尔塔吉龙,以生产陶瓷闻名。杜菲整体化和结构化的手法将房屋堆叠在一起,乌云压城,似乎跟画中建筑元素的分量旗鼓相当。</p> <p class="ql-block">陶尔米纳的古剧院</p><p class="ql-block">192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70年</p><p class="ql-block">由热纳维耶芙.加利贝尔赠予</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 <p class="ql-block">09肖像</p><p class="ql-block">除了风景画家的身份,杜菲从艺术生涯之初就开始为他人和自己创作肖像。他的模特通常以半身出现在画面中,脸向左偏。这些模特通常是文学界的人物,或者来自上流社会,又或者是他的亲人,比如他的夫人艾米莉安。其中有好几位模特,如收藏家皮埃尔·盖斯马尔和杜菲的画商艾蒂安·毕努之子,都出现在蓝色的背景前,而蓝色正是杜菲巴黎工作室的主色调。杜菲在肖像领域最具雄心的作品是为凯斯勒家族绘制的群体肖像。杜菲于1930年接受此项委托,后连续创作了两个版本的《骑着马的凯斯勒家族》。杜菲的肖像画创作对象既有社会名流,亦有无名之人,他惯用墨水、石墨或水彩,轻灵的创作技法使得他在面对模特时更能保持灵感的新鲜度。</p> <p class="ql-block">婕尔曼·毕纽肖像</p><p class="ql-block">约193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第戎美术馆 </p> <p class="ql-block">米歇尔.毕纽肖像</p><p class="ql-block">1933-1934年</p><p class="ql-block">纸上石墨</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 <p class="ql-block">米歇尔·毕纽肖像,又名小毕纽</p><p class="ql-block">193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 <p class="ql-block">年轻女子肖像</p><p class="ql-block">1953年</p><p class="ql-block">纸上水彩和彩铅</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 <p class="ql-block">骑着马的凯斯勒家族</p><p class="ql-block">约1931-193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54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赠予</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p class="ql-block">本件作品为私人订单,是一幅大型家族肖像,画中人物为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老板让﹣巴蒂斯特·凯斯勒、其妻与他们的五个孩子。这次群像创作受到了18世纪英国肖像画的启发,杜菲为了做好准备,为每个模特都完成了多幅个人肖像。回到巴黎后,他完成了我们眼前这幅非常自由、近乎草图的版本,次年在伦敦又绘制了第二版。在第二版中,人物形象更加细致完整,树木景观的处理也更加写实逼真。</p> <p class="ql-block">凯斯勒家的两个孩子(《骑着马的凯斯勒家族》习作)</p><p class="ql-block">1930年</p><p class="ql-block">纸上水彩</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 <p class="ql-block">维克菲尔德﹣莫里夫人肖像</p><p class="ql-block">1927年纸上石墨</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 <p class="ql-block">保罗·克洛岱尔肖像</p><p class="ql-block">1921年</p><p class="ql-block">纸上水墨</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p class="ql-block">从20世纪20年代起,拉乌尔·杜菲陆续接收到来自作家的委托,请他绘制肖像,通常用作他们作品出版的插图。应巴黎久负盛名的《新法兰西评论》出版社的要求,他用墨汁和渲染手法为外交官、作家保罗.克洛岱尔(1895至1909年间任法国驻中国领事)创作了一系列水墨肖像。1921年,克洛岱尔出版了《但丁逝世600周年纪念颂》,而杜菲为其所做肖像中的一幅被放在了书籍的导言部分,翻印在书名页对页。</p> <p class="ql-block">推自行车的年轻女子</p><p class="ql-block">1936年</p><p class="ql-block">纸上水墨</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 <p class="ql-block">皮埃尔·盖斯马尔肖像</p><p class="ql-block">约193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p class="ql-block">这幅皮埃尔.盖斯马尔肖像是一份习作。盖斯马尔是造纸业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一位收藏家。他委托杜菲为自己创作一幅大型画作。在最终版本中,模特身后还有一扇打开的窗户。而在这幅画中,背景是蓝色的﹣﹣这正是杜菲巴黎工作室墙壁的颜色,取景紧凑,盖斯马尔手持香烟,身着深色三件套西装,姿态放松。</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女人</p><p class="ql-block">1920年</p><p class="ql-block">纸上水墨</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 <p class="ql-block">男子肖像</p><p class="ql-block">约1930-1935年</p><p class="ql-block">纸上软黑铅笔和水粉</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 <p class="ql-block">艾莲娜·鲁宾斯坦肖像</p><p class="ql-block">约1920年</p><p class="ql-block">纸上石墨和水粉</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 <p class="ql-block">10大型装饰</p><p class="ql-block">为筹备1937年在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生活艺术与技术博览会,拉乌尔.杜菲接受委托,创作了《电气精灵》,这幅巨大的装饰画覆盖着光电展馆内部一面600平方米的墙面。杜菲采用了鸟瞰全景图的画法,将百余位与电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形象绘制其上。就在他创作这件颂扬技术进步的作品时,法国政府又委托他为巴黎夏约宫剧院的酒吧﹣吸烟室设计装饰。而这一次,杜菲通过女性化拟人形象描绘了塞纳河及其支流从巴黎直到大海的景致。杜菲接到的第二笔来自政府的订单是为巴黎植物园中动物园区的一个展馆设计两项大型装饰,其中一项献给亚洲和非洲的探险家,另一项则献给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 </p> <p class="ql-block">发电站(《电气精灵》习作)</p><p class="ql-block">1936年</p><p class="ql-block">纸上水粉</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 <p class="ql-block">风景(《电气精灵》习作)发电站(《电气精灵》习作)</p><p class="ql-block">1936年</p><p class="ql-block">纸上水粉</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塞纳河,从巴黎到大海》习作</p><p class="ql-block">1937年</p><p class="ql-block">纸上水墨、石墨、稀释墨水和水粉</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p class="ql-block">法国政府曾委托拉乌尔·杜菲为巴黎夏约宫剧院的酒吧﹣吸烟室设计大型装饰(今展出于里昂美术博物馆)。正如其他大型装饰项目一样,杜菲也在准备此项目的过程中创作了许多习作草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幅,一幅黑白,一幅彩色,都与最终装饰作品的右侧部分相关:我们可以在右侧看到埃菲尔铁塔。在这两份习作中都有出现的方格分区是为了便于将构图转移到最终的创作介质上。</p> <p class="ql-block">《塞纳河,从巴黎到大海》习作</p><p class="ql-block">1936年</p><p class="ql-block">纸上水粉</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 <p class="ql-block">电气精灵</p><p class="ql-block">在这件创作于1937年的献给电气诞生与发展的装饰巨作中,拉乌尔·杜菲描绘了古往今来的共111位学者,在全景图式的风景中,他们分散在一座由希腊奥林匹斯山众神主宰的发电站两侧。这件装饰作品当从右往左观看,从仿佛沐浴在诺曼底日光下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开始,以闪耀着广告牌的巴黎夜景所象征的当代世界结束,展览现场还同时广播着交响音乐会。首尾之间,杜菲描绘出各种各样的工业设施,比如火车站、铸造厂和造船厂。此后,在长达15年之久的时间里,这件被认为是杜菲杰作的装饰作品消失在公众视野里(直到1961年才在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重新组装展出),一家出版社向杜菲提议,以石版画的形式重现《电气精灵》。也许是对创作结果感到失望,杜菲决定在石版画上用水粉颜料加以润色,从而找回他这首对现代技术的赞歌中那些清新亮丽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电气精灵</p><p class="ql-block">1952-1953年</p><p class="ql-block">10件纸上石版画,水粉增色</p><p class="ql-block">1957年</p><p class="ql-block">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馆友协会赠予</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 <p class="ql-block">学者(整幅习作)</p><p class="ql-block">1937-1938年</p><p class="ql-block">纸上水彩笔和水粉</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p class="ql-block">为完成巴黎植物园中动物园区猴山的装饰,杜菲完成了两件习作。比起最终版本,这两件习作呈现出的风格更加随意自然,画面配置思路则与《电气精灵》一样。不过这一次,人物聚集在繁茂的植被中,而融入了寓言故事或古老传说的猴子形象则出现在了两侧区域。杜菲用不同色调的色块刷出背景,在背景上用画笔快速画出各种形象与装饰,使画面显得更加生动,构图也更具节奏感。</p> <p class="ql-block">探险家(整幅习作)</p><p class="ql-block">1937-193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 <p class="ql-block">11工作室</p><p class="ql-block">在拉乌尔.杜菲的整个艺术生涯中,他时常将自己进行创作的地方作为绘画的主题。这些画作中,画架、画布或画笔等绘画工具置于显眼的地方,有时也有模特现身。他的每间工作室都有一面大窗户,光线甚好,而不同的工作室都被杜菲赋予了各自的专属色调:位于旺斯的工作室是橙红,而位于巴黎的主工作室则是蓝-﹣杜菲将墙面刷成蓝色,以便更好地漫射日光。也正是在这间工作室里,音乐爱好者杜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密集创作向伟大的作曲家们致敬的画作。《红色小提琴》中的题字"拉乌尔·杜菲的音乐与绘画"毫无疑问地表明,杜菲本人也深知自己的绘画实践其实具有深刻的音乐性。</p> <p class="ql-block">格尔玛死胡同工作室的裸女</p><p class="ql-block">194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波尔多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静物小提琴:致敬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p><p class="ql-block">195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p class="ql-block">这件向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致敬的作品来自杜菲献给伟大作曲家的一个系列。杜菲描绘出他的巴黎工作室中的一角,印花织物墙纸和画面右侧的挂毯﹣﹣他于1925年为保罗.波烈设计的挂饰之一,正是这个工作室里的典型物件。画面色调几乎是完全统一的红色,伴有少量不太协调的蓝色和白色,在这样的色彩氛围中,杜菲显然在尝试在所选色调与音乐调性之间建立呼应。他于同一时期的创作的向弗雷德里克.肖邦和克劳德·德彪西致敬的作品就以截然不同的色调选择证明了这一点。 </p> <p class="ql-block">红色小提琴</p><p class="ql-block">约194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 <p class="ql-block">格尔玛死胡同工作室</p><p class="ql-block">1935-195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p class="ql-block">在这件描绘其巴黎工作室的作品中,杜菲设置了两个都尚未最终汇聚的灭点,一个是通过大开的窗户朝向街道,另一个则引导视线透过两扇开着的门一直延伸到公寓深处。工作室的蓝色墙面在某几处消失了,好让街道空间进入室内;狭窄走廊的墙面贴着粉红大花图案的织物,与近景的蓝色墙面形成对比。在某些地方,画家用抹布快速擦掉一层薄薄的颜料,从而露出底层的图形,如前景中的地毯,或小圆桌上的调色板。 </p> <p class="ql-block">在旺斯工作室的裸女</p><p class="ql-block">1943年</p><p class="ql-block">纸上水粉</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p> <p class="ql-block">12黑色的光</p><p class="ql-block">拉乌尔.杜菲可谓一位十分善用色彩的画家,不过他也同样崇尚黑色。从20世纪20年代起,杜菲便将黑色用于风景画的创作中,其原则如是:"位于天穹顶点的太阳就是黑色:阳光过于耀眼,盯住它,眼前自是一片黑色,什么都看不见"。《黑色货船》系列画作将这种暂时性失明的渲染推向高潮,又一次勾起人们对勒阿弗尔的圣阿德雷斯湾的回忆。在该系列的大多数作品中,船只被置于构图中心,黑色的光线则仿佛剧院里的聚光灯一样从上方洒下。当诺曼底的天色突然变暗,黑色这种"非颜色"便会借机侵占整个空间。在这般流动的环境中,船只被简化为一个简单的轮廓,有时会像胶卷负片一般从黑色背景中凸显出来。对杜菲来说,这一系列创作终章不仅仅是对一种光学现象的诠释,更仿佛一份动人的遗嘱:阴郁的货船从黑色中浮现而出,而正是这一团黑色,悖论般地为杜菲色彩勃发的绘画之路画上句号。</p> <p class="ql-block">圣阿德雷斯的货船</p><p class="ql-block">1948-1952年</p><p class="ql-block">硬质纤维板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塞特保罗·瓦莱里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蓝色背景上的黑色货船</p><p class="ql-block">约194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黑色货船</p><p class="ql-block">195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卡昂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黑色货船、女泳者和沙滩帐篷</p><p class="ql-block">约194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南特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黑色货船与国旗</p><p class="ql-block">约1949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杜埃沙特勒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白塔静物画</p><p class="ql-block">1913-194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佩皮尼昂亚森特·里戈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斗牛表演</p><p class="ql-block">194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蒙彼利埃法布尔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脱粒</p><p class="ql-block">194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安·杜菲遗赠</p><p class="ql-block">蓬皮杜中心,</p><p class="ql-block">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长期租借于蒙彼利埃法布尔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拉乌尔.杜菲创作大型装饰板</p><p class="ql-block">1937年</p><p class="ql-block"> 拉乌尔.杜菲正在创作关于电力主题的装饰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