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时回故乡

彭雄宇

<p class="ql-block">  常年在外,每年总是要抽得机会回一两趟老家。今年的假期还有,趁大活动开始之前的空档期带着小姑娘回老家看看老父老母,办一直没办好的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每次回家,总是有新的感受和感慨,这一次也不例外,虽然人依旧是那样的热情,景依然是那样的美丽,菜依照是那样的可口。但是,心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不同,这或许就是年龄大了的原因吧。还是那句话:要常回家看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父亲母亲</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近五十年的共同生活,恩恩爱爱、吵吵闹闹中二老已融为一体。用母亲的话说:年轻时你爸老欺负我,现在该我欺负你爸了!其实,换个角度说,应该是:年轻时母亲总是迁就父亲,随父亲的性子走,如今老了,父亲慢慢照顾着母亲的情绪,得迁就着母亲。这或许就是父辈们的感情生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父亲今年年满七十,身体总体还算硬朗,如果不是几次意外,应该更好些。顶着有点超标的大肚子,让不高的他显得比较魁梧。父亲年轻时算是周边的一个风云人物,甭管怎样,也算小有名气,这也成就了他老人家的性格与脾气。而这一点,我多少有些随父亲。</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辈子最喜爱做的事就是与鱼打交道,以至早些年年景不好时,家里再青黄不接时也不缺鱼。吃鱼,也就成了家中常态。如今,年龄大了,老人家依然乐此不疲与鱼为武,与鱼具为伴!这样也好,有兴趣爱好并有能力坚持着,也是种享受!</p><p class="ql-block"> 父亲有时话多,而有时又不怎么言语。每回打电话问候完就把手机给了母亲。但不多的话里,1999年冬天我提干后第一次探亲假在火炉边父亲说的那句话一直影响着我:在人之下,视己为人;在人之上,视人为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母亲今年66,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江西农村妇女,几乎没读过书(我小时候读书调皮,母亲总是深情对我说要珍惜学习的大好机会,因为她老人家小时候很想很想上学,可惜只上了三天,就因家庭情况回家带舅舅们了),从小与柴火、畜禽、菜园等农活打交道(在我们那,五六十年代的小孩就是上山砍柴火下田拔猪草),而后渐渐长大,学会缝衣做饭。</p><p class="ql-block"> 母亲对我一生的影响是深远且深刻的!就是这么一位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用自己瘦弱的身躯让我们兄妹仨在小时候过着虽然清苦但不失任何少年时代该有的一切。在我眼里,母亲那1米5刚出头的个子是那样的伟岸!她教我如何认真做事,怎样踏实做人……更重要的,是母亲用行动和言语教会了我什么是坚强,从而使我在过往的人生中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坚强地面对——不论经受的挫折和痛苦有多大!</p> <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前(1993年12月10日),在父母满含眼泪的注视下,我戴着一朵大红花,带着她老人家的殷切希望,被村里人簇拥着送到了乡里,从此开始了我的游子生涯~~~</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每当想起父母、想起家的时候,我总是有着深深的愧疚!虽然,在别人眼里,我似乎小有成就,可我心里知道,其实我没有给我的父母带去多少欢乐,而更多的是担心与牵挂——当战士时经常受伤,当军官后又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总难让父母安心静心!</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我想请父母来海南长住,可因为老人家放不下家里的诸事,加上生活习惯的不适应,一直未能成行。父亲来过两次,分别是我2005年年底我当连长那会来住了半个月。另一次是大姑娘出生的那年,与母亲一起来看孙女,在海南呆了一个多月,那也是三十年来我与父母亲相处时间最长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本来,我的父母早已到了享福的年纪,可现在依然在辛苦地生活着,为我操心劳神!此时此刻,我想起最近网络里流传的那句最扎心的话:“如果父母依旧辛苦,那我们长大还有什么意义?!”</p><p class="ql-block"> 这一次回家,有机会在市里公园陪父母散了下步,虽然只是不到一个小时,但非常难得,非常温馨!好在,我的父母还陪伴着我们,都说“尽孝要趁早”,对于我来说真是不早了,得好好调整状态陪伴父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田园菜园</p><p class="ql-block"> 对于农村子弟来讲,田园菜园是我们的心灵家园、是精神寄托!每次回家,我都喜欢到田里园里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春天里回时,万物复苏,那时的田里没有太多的东西,萝卜和油菜是主角。在那乍暖还寒的时节走进去,拔个萝卜就地在水沟里洗干净,直接生吃,那感觉是吃其它水果所不能比拟的。</p><p class="ql-block"> 夏日里回时,田里已插满了秧,一眼望去,满眼尽是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走进去,轻抚着那禾苗,那感觉只有农村人才能体会到。如果是在寂静的凌晨走进去,会听到禾苗抽穗的声音(这声音是田里禾苗共同抽穗才发出的)这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过,而我是在缺水的季节深夜守着放水时听到的,很是神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深秋里回时,田里的稻子熟了,望眼望去,满田尽带黄金甲,这收获的季节是村里人忙碌的日子,也是开心的日子。我喜欢在这时节走进田里,深吸一口气再闻那稻香,很是醉人。</p><p class="ql-block"> 寒冬里回时,田里一片荒芜,遇有下雪,虽然不像北方那样白雪皑皑,但一片薄薄的白雪覆盖在没有多少生机的田野上,走进去把自己置于白色的海洋,留下一串脚印,煞是一道美丽风景。</p> <p class="ql-block">  而今年,我分别于春夏之交和秋天里回到家,都到田里看了看,那绿油油和金灿灿都让我陶醉。</p><p class="ql-block"> 菜园是母亲的劳作地、后花园,承载着我们家的果蔬供应。在这块离家不到20米约100平方的地方,母亲的伺候换来丰厚的回报,让我们家的饭桌丰盛起来从未断供。每次回家,我都会去那里看看收获,体会母亲的辛苦。</p> <p class="ql-block">  古村古院</p><p class="ql-block"> 每次回家,虽然时间都不长,但总是要去那么一两个有意思有意义的地方。这一次,我带着小姑娘去转悠了两个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好友梁总的盛情邀请下,我们到将军的故里渼陂古村参观了一圈。古村的历史和文化让我惊讶,我没想到在我的家乡还有这么一个集景色美丽宜人、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故事经典的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  原以为这里只是因为有了祖孙三代三位开国将军(梁兴初中将、梁必业中将、梁仁芥少将)而出名,没曾想这里还有比将军们的传奇更经典的故事。这个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镇富水河畔古村,距吉安市中心城区28千米。渼陂古村东至栋头贞节坊,南至青东公路,西至地藏阁(养源书院),北至梁仕阶墓,面积约1平方千米。渼陂古村是一座江右民系聚居的古村,村中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有书院、义仓、牌坊、革命旧居旧址等古建筑367栋。渼陂古村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为一体,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p><p class="ql-block"> 渼陂古村不仅在明清时代极为繁盛,这里的红色基因更是值得称赞,比如著名的二七会议在渼陂召开,当时的梁氏宗祠永慕堂就是红四军的总部旧址,万寿宫为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旧址,敬德书院为苏维埃总工会旧址,节寿堂为红军医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好友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渼陂古街、二七会议会址、毛泽东故居、万寿宫……等等,让我们流连忘返,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典故、太多的历史传承……小家伙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仔细认真,时不时的指指这摸摸那,有时还会问问她感兴趣的让大人们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 人杰地灵的渼陂古村,保存得十分完好,村子里几乎看不到什么格格不入的新修现代建筑,这一点尤为难得,村子边上有田野、池塘、河流、古树,构成一幅令人向往的乡村画卷。</p> <p class="ql-block">  除了看古村,我还择了个好天气带着小家伙去到离市里家不到一公里的白鹭洲书院转了转。早就想带着小家伙来看看,但总对不上她的生活习惯,终于碰上她起了个大早,等收拾妥当后,骑着个共享电动车就来了。</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闻名遐迩的大公园里,我和小家伙领略了咱们大吉安璀璨的千年庐陵文化………都说如果历史是一条长河,那么咱们吉安千年庐陵文化定是星河灿烂!这里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民族英雄文天祥、《永乐大典》主纂解缙、宋代大文豪杨万里、有从唐宋至明清的近3000名科举进士,所以我们这又叫进士之乡。而这些名人志士大部分就都出自这座书院。</p><p class="ql-block"> 这座位于吉安市东的赣江中白鹭洲上的白鹭洲书院是江西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创办,先后涌现出文天祥、刘辰翁等仁人志士和知名人物,是全国为数不多保存完好、仍在办学的古书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  走近白鹭洲书院,穿过书院古桥,踏进书院,我就被它宁静的氛围所打动。书院内庭院错落有致,绿树成荫,江风徐徐吹来,我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书院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古朴的韵味,红墙黛瓦,古色古香,每一处建筑都展现出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在书院的正中央,有一座庄严肃穆的大殿,这就是白鹭洲书院的主体建筑。大殿内供奉着众多文人墨客的塑像,他们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书院的灵魂。走着,看着,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和才情,仿佛能听到他们的笔墨之音。</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和小家伙穿行在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参天古木之中,最后来到已办学120周年的白鹭洲中学,我们听到学生们朗朗读书声,小家伙算是零距离触摸到了咱们吉安书院文化脉搏,感受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  战友朋友</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回家,那浓浓的乡情总是让我深深感动。常年在外,朋友们相见不多,虽然借助现代先进通信手段常有联系,但总还是不如见面来得直接。难得回来一趟,总会约上几位聚聚,把酒言欢,甚至不醉不归!</p><p class="ql-block"> 众多的朋友当中,三十年前一起穿着肥大的冬作训服来到祖国的南疆海南岛扛枪站岗的战友们自然是最亲的。当年我们这批高矮胖瘦不一的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参军入伍,来到这极其陌生的地方,从此原本在家并不熟悉的这近180名年轻人有了不一样的情感。虽然现在逐渐年老,虽然从事的职业各不相同,虽然住在天南地北,但因为共同出自一片红土地共同从事过一个伟大且光荣的职业而紧紧地联在一起。在部队时不一定熟,但回来后常来常往反而更熟了!</p> <p class="ql-block">  每回回老家,战友们总是轮着召集更紧密的战友圈小聚,喝着小酒聊着天,回忆当年的故事,展望未来的前景,叮嘱保重着身体。那浓浓的情谊洒落在心田让我感觉暖心开心。</p><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战友们都很关心关爱我这个小个子!以前每次见面他们都鼓励我好好干,争取更大光荣;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友们都一再叮嘱保重身体,稳住,少喝点酒……最朴素的语言里透出着最真挚的关爱——这战友情就是我一生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  都说年过四十,什么都要开始做减法,包括朋友。但我想,再减,我们这些战友都不会减,情份不能减,因为这同甘共苦打拼的共同经历,又经过三十年岁月洗涤出的感情值得我去珍惜,珍藏,珍爱!如今唯有祝福,祝愿所有的战友幸福安康,长命百岁,这样我们才能更长久地来往!</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这一次回家的所见、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以备回味!</p>