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欧·阿尔卑斯山脉

子虚

<p class="ql-block"> 简 叙</p><p class="ql-block"> 阿尔卑斯山脉乃欧洲最高的山脉。其名称在拉丁语中意为“白色”,因山峰终年积雪,山谷冰川发育而得名。位于欧洲南部。西起法国东南部,经意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士登、德国南部,东至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呈弧形东西延伸,直线长约1200千米,宽130~260千米。总面积约20.7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p><p class="ql-block"> 阿尔卑斯山脉分为西、中、东三段。西阿尔卑斯山是山脉最窄、高峰最集中的山段,最高峰勃朗峰(4810米)在法、意边境。中阿尔卑斯山介于大圣伯纳德山口和博登湖之间,宽度最大。东阿尔卑斯山海拔相对较低。山脉主干向西南延伸为比利牛斯山脉,向南延伸为亚平宁山脉,向东南延伸为迪纳拉山脉,向东延伸为喀尔巴阡山脉。</p><p class="ql-block"> 阿尔卑斯山脉地处中欧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和南欧地中海式气候的分界线。山地本身具有气候垂直分异特征。欧洲许多大河均源出阿尔卑斯山脉,如多瑙河、莱茵河、波河、罗讷河等。阿尔卑斯山区风景幽美,是旅游、度假和登山、滑雪胜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山区主要城镇有法国的格勒诺布尔、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意大利的博尔扎诺等。</p> <p class="ql-block"> 三座阿尔卑斯山简介</p><p class="ql-block"> 地球上有三座阿尔卑斯山,欧洲一座,新西兰一座,中国附近一座。</p><p class="ql-block"> 如果山脉对于每个欧洲人都不显陌生,那必定是阿尔卑斯山。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大的山脉,横跨从西欧到南欧的七个国家,既是中欧和南欧的地理分界线,也是欧洲大陆上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还是多瑙河与莱茵河等欧洲大河的分水岭。阿尔卑斯山的主峰勃朗峰曾是欧洲最高峰,如果失去了阿尔卑斯山,欧洲就没了脊梁。</p><p class="ql-block"> 阿尔卑斯山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主要分布在瑞士和奥地利,像阿尔卑斯山区最大的湖日内瓦湖和瑞士第一大城市苏黎世所在的苏黎世湖都在瑞士,最著名的山峰马特洪峰则在瑞士与意大利的边界上,山下的旅游小镇“采尔马特”被称为“冰川之城”;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区是电影《音乐之声》的取景地,萨尔茨堡则是阿尔卑斯山的门厅。</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地球上,阿尔卑斯山并非欧洲独一份。在大洋洲最靠南的国家新西兰,也有一座山脉叫南阿尔卑斯山。这座南阿尔卑斯山纵贯新西兰南岛,将这座本就狭长的岛屿分割为陡峻的西坡和平缓的东坡两大部分,十七座海拔超过三千米的山峰阻挡了水汽,让南岛西部降水量陡增形成茂密的雨林,而东部则变成更为干旱的草场和平原。</p><p class="ql-block"> 南阿尔卑斯山是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所以地震是南岛乃至整个新西兰民众生活的日常。同时,南阿尔卑斯山也为南岛贡献了三百多处冰川,以及众多的河流、峡湾、瀑布和冰蚀湖,让南岛成为比北岛更受游客喜爱的度假胜地和旅游目的地,而山脉东西的差异化景观也给南岛的多元化旅游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 南阿尔卑斯山不但缔造了围绕新西兰第一高峰的库克山国家公园,也缔造了基督城和格雷茅斯等新西兰最重要的港口城市。音译为克莱斯特彻奇的基督城是新西兰的“花园城市”,这座新西兰第三大城市人口不到五十万,却是南岛旅游的大本营,周边滑雪场林立,从登山到高尔夫,甚至前往南极,都可以把这里作为出发地。</p><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有南阿尔卑斯山,就有北阿尔卑斯山。但这个“北阿尔卑斯山”并非欧洲的那一座,而是在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如果说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的命名是欧洲人殖民大洋洲所留下的痕迹,那么位于日本地理中心地带的山脉和阿尔卑斯挂上钩,则是近代日本“脱亚入欧”的一个插曲。</p><p class="ql-block"> 据称十九世纪曾在日本本州岛中部登山的西方人首先将该地区与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相似的山岳叫作日本阿尔卑斯,随后这一叫法被日本人所接受,最后将从日本海沿岸的飞驒山脉经内陆的木曾山脉延伸到太平洋沿岸的赤石山脉统称为日本阿尔卑斯山脉,这三座山也分别改名为北阿尔卑斯山、中央阿尔卑斯山和南阿尔卑斯山。</p><p class="ql-block"> 日本阿尔卑斯山汇聚了除富士山之外的全日本三十座最高山峰,集中了世界闻名的徒步、滑雪和温泉胜地。分布在岐阜、富山和长野的北阿尔卑斯山地区有日本最壮丽的山地景观,中部山岳国立公园既有上高地这样的徒步圣地,也有像白骨温泉这样隐秘而漂亮的浴场。被称为“日本屋脊”的长野,因举办冬奥会而遗留了多个顶级滑雪基地。</p><p class="ql-block"> 这三座阿尔卑斯山地貌相似,但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呈现出旅游景观和人文色彩上的差异。</p> <p class="ql-block"> 形成演变简介</p><p class="ql-block"> 阿尔卑斯山地的形成问题是欧洲地质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与世界地史的发育是紧密联系的。在二叠纪,约2.25亿年前,亚欧大陆与非洲、美洲大陆连在一起,中部是古特提斯海。古特提斯海实际就是现今的阿尔卑斯一地中海区,它实际上是一条东西延伸的大海槽。</p><p class="ql-block"> 根据传统的大地构造学说—地槽一地台说:在地槽区表现出幅度很大的升降运动和巨厚的沉积建造。大约在1.8亿年前大西洋就开裂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和早第三纪的喜马拉雅运动。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可分为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非洲板块的东移阶段,中侏罗纪至上白至纪(1.65亿一0.8亿年前)欧美板块尚未分开,由于大西洋开始扩张,整个海底每隔三、四亿年更新一次。大陆随硅镁层一起移动,中洋脊把非洲板块东推,同时非洲北部也分裂出小板块。非洲板块相对西移阶段,上白垩至晚始新世(0.8亿年一0.4亿年前),北大西洋扩张。这这时它的扩张速度比中大西洋要快,同北美分离了的欧洲板块向东运动快于非洲板块,因而非洲板块相对来讲反而西移了。西段距离较近,汇合较早。</p><p class="ql-block"> 非洲板块北移阶段,晚始新世至今(自4000万年前至现今),北大西洋与中大西洋扩张速度相近,非洲三面被中洋脊扩张力左右,只是北面有海沟存在,因而作向北运动,导致上白里纪分裂的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又由于劳亚古陆与冈瓦那古陆的东移速度不一,南北分而合,合而分,以及各板块的自身相对旋转,因而使古特提斯海大洋板块破碎不堪。</p><p class="ql-block"> 欧洲与非洲总的来讲是辐合,它们的边界属于挤压型。然而由于上述种种运动,因而在辐合边界中有张力或转换断边界。在转换断层所在的错断带,岩石比较破碎,易被侵蚀,所以在海底常形成凹槽,地中海就是这样形成的。而挤压型的板块边界是岩石圈板块对冲、消亡、碰撞的场所,即两板块聚合俯冲带,构造活动强烈而复杂。阿尔卑斯摺皱山脉就是这样形成的。此时,古特提斯海日益消亡,形成今天欧、亚、非之间的地中海。</p><p class="ql-block"> 上述三个阶段中,地中海小板块大致可归纳为两块,伊比利亚板块(包括伊比利亚半岛西嘉岛和撒丁岛)、阿普利亚小板块(意大利西部、巴尔干及亚洲的土耳其等)。这两块小板块,在总的北向辐合过受到种种制约,造成了复杂的辐合过追根溯源,这两块小板块早在上白至纪前已从非洲开裂。但由于古生代泛大陆于古生代末形成,因而伊比利亚和阿普利亚小。板块被禁锢于欧非与北美之间。上白垩纪开始,伊比利亚和阿普利亚板块逐渐向欧洲辐合,在欧洲南岸出现了消亡带。</p><p class="ql-block"> 到了晚新世至早渐新世之间,因上述小板块与欧洲相碰撞,阿尔卑斯缝合线形成于南阿尔卑斯和奥地利一阿尔卑斯推覆的交界。到了第三纪,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又称阿尔卑斯运动),整个古地中海发生强烈褶皱,地球上出现了横亘东西的山脉,其中包括阿尔卑斯山脉。</p> <p class="ql-block">附注:部分图片游历当下拍摄,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综合,添页观世察史究性,纯粹学习交流,虔诚开心度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